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视野观照下的苏联文学
- 韩捷进
- 1410字
- 2021-03-30 06:48:30
三 强化“大我”的人性
以社会人性美的审美视角,强化表现“俄罗斯人民世代相传的追求统一的幸福社会的理想”[6],力求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人民的生活,使人变得更高尚更有力量,也是苏联“现代”文学的人性特征。俄罗斯民族是特殊的民族,俄罗斯知识分子历史上对现实的敏锐与热情是罕见的。“俄罗斯思想将要经常充满改观现实的内容,认识与变化结合在一起。俄罗斯人不仅在自己的创造热情中写出完美的作品,而且在这种热情中进行完美的生活。”[7]在社会现实中,美与丑、善与恶对立统一地存在;在人的本质中,个体性与社会性兼容。而文学艺术家在攫取创作题材、塑造艺术形象时,会有其关注侧重点。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时期,苏联人民以高昂的理想热情克服困难,积极投身于国家变革建设的现实。这一社会现实,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题材。苏联作家继承俄罗斯追求统一的幸福社会的理想精神、共同“合唱”生活的文学传统,他们不仅在这种热情中“进行完美的生活”,而且以昂扬的热情写出“完美的作品”。在理想观念方面,其核心不是个人理想的追求,而是整个社会美好的创建;在文学创作中,重视表现社会的和谐与人性的美好,善于在社会中发掘美好的事物,在人性中寻找美好的部分,强化人的“大我”,淡化人的“小我”,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本质中,凸显社会性元素,塑造积极奋进的文学形象。这类文学作品的确存有依附官方的主导意识、艺术表现单一的缺陷,但它们又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教育鼓舞人的艺术作用,甚至还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体现当时主流文学倾向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5),作者法捷耶夫还按照当局的意思作了创作修改,但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的精神风貌,歌颂在布尔什维克党教育下成长的苏维埃一代青年人,艺术总结了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在祖国遭受德国法西斯入侵之时,苏维埃一代青年人英勇无畏,铁骨铮铮,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凡读过《青年近卫军》的人,永远不能忘记青年近卫军的五位总部委员:具有指挥员气质的奥列格,百合花般静雅的邬丽亚,教授风度的万尼亚,军人硬汉般的谢廖沙,火焰般爽辣的刘芭。被指责为“在狭隘政治观念的统摄下”创作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8]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小说中塑造了为人类最壮美事业奋斗一生的战士形象保尔·柯察金,揭示出保尔顽强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来源: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小说叙述了激动人心的人生话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苏联几代人的道德法典,也是普遍的人生哲理。小说形象地启示人们:人应该怎样生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苏维埃时代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成为几代苏联青年的新约书”[9]。在今天,它仍不失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或许是中国不惜巨资在乌克兰拍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原因。盖达尔是深入少年儿童心灵世界、深受少年儿童及成年读者喜爱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铁木尔和他的伙伴》(1940),描写卫国战争前夕一群孩子帮助烈军属打水、劈柴、照看小孩,勇敢地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故事,小说生动地刻画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少年一代的美好性格,是一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理想、人民心灵的最高水准,也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的审美原则,充分显示提升人之精神与灵魂品位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