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老子》一起思考. 德篇
- 史贤龙
- 2619字
- 2020-08-26 15:05:51
第四章 反也者,道之动也
(通行本第四十章)
■字释
[1]反:有两种解释,一为对立反对,一为返回。解释为反对的,受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影响痕迹较重,也说得通,但未必是春秋时代中国思想世界对“反”字的观念。
《易·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往复即为反对,形容行路方向的背驰。《老子·六十九》: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名之曰大。大曰筮(逝),筮曰远,远曰返。反字的意思与返更接近,反即复,即返回、回归、归根(曰静)等之意。
[2]动:动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运动,一个是推动。运动是一个客观状态的描述,推动则是一种主观意志的作用。从老子思想的逻辑看,解为自然运动更符合本意。但这一句,解为反对是道的推动力,对身处矛盾之中现代人更能提供励志的精神安慰。
[3]用:这里的关键是讲清楚用字的意思。按照前一句的话语逻辑,这一句也是自然状态的描述,而没有主观作为的意思。用字也有两个意思,一为用处,见之于形之谓;一为使用,以弱为工具之意。前者是状态描述,后者是意志作为。
老子的道,与西方的上帝有所不同:西方的上帝有意志,上帝要安排一切秩序、判断一切是非;老子的道是无言、无欲的,道也是无为无以为(无心作为)的。弱为何是道之用,乃在于弱小自然长大、强大,如苗木由小弱而至于茂盛高大,取材于自然生活的丰收之象,是道用之盛德。道的伟大,就是它无为无以为(无心作为),却自然化生了万物,如弱变强、小变大。老子将弱者自然生长的权利提升到了天道规律的高度。
[4]生:这一句总结万物生长的次序,后一章“道生一”是解释具体的生成过程。当然又出现了新问题,下一章再辨析,此处先接受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总论。
■翻译
往而能返,是道的运动规律。弱小能大,是道的自然作用。
天下万物,从有中演变产生,有是从无里产生出来。
■精义
帛书本将王本的21个字变成了25个字,增加了4个语气词,意思变化不大,却有一种新的语感,将硬邦邦的两句话带入一个智者的沉思状态,听到他缓缓说出的天道规律: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两句话?一定是受到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有关场景或者愚昧观念的刺激。从这两句话的反面观念,或许能理解老子说这两句话的初衷。反的反面是什么?一往直前、一帆风顺、不知回头、任性执拗……这些都是老子所反的反面:直往无回、迷途也不知返。到陶渊明,就直接说出:
那么,弱者道之用的反面是指什么呢?强者恒强、富者恒富,千秋万代,福禄永祚,好事都归在一门一家一姓一国,弱者(推而至于贫者、困者、小者、贱者)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吗?
老子的回答是:非也!弱变强,是道的自然结果。这是对权力财富永世不替幻觉的否定,是圣哲关爱弱小的生命意识。老子这两句话,如黑夜里的光芒。太极图上那两只鱼眼代表着物极则反、无往不复的天道意志。
老子让统治者不安,让既得利益者不爽,就是因为他并不维护当权者“万世罔替”的幻觉,反而制造了他们稍有不慎就“将恐蹶”的焦虑。
从周公开始,历代智慧君主,无不以战战兢兢、谦恭反省赢得天下的尊重,甚至开辟后世的福禄。那些有权就任性,有钱就乱来的,权力与财富恰成了他们的绞索,如春秋时代的晋国强势家族三?的覆灭、智氏(三家灭智)的覆灭,东汉富可敌国的石崇灭门等。
通行本(即王本)第四十章,帛书本为德篇第四章,与通行本第四十章、四十一章次序颠倒。此篇与王本四十一章倒序后,与四十二章文意更连接,故采帛书本德篇次序,列为第四章。
此章是《老子》里最精妙深奥、流传广布的格言。如果用“辩证法”的观点翻译,可能更符合当下较流行的观念:反对你的人或事,是成就你的动力。这样面对小人、恶人、妄人、逆境、困难,也就释然、了然了。甚至,可以借恶除恶,借妄除妄。黑格尔所谓“恶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之说,可算是反者道之动的一个体现。柔弱,是道显示其作用。
用的对等词是体,道之用是柔弱,道之体即坚强,而坚强若以柔弱为用,则无往不利矣。高人常下人,强者往往示弱,“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不争不斗而让人折服。司马懿就是以示弱躲过了曹家两代人的怀疑。这个故事经常被列为示弱之用的案例。
天下万物从已有里生出,但已有却生于无。万物、有、无,对应可见闻、可思议与不可见闻思议。不可见闻思议是天下万物之根。见万物,明;见诸有,智;见诸无,神。
本体论层面的“真无”,与认识论层面的“假无”。真无即空,假无是暂时没有看到的有,这两者不是一回事。真无怎么就能生出有,这个问题从逻辑上并不好解决。天地万物,必有所源,所谓因缘和合,也是基于“已有”成为“新有”,并不是“真无”(空)生有。
佛家说万法皆空,这是认识论层面的“照见空”,并非本体论层面的真空、真无。所以有生于无,或许只是有生于“微”的“假名”。
现代物理学、化学已经用仪器设备超越了个人感觉(五感六识)的经验知觉层面,将万物解析为分子、原子、量子、元素这些经验知觉无法感知的真“微”。因此,本体论层面的无中生有,或许就是现代科学的“有生于微”。有生于无的认识论意义,依然存在:无者,隐也、深也、微也、几也。
《易·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无中生有,这是人类创造力的魔法,人类无不醉心于见证奇迹的时刻,即使大多数神奇只是幻觉、错觉。其实,现代科学才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最大魔法。
有人说老子思想是退化保守,甚至推论出反科学、反进步、反进化等,这些都是对老子思想的误会。以老子的思想逻辑,他关心的道、德、自然、朴、无为、无以为等,都是指人心,而不是维护简单的物质对应物。
老子的时代,还是个物资匮乏的阶段,王侯贵族占有了太多的社会生产物与财富权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杜甫时代才有,至今都还没有绝迹,何况春秋时代?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老子对奢、泰、强梁进行批判,对弱、柔、婴儿、赤子予以推崇,对贱、下、基给予关爱,这是非常进步乃至革命的思想,怎么能说是退化保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