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老子》一起思考. 德篇
- 史贤龙
- 3161字
- 2020-08-26 15:05:51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字释
[1]至柔:哪些是天下之至柔?水、风、空气。
[2]至坚:哪些是天下至坚?山、城墙、甲兵。
[3]驰骋:疾行飞奔,往来倏忽。用了两个非常浪漫畅快的字眼,可见老子对于至柔胜于至坚的明确态度。
[4]无有: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形态的存在。
[5]无间:密不透风、没有缝隙。
[6]不言:不是一句话也不说,而是不必说太多。如灵山上,佛祖将正法眼藏传于摩柯迦叶。
[7]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要胡乱地做。很多的病人,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治疗,就是胡乱作为的结果。疾病就像悲伤,并非增加一个快乐就能治愈,它需要时间、沉默、安静,让悲伤自己痊愈或者结痂。很多疾病,真正的治疗未必是吃药,而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人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可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要你在改变习惯的短痛、不适与快速的舒服的死亡之间,做个选择。
■翻译
水、风这些天下至柔之物,可以在山墙利刃之间任意驰骋,
这是以它们的无有之柔,进入没有空隙的坚硬壁垒。
我就是从这种现象里,悟出无为的用处:
不需要说话就能教化民众,不用作为就能获得好处,
天下能做到这种境界的太少了!
(为什么能做到的太少?就是没明白无有入无间的道理!)
■精义
这一章是老子格言里的名言,是可以代表老子思想个性的闪光之语。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老子的思维总是出人意料,从至柔的水、风等能将至坚的墙壁、房屋、城墙等毁灭冲垮,感悟出“无有入于无间”的力量,从而将天下之至柔“顺理成章”地确定为能够“驰骋乎天下之至坚”的力量,并由此而建立其一整套“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体系。
不过,仔细推敲,老子后面说的“无为”与“无有入于无间”还是有逻辑问题的。老子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这里的“吾是以知”是我因此而知道,即与前面的话是有因果联系的,但“至柔驰骋乎至坚”,并不能说是“无为”吧?驰骋本身还是一种有为的。
上面是故意鸡蛋里挑骨头,提示中国式思维的特征:重联系不重推理,重结论不重逻辑,老子思想的跳跃性,也是有这个特性的。曲为解说的,可以说老子的驰骋是一种没有主观意志参与的自然现象描述,而不是没有“动作”,这个理解可以解释后面两句话: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不言之教,与后世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已经没有距离。实际上,不言之教可能也是中国教育推崇的思想之一。
此处重点谈谈“无为之益”。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无为的解释,虽然有一部分注释者认为应该解为不生事、不扰民,但绝大部分还是将无为解释为无所作为,或者解释为为了“无不为”而采取的策略,这些都把无为从一个政治哲学界定变成一个个人生活态度与方式,甚至成了老子思想是谋略学(权谋术)的证据,这都是偏离老子原意,甚至曲解、窄化了老子思想。
老子的无为,应该如何正确释读呢?我认为应该用甘地的“非暴力不抵抗主义”去解读:在反抗与投降之外,还有第三种反抗,不抵抗也不投降的反抗,核心是非暴力。
甘地说:非暴力是我们人类的律法,就像暴力是兽的律法一样。人的尊严是遵守更高的法则——适用于精神力量的法则……拯救世界不能用暴力而是要靠非暴力。我发誓要做到非暴力,因为我知道只有它才有助于人类最高尚的利益,不仅仅是来世的利益,也是今世的利益。我反对暴力,因为当它显得有好处时,好处只是暂时的,它犯下的罪恶却是永久的。
在老子的思想中,可以发现老子是个彻底反对暴力的人,这一点在过去的老子注释里被重视得不够、甚至是轻描淡写地忽略了;而没有意识到这个不战、无争的思想,是老子思想体系尤其是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基石。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把非暴力思想简化为和平愿望,并当作“非攻”的墨子的主张,殊不知,这是对无争(非暴力)思想的窄化、忽视,是一种思维格局太低的体现。老子早已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不战、无争,并非常清晰坚定地将不战、无争作为玄德的落脚点。
在甘地身上,可以看到老子被忽略的思想的伟大闪光,让我们在了解了甘地的思想后,更加觉得忽略老子的玄德无争思想是多么大的损失。
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晶,是文明。文明的结晶,是高尚的人格。从一国、一民族、一社会、一家庭、一家族、一个人的人格,可以看到其文明的水平、境界、高度。
印度诞生甘地,尤其是甘地的思想,超越了宗教、种族、民族、政治意识形态,令人震惊。甘地这个人,提升了印度的文明境界。中国文明的材料里,缺少甘地思想这味“药”——非暴力、宽恕、无畏,简言之,爱的信仰。
曼德拉说: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传》的最后,作者总结:从最根本上说,曼德拉最伟大的成就便是通过监狱生涯彻底改变了自己,进而改变了南非,整个世界也从此因他而变得不同了。
改变了什么?曼德拉早年很有攻击性,27年的监狱,让他体会到南非的未来需要建立在宽恕与饶恕的基础上,而不是种族仇恨与种族报复。这是他的伟大所在,与他的前辈甘地一样。非暴力的思想,是21世纪人类精神文明最伟大的结晶。
奥修在《老子心解》里阐释这一章:什么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有两种:在外在的世界,最柔软的东西是水;在内在的世界,最柔软的东西是爱。
不信任、猜疑、仇恨、欲望、刻薄,是人性的冰山。如何融化人性的冰山?不是砸、挖、撞、打,也不一定要论理、辩论,而是像太阳一样,温暖它,或者让冰山看到你的温暖与它不同,如果你的热力不能融化冰山,要保证你的热情不被冰山冷冻,这才叫信仰。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这是一个现象、一个现实,也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甘地说:表面上看,在生活中我们被冲突和流血包围,生命依赖生命。但是一些伟大的先知,数世纪以前就洞察了真理的核心。他们说:人不是依靠冲突和暴力来实现他的命运并完成对同胞的责任,而是仰仗非暴力。非暴力的作用就像镭。在恶性肿瘤中放入微量的镭,它就会持续地、静悄悄地、不停地发挥作用,直到把整个疾病组织群转变成健康的肌体。同样,一点点真正的非暴力以悄悄的、微妙的、看不见的方式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无为”两字在《老子》文本里共出现12次,远远低于道、德、天下、善、圣人、万物等词,无为却被认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这与《庄子》的作用密不可分。庄子演绎的老子,虽然还有对社会的批判,也符合老子无为思想里对圣人品德的要求,却没有了老子思想的核心:指导圣人如何取天下、治大国、治天下的气度。这是后代理解老子思想的最大问题。老子不是“帝王师”,而是“帝王父”;不是去教育帝王,而是给帝王(圣人)立规矩的。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辨析了帛书本与通行本中“无为”出现的文本,得出结论:《老子》原本只讲“无为”,或曰“无为而无以为”,从未讲过“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本不出于老子,它是战国末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观念,可以说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改造。曾见于《庄子·外篇》《韩非子》《吕览》(《吕氏春秋》)及《淮南子》等书。这个结论是符合老子文本及思想的。
对于老子的“无为”,放到治国取天下层面就是无事、不战、不争、无争,其核心是本章所述的非暴力主义;放到个人修养层面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守柔曰强,都是积极的“无为”。不是做“无不为”的跳板,也不是放弃作为的消极主义,是如甘地的不抵抗主义一样,由“爱”生发的智慧(大觉悟)与行动。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非以其不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之德,是谓配天,古之极也”,最后就是老子的理想境界:我无为而民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