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17年中国居民时间利用概述

一 基本情况

基于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本小节描述了3岁及以上的中国居民的时间利用情况,以及不同性别、城乡居民时间利用的差异。

中国居民各类活动的平均时长、参与率、参与者平均时长如表2—2和图2—1所示。

可以发现,作为获取收入的主要方式,中国居民有酬劳动时间为每天4.16小时;在调查日有一半的居民进行了有酬劳动。无酬劳动时间为每天1.84小时;在调查日有略超过一半的居民进行了无酬劳动。总劳动(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之和)时间为每天6.00小时,占到了全天时间的1/4。

中国居民学习培训时间为每天1.48小时;在调查日有略超过1/6的居民进行了学习培训,其中绝大部分是学生。休闲社交时间为每天4.63小时;在调查日只有1/9的居民没有进行任何休闲社交活动。自我照料的平均时长为每天11.88小时,几乎占到了全天时间的一半;自我照料的参与率为百分之百。毕竟,几乎没有人全天既不睡觉也不吃饭。

表2—2 各类活动基本情况

图2—1 各类活动平均时长

中国男性、女性居民各类活动的平均时长、参与率、参与者平均时长如表2—3和图2—2所示。

可以发现,五类活动均存在性别差异,特别是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呈现明显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男性的有酬劳动时间比女性每天高1.42个小时;男性的有酬劳动参与率比女性高12个百分点。但是,女性的无酬劳动时间比男性每天高1.85个小时,前者是后者的3倍;女性的无酬劳动参与率比男性高32.1个百分点。女性的总劳动(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之和)时间比男性每天高0.43小时。

男性学习培训、休闲社交的平均时长和参与率均略高于女性。女性的自我照料时间略高于男性。

表2—3 各类活动的性别差异

图2—2 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性别差异

中国城镇、乡村居民各类活动的平均时长、参与率、参与者平均时长如表2—4和图2—3所示。

可以发现,五类活动的城乡差异不是很大。乡村居民的有酬劳动、无酬劳动、总劳动(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之和)时间均略高于城镇居民。乡村居民的有酬劳动参与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而城镇居民的参与者有酬劳动时间明显高于乡村居民。

城镇居民学习培训、休闲社交的平均时长、参与率均略高于乡村居民。乡村居民的自我照料时间略高于城镇居民。

表2—4 各类活动的城乡差异

图2—3 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城乡差异

二 不同年龄居民的时间利用

本小节分析2017年中国不同年龄居民的时间利用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居民时间利用的性别、城乡差异。

根据中国对劳动前、劳动、劳动后年龄的划分,把居民分为3—15岁、16—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这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少年儿童、中青年、老年。在总样本中,这三个年龄段的居民的占比分别为17%、65%、18%。

不同年龄居民的时间利用情况如表2—5、图2—4所示。

可以发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五类活动平均时长的变化非常有规律。有酬劳动时间,少年儿童几乎为零,中青年跳升到接近每天6小时,进入老年后减半。无酬劳动时间,少年儿童几乎为零,中青年跳升到超过每天2小时,进入老年后继续提高。学习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学龄段,即少年儿童以及中青年的前期。休闲社交时间随年龄增加先降后升。自我照料时间随年龄变化较小,也呈先降后升。

表2—5 不同年龄居民的时间利用情况

图2—4 不同年龄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

不同年龄居民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如表2—6、表2—7、图2—5所示。

可以发现,男性和女性五类活动的平均时长随年龄的变化模式非常相似。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从中青年进入老年时,女性的无酬劳动时间在高位上略微增加,而男性的无酬劳动时间在低位上明显增加。

表2—6 不同年龄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性别差异

表2—7 不同年龄居民各类活动参与率的性别差异

图2—5 不同年龄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性别差异

不同年龄居民时间利用的城乡差异如表2—8、表2—9、图2—6所示。

可以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五类活动的平均时长随年龄的变化模式相似。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从中青年进入老年时,有酬劳动时间,城镇居民下降剧烈,而乡村居民的下降要明显少些;无酬劳动时间,城镇居民明显增加,而乡村居民仅略微增加;休闲社交时间,城镇居民大幅增加,而乡村居民的增幅明显低些。

表2—8 不同年龄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城乡差异

表2—9 不同年龄居民各类活动参与率的城乡差异

续表

图2—6 不同年龄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城乡差异

三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时间利用

本小节分析2017年中国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时间利用情况,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时间利用的性别、城乡差异。由于仅对16岁及以上的样本有受教育程度信息,本小节分析的是16岁及以上的居民。

根据受教育程度,把居民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职高、大专及以上四个学历段。在总样本中,这四个学历段居民的占比分别为31%、31%、20%、18%。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时间利用情况如表2—10、图2—7所示。

可以发现,五类活动的平均时长随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变化,这种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随着居民学历得到提高,有酬劳动时间的变化不规律,无酬劳动时间下降,学习培训时间先升后降(这主要反映了各人群中学生占比的差异),休闲社交时间下降,自我照料时间先降后升。

表2—10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时间利用情况(16岁及以上人口)

图2—7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如表2—11、表2—12、图2—8所示。

可以发现,男性和女性五类活动的平均时长随受教育程度的变化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男性和女性无酬劳动时间的性别差异明显缩小。

表2—11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性别差异(16岁及以上人口)

表2—12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各类活动参与率的性别差异(16岁及以上人口)

图2—8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性别差异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时间利用的城乡差异如表2—13、表2—14、图2—9所示。

可以发现,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五类活动的平均时长随受教育程度的变化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休闲社交的性别差异明显缩小。

表2—13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城乡差异(16岁及以上人口)

表2—14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各类活动参与率的城乡差异(16岁及以上人口)

图2—9 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的城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