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热点问题报告(2013-2014)
- 张蕴岭主编
- 5983字
- 2021-03-28 18:11:30
当前世界经济的形势及问题分析
余永定 张斌[1]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走势总体呈现出“W”形,包括了两次下降和两次上升。第一次下降时间是2008—2009年,金融危机,私人部门去杠杆,经济下滑;第一次上升时间是2009—2010年,货币与财政政策刺激,公共部门加杠杆,经济回升。第二次下降时间是2011—2012年,欧债危机爆发和美国公共财政困局,公共部门去杠杆,经济再次下滑;第二次上升始于2013年,目前正在持续。201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全球和各个主要经济体来看都要比2013年略好一些。2013年全球增长可达2.4%,2014年可能是3%。
多方面的证据表明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上升通道。其一,大国经济趋势向好或者止住了跌势。2013年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速大致是前低后高的逐季上升走势,中国经济增速基本止住了2010年以来的跌势,日本经济增速远高于其潜在水平。其二,全球贸易和全球制造业复苏。2013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全球贸易量同比增速从0.8%上升到2.9%,贡献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增速从第一季度的-1.7%上升到2%,发展中经济体对外贸易增速从第一季度的4.2%下滑至3.9%。伴随着贸易数量的回升,全球进口和出口制造业产品价格自2013年中期止跌回升,全球制造业产品价格指数自7月的117.3上升到10月的120.3。
表1 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预测
美国的情况好一点,2014年美国经济可能有比较强的复苏,经济增长可能为2.4%。2012年底到2013年初是美国经济的低点。拉住美国经济往前走的力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花钱国会通不过,金融市场对美国公债困境虎视眈眈,财政净支出下降拖累经济增长。2012年底的财政悬崖谈判和此后的自动减支方案,对美国经济带来了显著负面冲击。另一个是欧债危机对美国的出口、工业生产和资产价格带来了负面冲击。2013年第二季度以后,形势开始逐渐好转,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负贡献消失,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也在消退。美国原材料库存和工业建筑类投资显著回升,反映了工业部门的向好趋势。此外,美国的消费和住宅投资增长也都相对稳定。美国今年的经济恢复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跟前几年相比,我们也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强劲的增长趋势。美国经济好转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失业率的逐渐下降,现在这些数字已经达到了7%,对美国来讲正常的水平应该是5%—6%,这是美联储是否要改变它的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一个最重要的关注点。
由于短期经济波动性比较大,特别是前一年开始衰退,后一年就有比较大的反弹,所以笔者比较关注美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一般就要看这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在20世纪70—80年代比较高,从1974年到1981年,其平均增长率是2.5%,在21世纪以来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据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预测机构预测(CBO),从2013年到2018年美国的劳动力增长率可能为0.6%,美国劳动力的供给增长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劳动力的增长率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的接近3%到现在的5%左右,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劳动力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不多说,基本上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另一个是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美国的这两个因素都呈现下降趋势,如果劳动供给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那么劳动年龄增长率在未来时间大概会保持0.75%,而劳动参与率的增长速度为-0.5%。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加上参与率的变动为0.5%,这是美国长期经济增长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除了看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之外,我们还要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它也一直呈下降趋势。在“二战”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2.25%,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其增长率是2.9%,这段时间,增长率跟IT革命和其他一系列创新是相联系的。2010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到0.7%,当然这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周期性的。从长期来看,根据美国官方预测,长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1.5%。这是劳动增长率的历史趋势。相比之下,劳动力供给趋势的下降不是特别明显,表现出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状态,美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很强的,不排除未来又会上升。
如果把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加起来,长期增长速度对美国来讲,大约是2%左右(有的认为是1.75%),这是主流预测。跟中国比较一下,中国如果能保持7%甚至是更低一点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美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能保持2%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赶超美国应该是没问题的,只要不出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美国创新比较多的时期,也是美国的黄金时期,美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3.5%,应该说是相当高,现在已经降到2%甚至低于2%。
欧洲的情况有了改善,但是非常脆弱。2013年5月,外交部的代表团到欧洲几个国家做了访问,当时我们的印象是比较差的,认为欧洲经济复苏可能处于非常困难的状态,现在看来比较稳定,虽然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很强劲的势头,但毕竟逐渐走出了衰退。拉住欧元区经济往前走的力量也是两个:一个是金融市场动荡,金融机构岌岌可危,私人消费和投资负增长;另一个是财政整顿,政府净支出负增长。2013年欧元区金融市场显著好转,私人消费和投资回升,财政整顿计划也开始调整。2013年第四季度后,欧元区GDP同比增速0.4%,结束了此前七个季度同比连续收缩的局面。201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从2013年的-0.4%上升至2014年1%。
造成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所谓公共债务对GDP的比例太高,到现在为止,这种情况并没有好转。欧元区公共债务的大致情况是,自2009年之后一直在上升,甚至上升的基本趋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金融市场恢复稳定的原因人们列出了许多,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欧洲中央银行采取了类似美联储的政策,就是从实质上来讲也是印钞票,本来这样一种政策德国是坚决反对的,但大多数国家还是采取了类似政策。这样一种政策使金融市场实现了稳定,但造成金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解决,这样的稳定到底是否能够持续笔者持怀疑态度。在欧洲访问的时候,德国人倾向于认为欧洲问题可能会日本化,危机可能暂时不会发生,但经济强劲增长很难实现。欧洲的情况比美国的情况要困难。
日本方面,自安倍经济学推出之后,日本经济增长比较好。日本经济往前走的最大障碍是通货紧缩预期。安倍政府采取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货币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d Monetary Easing,QQE)带来了长期利率下降、风险偏好下降、通货膨胀预期逆转以及日元贬值等多方面效果。日本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日经指数全年涨幅高达57%,这是1972年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日元兑美元汇率全年贬值18%。刺激性货币政策强有力地刺激了消费和投资增长。不仅如此,日本2013年还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扩张,这也刺激了日本经济。
日本2013年的经济增速预计1.7%,远高于其潜在经济增速,这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重刺激的结果。日本经济摆脱了长期通缩,目前正处于价格上涨与需求回升的良性互动发展阶段,但是未来的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刺激性货币政策作用在边际递减过程中,对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贡献将会下降;财政政策对经济刺激的力量也在减弱。2014年4月以后开征消费税将会对日本私人部门消费带来显著打击。预计2014年日本经济增速1.4%,低于2013年。尽管如此,2014年对日本经济来说还是好年头。
从供给方来看,日本经济增长的长期前景还不是很乐观,最主要的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这方面是负增长。美国虽然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不高,但还是正的0.5%,这个时候加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长期增长趋势是2%。日本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是负数,这个时候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就必须相当高,以便抵消负增长,这样才能保持较好增长。但是日本的劳动供给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两个加起来要比美国差,到目前为止是低于1%的,这是日本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安倍经济学之后,是否会对它有改变?可能会有改变,因为安倍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比较容易起作用,可针对结构改革,日本并没有拿出更多的方法来。如何解决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呈负增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挑战,日本如果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光靠内部改变,这种情况是难以改变的。
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大不如前。从21世纪初到金融危机爆发,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之差持续放大,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黄金时期。金融危机过后,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差距呈现趋势性收窄,新兴市场货币和资产在全球市场上的受青睐程度也大打折扣。
新兴市场存在内部分化。2011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整体面临下行趋势,迄今为止有些经济体迎来了触底回升,有些还在进一步的下滑。韩国、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墨西哥等与全球制造业分工链联系紧密且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基本面尚好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受益于发达国家的经济上升态势,2013年经济大致呈前低后高的上升走势。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内通货膨胀、政治不安定、资本外流以及金融市场风险抬升的冲击,经济增长没有起色。
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以前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贸易顺差。金融危机以后,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顺差呈趋势性收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不得不更多依靠国内市场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对新兴市场经济体是严峻的考验。在不能持续扩大贸易顺差的前提下,新兴市场的潜在增速会大大低于危机前的平均增速。国内金融和经济基本面较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2014年还将面临资本流出的严峻挑战,有些经济体有硬着陆的风险。
大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在2013年对美元总体保持贬值趋势。其中,印度尼西亚盾对美元贬值接近25%,南非兰特和巴西雷亚尔对美元贬值也均超过15%,其他货币对美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韩圆是少数在2013年维持对美元升值的货币,全年轻微升值1%。总体来看,2013年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走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阶段波动特征。第一阶段,2013年1月至8月,受自身经济减速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预期影响,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出现急剧贬值,较为典型的货币如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南非兰特,这段时期其对美元贬值均在15%左右。第二阶段,2013年9月至10月,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推迟退出,市场预期落空,国际资本重新回流新兴市场,新兴市场货币表现为对美元升值,例如在9月至10月,巴西雷亚尔对美元升值6.5%。第三阶段,2013年11月至12月,伴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预期再次升温,特别是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在2014年启动量化宽松退出,致使新兴市场货币再次出现大幅贬值。
全球贸易量价齐升,大宗商品相对平稳。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提高,2013年中期以来开始启动的全球工业品贸易量价复苏有望持续,这同时也伴随着全球制造业复苏。全球贸易量增速,有望从2013年第三季度的不到3%恢复到长期均值5%;全球工业品价格有望上涨1.5%;全球制造业贸易价值上涨6.5%。全球制造业产出增速也将有望恢复到长期均值5%。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迹象不明显。除了汽油、天然气和一些食品,多数大宗商品的12个月远期期货市场价格持平或者下跌。受非OPEC产油国供应增加以及部分OPEC产油国可能会恢复生产,石油价格上涨的概率不大。大豆以及相关肉类的价格将因为预期中的2014年南非大丰收走低。
总之,经济形势在2014年会有所好转,但不能期待有非常强劲的复苏。这里强调一点,2014年的国际金融形势应该是有高度风险的,现在国际经济学界有一个新理论,这就是全球金融周期问题,它是周期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主要由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动而造成的,因为现在全球一体化带来的趋势是,美国打喷嚏,别的地方就要感冒,美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政策的变动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特别是导致资本流动的变动。从历史上看,每当美联储政策发生变化之后,国际资本的流动就会发生顺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较大。现在美联储昨天宣布开始数量宽松了,什么结果很难断定。即便还没有实施宽松政策,其造成的连锁反应立即显现,对其他国家来讲是资本外流、股市下跌、货币贬值。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最终后果如何,目前还不大清楚,但无论如何对发展中国家是巨大的挑战。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来看,美国经济复苏进入新阶段,数量宽松迎来转折点。美国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稳健增长,财政状况改善使政府开支开始出现微幅正增长。2013年前三个季度,企业主动追加库存以应对销售形势改善,库存周期的下行阶段将出现经济增速的技术性回调。民主和共和两党达成预算协议,降低了政策不确定性;因为经济形势持续改善,美联储开始降低资产购买规模,但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是近期主旋律。欧洲经济终结衰退,正式复苏。预计2014年欧元区GDP将延续稳定复苏势头,增长达0.9%,但存在如下风险: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推动银行和私人部门继续去杠杆化,拖累商业信贷继续走弱;西班牙和意大利等重债国家财政整顿任务仍艰巨,但减赤意愿减弱,不利于中期增长;美联储退出量宽政策,可能加大欧元区金融市场的动荡,延缓复苏进程。日本经济缓慢复苏,2013年,日本预计经济增速达1.6%,高于2012年的1.4%,全年经历了先高后低的经济走势,2014日本经济将维持缓慢复苏的态势,增长率略低于2013年,预计为1.5%。韩国经济投资助力,增长表现超预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渐趋温和,进出口增长相对稳定,投资出现有力复苏,2014年,韩国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至3.6%,但需警惕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和企业投资利润走低带来的内需不振问题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带来的外需萎缩风险。澳大利亚增速继续下滑,降低的原因主要来自投资增速下降,预期2014年GDP增长在2.2%左右。
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看,总体会有所改善,但大多在低位徘徊。东盟经济外部转暖带来全新机遇,内部调整仍将持续进行。伴随着美日欧经济的进一步复苏,由于外需转好带来的经济回暖将在2014年得以延续,这对东盟国家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机遇。但也需要警惕外部环境复苏不稳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预计2014年将略有好转,约为5.1%。巴西经济增长继续走低,双赤字风险逐步加大,预计经济增速在2%左右。消费和投资增速预计出现放缓,将制约巴西经济未来增长。在通货膨胀压力和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背景下,巴西将会继续保持紧缩性货币政策,但是未来进一步加息的空间不大。目前,巴西同时面临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困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中巴双边贸易继续回升,进出口贸易出现大幅增长,但双边贸易重要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俄罗斯经济持续疲软,因出口下降、工业生产连续零增长等原因,经济增长缺乏拉动力。印度经济复苏初显,总体将有所恢复,预计增长率为5%。南非经济走势持续疲软,预计经济活动仍将继续维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疲软状态,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在2%—3%。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需环境将有显著改善,预计出口增速将由2013年的8%左右上升至11%,这将带动经济多增长0.7个百分点。但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逐渐凸显的流动性问题,将弱化经济增长的动力。虽然如此,外部经济环境的持续向好,还是为中国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提供了较充分的政策空间,中国会利用时机推进国内改革。政府把2014年经济的增速定为7.5%,达到这个速度看来不会有什么问题。
[1]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