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范畴界定与方法

一 研究范畴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问题的研究主要从跨国公司视角和东道国视角两方面展开。从东道国视角展开的主要研究内容如图1-5所示,包括外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特征研究、经济效应、政府管制等主要领域,其中,经济效应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资本形成、溢出、贸易、就业、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并分别从宏观、具体产业和企业三个层次展开研究。

本书的研究范畴主要界定于具体产业层面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即在信息技术制造业层面研究和检验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以及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企业的溢出作用和发展趋势。通过将以上研究内容纳入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体系,构建FDI—CGE模型来模拟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影响。然后,对模型设定共同的变量冲击条件来探索影响和改变上述趋势的政策条件,以发现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利用效率和质量的产业政策。

img

图1-5 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 相关概念及界定

(一)信息技术制造业的界定

按照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标准,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分属第二产业,信息技术制造业为其他所有产业以及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行为提供物质基础,再由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整个经济、社会提供软件、通信传输、互联网、咨询等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专业服务。

虽然信息技术制造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导向作用已为各界所公认,但其定义往往十分混淆,很多概念将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合在一起。关于定义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F.Machlup,1962)于1962年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将教育、R&D、通信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定义为知识产业。后来,波拉特(M.Porat,1977)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三大产业中所有与信息相关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分离出来构成信息技术产业,即在除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设置信息技术产业,并于1977年提出了一套关于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分析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框架。

目前,学术界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表述非常多。本书为便于研究的开展,将研究的范畴划为信息技术制造业,同时,从我国特点出发,对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分类标准与代码(2002)》中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11个行业,即雷达行业、通信设备行业、广播电视设备行业、电子计算机行业、家用视听设备行业、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电子专用设备行业、电子元件行业、电子器件行业、电子机电产品行业以及电子专用材料行业归为信息技术制造业。

(二)外国直接投资的界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出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定义,即外国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者地区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或者地区企业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其中,投资者主要是指对外直接投资者或者跨国母公司,他国企业则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分支机构或者分支企业。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投资者对外所投资企业需要拥有一定的有效管理或者控制权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即投资者要在东道国企业的所有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对于这一界定比重的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委员会都认为,10%的普通股股票或者投票权可以用于衡量直接投资关系。在满足这一条件的情况下,子公司、联营公司以及分支机构等主体可以被纳入外国直接投资的概念中。其中,子公司是指外国投资者拥有其超过五成的企业控制权,或者对行政、管理等职能主体具有任免权的企业;当外国投资者拥有企业10%—50%控制权时,可称为联营公司;当外国投资者全部或者共同拥有某一企业的控制权时,可以称为分支机构,在特点上分支机构与主权国联系较为松散。在这些外国直接投资的被投资主体中,可能存在持股比例与控制权不相匹配的情况,即虽然持股很小却拥有绝对控制权,或者持股比例很高但没有什么发言权的情况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企业都采取的是在东道国建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形式。

我国对外国直接投资也没有详细的内涵定义发布,由于本书在研究中构建的FDI—CGE模型依赖经济事实数据,其中,一系列外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官方统计机构发布或者通过发布数据估算,所以,本书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界定遵从于官方统计机构对外资数据分类所使用的定义,即“外商直接投资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5]在实际采用数据时使用“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两类数据之和。

(三)产业投资效应与溢出效应的界定

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对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投资效应的研究,本书限定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本存量的影响;二是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的关系。前者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生产活动的变化影响国内投资,后者则研究外资与国内投资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如果是互补关系则意味着外资促进了信息技术制造业的资本形成,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如果是替代关系,则意味着外资对内资产生了“挤出”效应,阻碍该产业的资本形成。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投资效应实质上对东道国的产业影响力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FDI进入东道国某一行业后,必然需要利用当地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优势,与当地的供应商建立比较紧密的联系,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对这些投入品的供应商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也就成为必然,从而对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而对于行业内的内资公司来说,存在两方面的效应:一是可以与外资企业共同使用人力资本等,人力资本的流动使得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向内资企业转移。二是外资的进入必然使得行业内的竞争加剧。这种竞争一方面可以迫使内资企业运用新技术和管理方式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竞争也表现在要素市场的竞争上,由于外资企业具备的培训、薪酬等方面的巨大优势而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所以,本书通过生产力、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三个指标来衡量溢出效应。

三 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书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构建包含外国直接投资因素的FDI—CGE模型。

(2)信息技术制造业中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产生的效应有多大,是否在发生着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3)信息技术制造业中的外资部分是否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如果有,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着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4)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可以改变这些趋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应用一般均衡理论,通过构建容纳外国直接投资因素的CGE模型进行研究。CGE模型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经济模型,通过把所有经济主体、所有市场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同时考虑不同市场之间、具有行为最优化的多个经济主体之间以及经济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现实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普遍联系。

CGE模型是一种机理性模型,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兼容了投入产出、线性规划等模型的方法,能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模拟,包括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以及要素市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国直接投资等均可进行研究,并能为相应的政策效应分析提供一个总量与结构相结合的均衡分析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与其他模型相结合,模拟出政策变化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最终结构性影响。因此,CGE模型具有其他经济模型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近年来,CGE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使用CGE模型是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变动及外部冲击效应进行模拟的一种有效工具,同其他分析工具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和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并据此分析外部冲击产生后,经济体各部分经过不断反馈和相互作用后达到最终的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