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视野观照下的苏联文学
- 韩捷进
- 1500字
- 2021-03-30 06:48:30
四 永久审美价值的人性
在这一时期,一些被视为政治理念化、阶级感情强烈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人情味儿的文学情景,充满爱意与温情的描写场面不时出现:小说《青年近卫军》中的邬丽亚爱美赏美的情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最初与冬妮亚的甜美爱情,后期因误解恋人丽达与别的男人交往而产生嫉妒的画面;电影《难忘的1919》(1952)中的海军战士和他漂亮女友的浪漫场景;电影《列宁在1918》(1939)中的瓦西里夫妇互相推让一块面包的感人镜头;小说《教育诗篇》(1935)中高尔基劳动教养院长与学童促膝谈心的情形,等等,这一幅幅真实、温热、感人的人性画面,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记忆。
在苏联的“现代”文坛,也出现了不少在那个时期被归入主流文学之列今天仍被视为成功之作或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较强的人性魅力。这类文学作品或以真实性描写表现人们在历史巨变中的命运,或以批判精神深刻洞察俄苏历史进程的悲剧性,或以人道精神表现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36)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史诗性的作品,小说以史诗的气魄展现了19世纪70年代末期至1917年俄国社会的变迁,艺术地描绘了俄国知识分子阶层在历史变迁中的剧烈动荡,严厉拷问克里姆·萨姆金等一类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刻反思俄罗斯民族的劣根性。
在苏联文学史上,肖洛霍夫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他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26—1940),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展现历史巨变中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命运,小说通过热闹的乡村劳动、淳朴的风土人情,残酷拼杀的战争,非人性的政治运动,反映哥萨克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和思想性格,表达出人类共同的精神指向,在小说中,蕴涵着追求和平、劳动、新生、希望的思想潜流。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抒情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他创作的最好的歌词《喀秋莎》、《送别》、《候鸟在飞》、《侦察兵走在换岗归来的路上》、《敌人烧掉了家乡的房屋》中,抒发了俄罗斯人热爱家乡、追求美好的淳朴情感,它们,被人们传唱不绝。
苏联“现代”文学,既是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是那一时期苏联国家社会的产物。它具有现实性与世俗性,是时代主流思想的揭示,是人性某些基本特点的体现,它反映了苏联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感情与追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苏联“现代”文学也显现了人性的特征。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文化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与对象化,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10],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苏联“现代”文学,折射、蕴涵了人性中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
[1]陆人豪:《回眸俄苏文学文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2]拉斯普京的话,转引自侯纬红《继承传统,多元发展》,《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第101页。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5][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2页。
[6][苏]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页。
[7]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等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8页。
[8]董晓:《我所理解的苏联文学经典》,《俄罗斯文艺》2007年第2期,第12页。
[9][苏]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7页。
[10]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