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模型要素之五:职业风范

从培训实践经验的反馈来看,培训师的“职业风范”也是“现场全息呈现模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而且,学员可以通过培训师的“职业风范”表现,对培训师的专业水平或职业化程度进行评判。

总体来讲,培训师在培训课堂现场的站位、身型、眼神、声音、手势及步伐等都是影响职业风范的要素,如图1-4所示。

图1-4 培训师的职业风范

从培训实践中观察到的情形来看,培训师这个职业群体,在“职业风范”方面还有着很大的改善与提升空间,笔者也曾经询问过一些培训师,为什么不是那么在意自己的职业风范?收到的反馈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觉得“不修边幅”比较随意、自然;

二是认为学员更关注课程内容,至于培训师的衣着打扮和举止风范也许学员并不会介意;

三是想改善,但不知道从何入手。

先看看“随意、自然”的想法。毫无疑问,“随意、自然”的状态是每一名培训师都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境界。可问题在于,“随意、自然”也有不同的层次。如果仅停留在毫无专业痕迹的“随意、自然”状态,就不太合适,因为不经意的行为就有可能让人看成是“随便”。试想,如果培训师给学员留下的是“随便”的印象,怎么可能让学员对培训师产生基本的信任和认同,更无从谈起“信服”了。

那么,怎么达成有专业感觉的“随意、自然”状态呢?其中必须经过按照职业规范要求的“刻意”的反复培训,直到形成习惯。培训师的“职业风范”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到“自信”,再到“自由”,然后“自在”,最后到“自然”的过程。

至于第二种反馈,有必要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

学员到底会不会对培训师在课程现场呈现的衣着打扮和举止风范进行评判,甚至由此做出一些判断?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而且,现实的生活经验也清楚地表明,我们对别人形成的第一印象,取决于外在可见的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因为得体的衣着打扮和动静有度的行为举止,除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人对其职业认同感的体现,甚至是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至少,在笔者的培训实践中,就有不少学员会关注一些这样的细节,比如,以下几种现象。

——眼镜的镜片是否干净?

——衣着是否干净整洁?是否大方、协调并与场景氛围融合?

——是否有一些琐碎的小动作?

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培训师在课堂现场的“职业风范”到底包含哪些要素。

一般而言,培训师的“职业风范”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大类。

“静态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衣着打扮。基本要求:职业正装,大方得体、协调融合。

(2)站位。一般建议培训师登台亮相的时候,一定要站到前台的正中央,并且保证全场学员都能够在自己目光笼罩的范围之内。

(3)身型。主要由培训师的站姿决定,基本要求:平立等肩,抬头、收腹、挺胸,并且尽量做到腿部、臀部、腰部肌肉绷紧。

“动态的”主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手势。总体要求:幅度尽可能大一些,以保证舒展大方;高度以齐胸以上为宜;频率以尽量小,以避免琐碎、小气。同时,还有一些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标准手势,比如,交流:男士里合,单手以掌的形状,从外侧向内画弧。女士外展,单手以掌的形状从胸前向外画弧展开;区分:手掌侧立,做切分状;指明:手掌自然并拢,伸展手臂指向目标;制止:竖掌,并且掌心朝外往前推;倾听:将一只手搭在另外一只手的肘部内侧,同时,另外一只手手臂竖起,手掌自然合拢;激情:单手或者双手攥紧拳头扬起或者分别放置肩部上方,有节奏地摆动;拒绝:掌心向下,做轻缓下压的动作。

(2)步伐。基本要求是“步步为营”,即每走动几步就要停下来站定,同时需要主要步幅适中、频率轻缓。

(3)声音。主要包括音量、语速、语调、语词、重心和停顿六大要素。

(4)眼神。主要包括交流、启发、鼓励、提醒、警示等不同的含义,运用的技法有“触”,指的是培训师只注视某一位学员的时候;“罩”,指的是培训师用眼神笼罩全场的时候。

上述这些“职业风范”要素的总体要求是:正、定、亲、缓、稳。

作为“现场全息呈现模型”中的一个要素,需要强调,“职业风范”的塑造与改善是习惯养成的过程。虽然,我们都知道习惯养成的21次法则,但是,能够驱动自己去养成某些习惯的内在动力是我们是否从内心相信这样的习惯对自己有足够多的好处。

所以,对培训师而言,无论是“职业风范”,还是其他需要不断改善、提升的技能或方法等,“内观”往往比“外摄”更能够提供持续而恒久的动力,并且成为我们持续前行、不断精进的灯塔和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