吴凤1980年出生在吴家寨,这个小村落深藏于群山之中,仿佛是大自然的秘境。吴家寨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栋栋木板屋点缀在郁郁葱葱的绿意之中,仿佛是大自然的画作。这里的风景如诗如画,美得让人窒息,但通往外界的道路却是曲折难行,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个小村落的考验。
每逢赶集之日,吴凤都会乘坐那辆破旧的拖拉机,前往镇上。在黄瓜坡的陡峭路段,即便是老幼,也需下车助力推车。那条路,仿佛是吴家寨人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家中日常,饮食清淡,少见油脂。唯有到了镇上,见到金黄的油炸粑,她才会忍不住垂涎欲滴。那金黄的油炸粑,仿佛是镇上的美食代表,让人无法抗拒。然而,无论多么渴望,她也不敢开口。并非因她生于农村,而是因为缺乏关爱。
她没有亲生母亲的庇护,父亲长年在外从事建筑工作,家中那个言语刻薄的继母,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恐惧。她尚幼,便被继母驱使,挖猪草、煮猪食、喂猪、操持家务……仿佛是继母的工具,没有自己的生活。
尽管年少贪玩,她却常在挖猪草时,被空中飞舞的蜻蜓所吸引。她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起一根长竹竿,顶端绑上弧形的竹条。她用竹竿轻轻一扫,便能将蜘蛛网缠于竹圈之上。角落里、屋檐下,她用竹竿轻轻一扫,便能将蜘蛛网缠于竹圈之上。她小心翼翼地接近停在绿叶上的蜻蜓,轻抬竹竿,便能将其捕获。
她那被汗水浸湿的破旧衣衫,晒得黝黑的皮肤,在奔跑中显得格外醒目。她捕获的蜻蜓有全红的,有红黄相间的,还有灰色的。她仿佛是蜻蜓的捕手,用她的智慧和勇气,将这些美丽的生物捕获。
哥哥吴建和姐姐吴敏都已上学,他们告诉她世间有工人、农民、小姐……吴敏还笑话她是个丫头。在他们眼中,吴凤仿佛是个异类,是个没有未来的丫头。然而,吴凤并不在意,她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她知道,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但她依然可以拥有自己的快乐和梦想。
她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一个充满色彩和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给每一只蜻蜓都赋予了特别的名字。那些全身红得像火一样的蜻蜓,在她眼中是高贵的小姐;那些灰扑扑的,平凡无奇的,她亲切地称它们为农民;而那些红黄相间,色彩斑斓的蜻蜓,在她看来是最美丽的,她给它们取了个俏皮的名字——丫头。她会把这些小生命小心翼翼地放在山坡的绿草地上,仿佛它们是她的小朋友,她会轻声地呼唤着:“小姐,飞吧;丫头,飞吧;农民,飞吧……”看着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那是她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玩耍过后,她必须回到现实,去完成她必须完成的任务。那天,她挖的猪草只够一半,远远不够喂饱家里的猪。猪草不足,意味着煮猪食时必须添加更多的玉米和糠。继母看到这一幕,眉头紧皱,不满地责骂起来。她一边数落着,一边毫不留情地打了她几个耳光:“死丫头,只知道玩,我让你玩个够……”继母的骂声还没结束,就一脚将她踢翻在地,大声喝道:“滚……”
她早已习惯了继母的冷酷无情。每当她做事不利落,或是干活不达标,她总是会被继母踢倒,然后被喝令滚开。那次继母让她滚的记忆,尤其深刻。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家中母鸡刚在鸡窝里下了蛋,她正巧看到这一幕。小心翼翼地捡起鸡蛋,她满心欢喜地准备拿回屋里,想给家里人一个惊喜。
然而,不知是过于兴奋还是激动,经过门槛时她不小心绊倒,手中的鸡蛋也随之滚落。那只鸡蛋摔得粉碎,屋内的继母瞧见这一幕,心疼得直跺脚,“死丫头,你这是存心找死吗……”她先是愤愤地踢了她几下,仍不解气,随即揪住她的发辫,如同丢弃一只烂瓜般将她狠狠地甩出了门!
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孩的命运往往充满了艰辛和不公。她,只是众多不幸中的一个。尽管如此,她依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从未放弃过对未来的希望。
她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甩得翻滚出门,那一头凌乱如鸡窝般的发丝、脸庞、鼻尖上沾满了尘土。她艰难地爬起身,回首望了眼家园,却发现继母早已将大门紧闭,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她的不受欢迎。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连一个鸡蛋都不如,面对紧闭的家门和无家可归的境遇,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心生绝望。她感到自己就像被世界遗弃的孤儿,所有的希望和温暖都被无情地剥夺。
小小的她本想走到寨后的大河边,一跃了结此生。在她幼小的心灵里,那条大河仿佛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一个没有痛苦和悲伤的世界。
在那时,继母就如同天一般,天穹压顶,她唯有选择死亡!她觉得这是她唯一的出路,是她逃离这个残酷世界的唯一方式。
就在她准备跳河之际,一位村里的老者将她拉住:“里面已经有个大人死了,尸首都浮出来了,可别再让小孩子也死里面了。”老者的话语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她心中最后的希望之火。
未能遂愿,之后她对水不再恐惧,一跃入水便能畅游,而且游得十分出色,这算是当时未死成的意外收获。她发现,尽管生活对她如此不公,但她依然能在水中找到一丝自由和快乐。
她爬到屋旁的猪圈,在堆放稻草的板子上寻得一处安身之所。夜半时分,蚊子成群,她将衣衫紧紧裹住全身,仅露出双眼闪烁。她躺在稻草堆上,听着猪圈里猪儿们的呼吸声,感受着它们的温暖,仿佛找到了一丝安慰。
次日起身,未进饮食,见紧闭的大门洞开,为了生存,只得厚着脸皮闯入,提着大篮子上山采摘猪草。她知道,只有这样,她才能换取一些食物,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回家后,她便将玉米、米糠和洗净的猪草一股脑倒入大锅中熬煮。她熟练地操作着,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那口装满猪食的大锅太过沉重,她根本无法搬运,只能一次次舀取,往返于猪圈之间,喂食那些猪。
她看着猪儿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食物,心中涌起一丝满足。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她依然坚持着,因为她知道,只有坚持,才有希望。
在一个偏远的乡村,继母与兄妹们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旁,享受着晚餐。桌上摆着几盘简单的家常菜,而她,那个被忽视的女孩,却只能在厨房里默默地盛上一碗饭。她小心翼翼地走到餐桌边,用颤抖的手指夹取几片菜叶,然后迅速地退回到屋角的暗处,独自一人在昏暗的角落里悄悄地吃着。她尽量不发出任何声音,生怕打扰到其他人,更害怕引起继母的不满。
她的“房间”实际上只是偏门后一个狭小的空间,连房间都算不上,更像是一个简陋的储藏室。这个空间与猪圈仅有一墙之隔,虽然没有猪圈那么臭气熏天,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墙壁上斑驳的痕迹和潮湿的霉味,让人感到压抑和窒息。她在这个角落里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没有温暖的被褥,只有冰冷的地面和偶尔传来的猪圈里的哼哼声。
尽管继母对她视而不见,甚至不屑于与她交流,但她却不能完全避免与继母的接触。在父亲外出工作,哥哥姐姐上学的日子里,她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与继母的关系,以免招来无端的责骂和体罚。她学会了在继母面前保持低调,尽量不引起注意,但又不得不在必要时主动与继母沟通,以避免被误解和责打。
每月总有那么一两天,继母会独自拉着板车去镇上运回猪饲料。这时,她会抓住机会,试图讨好继母。她知道,这是她唯一能够接近继母,试图改善关系的时刻。继母拉着沉重的板车,满载着玉米和糠,艰难地走在通往镇上的小路上。而她则默默地跟在后面,随时准备帮忙。
当继母终于将饲料运回,累得几乎无法站立时,她会主动走上前去,轻声地说:“娘娘,让我给您锤锤背吧……”继母虽然平时对她冷漠无情,但在这个时候,却会像一个疲惫的老人一样,顺从地趴在床上。她会小心翼翼地将手捏成拳头,从继母的脚底开始,沿着小腿肚、背部,一路缓缓地锤至头部。她会反复地进行这样的锤击,每一次都尽量让继母感到舒适。
“把拳头捏成小锤子,使点劲锤!”继母有时会不耐烦地命令道。她立刻会将手指收拢,聚集成锤状,将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锥形的手指上,为继母进行更加有力的锤击。这样的锤击更加集中力量,能够缓解继母的疲劳。尽管这样的时刻并不多,但她知道,这是她唯一能够为继母做些什么的机会,也是她在这个家庭中能够获得一点温暖的时刻。
继母满足地进入了梦乡,只有在长长的鼻音“嗯……”之后,她才能放下手中的敲打。
几小时的不懈敲打,指尖已染上淡淡的红晕,在那个长长的鼻音“嗯……”之后,她意识到自己又一次幸运地逃过一劫。
在这个纷繁复杂、无依无靠的世间,生存不仅仅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需要机智与智慧。正是这些品质,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能够找到一线生机,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
在继母的庇护下,她本无机会踏入学校之门。她的生活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每天重复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然而,她内心深处却怀揣着一个小小的梦想——那就是能够像寨子里的其他孩子一样,走进学校,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是在1986年,她七岁那年,一个看似平凡却又改变她一生的年份。距离寨子两公里之外的牛场镇小学,一群义务教育的老师们正在进行例行的检查。他们走过泥泞的小路,穿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来到了她所在的寨子。恰巧,他们目睹了她抬起与自己身高相仿的大锅,给猪喂食的场景。
老师们一时分辨不出她是男是女,因为她的头发被剪得短短的,衣服也是男孩的款式。一番询问后,他们震惊地发现,这个看似瘦弱的孩子竟然未曾踏入过学校的门槛。老师们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他们知道,这个孩子拥有着不凡的潜力和渴望学习的心。
老师找到了继母,希望她能够同意让这个孩子去读书。然而,继母却依然无意让她去读书。她焦急万分,生怕因为继母的拒绝,老师们无奈离去,那样自己便彻底失去了机会。她匆忙擦去泪水,露出那双胆怯而纯真的乌溜溜眼珠,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说道:“哥哥姐姐都去读书,我也想读书!”
她不再考虑继母的意愿,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她必须表达自己渴望读书的心愿。她朦胧中明白,自己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她知道,只有通过学习,她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走出这个小小的寨子,去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
继母情绪激动地叫嚣:“我哪里来的钱,哪里供她读书!”她知道继母的难处,家里的经济条件确实十分拮据。然而,她的心中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她不愿意就此放弃。
一位戴着啤酒瓶底般眼镜的瘦高个男老师严肃地说:“依照国家义务教育法,若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不让适龄儿童入学,当地政府将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违法者必究。”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和正义感。
随后,这位老师掏出五元钱,对其他老师说:“这孩子的学费我出了。”听到这些,继母无奈地点头同意。她知道,这是法律的规定,也是老师们的坚持。她虽然心中仍有犹豫,但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法律的约束,她不得不让步。
这个决定,对于她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从此,她将有机会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偶然的机会,和那些坚持正义与教育的老师们。
当她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感激。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她看到了那位曾经为她垫付学费的眼镜片老师,他现在成了她的班主任,谢老师。不仅教授她们语文,更是她们心中的灯塔,用他的知识和智慧照亮她们前行的道路。
她一生都感激义务教育法,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灰暗的童年,让她有机会走出困境。她同样感激谢老师的无私帮助,他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她,更在精神上鼓励她,让她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命运。
学校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它给了她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全感。在这里,她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赢得谢老师的微笑、关注和抚摸。每当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每当她在作业中获得表扬,她都能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这种温暖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读好书,不辜负老师和学校的期望。
放学后,她总是匆匆忙忙地投入到劳动中。她喂养那些猪,因为她知道,只有通过劳动,她才能继续她的学业,才能维持她的生活。每天的忙碌虽然辛苦,但她知道这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当一天的劳累终于结束,她可以躺在床上休息时,她依然不愿浪费时间。即使在梦中,她都在背诵课文、解答题目。她渴望知识,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的哥哥姐姐们并不擅长读书,他们的考试卷上总是布满了红叉。继母对此总是怒不可遏,她每天责骂他们:“不干活,读什么书,又读不进,哪里是读书的材料!是不是想死了……”这些话语如同刀子一样刺痛她的心。她暗暗发誓,她一定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让继母的责骂成为她的未来。
在学校里,她学会了一首歌,一首让她难以忘怀的歌:《听妈妈讲了过去的故事》。歌词中唱道: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她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的嚎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
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
每当她唱起这首歌,心中就充满了力量。虽然她年幼,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但她从歌词中感受到了旧社会的残酷,感受到了母亲那一代人的艰辛。她害怕那吞噬一切的恶势力,害怕自己也会陷入那样的困境。
然而,读书给了她一种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它让她感到无畏与安全,让她相信,只要她努力学习,未来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她渴望通过知识的力量,打破旧社会的枷锁,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