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微课:任务三知识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了解会计核算四大基本前提的内容;
2.学会对会计核算四大基本前提的运用。
任务导入
经过慎重考虑,小王决定创业。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他创建了奕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奕力公司”)。这是一家食品生产公司,主要从事蛋糕、面包、月饼等食品的生产及销售业务。“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语言都有语法规则,怎样才能规范、全面地展示经营中的企业的财务信息呢?
知识准备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被称为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假设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其产生于会计实践。人们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白“我为谁记账”,即明确具体的会计核算主体;其次,必须明确企业是可以持续经营下去的还是会面临破产清算,这将影响一系列会计核算的方法与程序;再次,为了确定主体的情况,必须人为地将持续经营的期间划分为月、季、年等时间段,以便定期对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披露;最后,必须为会计计量选定适合的计量手段,以比较、反映生产经营的所出与所得。由此,会计核算设定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对会计核算的空间、时间范围和计量方式进行了设定。没有这些假设,会计核算将是混乱甚至无法进行的,所以我们又把会计假设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或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工作的目的是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方做决策服务。会计要反映的总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当以经济单位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经济单位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做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1)只有明确了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被加以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工作中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2)只有明确了会计主体,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对外销售商品时(暂不考虑税金),一方面形成一笔收入,另一方面增加一笔资产或者减少一笔负债;采购材料时,则会导致现金减少、存货增加,或者导致债务增加、存货增加。
(3)明确会计主体,可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例如,由自然人创办的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法律上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资产和负债,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便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这是因为,无论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最终都会影响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但是会计核算工作只涉及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法律主体是指出资人出资组建,在政府指定部门注册登记,拥有法人产权,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单位,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学校、医院等都是法律主体。例如,一家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凡是法律主体的单位一定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分公司、分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虽然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但其本身不是法律主体。一般来说,只要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都可成为会计主体。例如,一个在经济上独立核算的车间可以被确认为一个会计主体。在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旗下拥有若干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我们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按照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这一假设是假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因破产、倒闭、解散等而中断经营、停业清算。持续经营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我们选择会计原则、会计方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明确了这个基本前提,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持续经营假设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①由于假定企业持续经营,故企业的资产才要求按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是采用现行市价;②持续经营假设为我们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使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成为必要;③正是因为这一假设的存在,才产生了资本保全问题。
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设定,实际上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我们需要企业定期对其持续经营的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再持续经营下去,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做出相应披露。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家持续经营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分期的确定实际上决定了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间隔,同时也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所涵盖的时间区间。
在会计分期前提下,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我国的会计年度与日历年度一致,即从公历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以季度、月度为会计期间时,其起止时间与公历季度、月度的起止时间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分期前提与持续经营前提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互为补充,不可分离。只有设定一个会计主体能够持续地、无期限地经营下去,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因此,会计分期依赖于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又需要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这一前提对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有了会计分期前提,才会产生本期与非本期的概念,进而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这两种可供选择的业务处理基础,以及收入与费用的期间配比原则,跨期经济业务的应收、应付、递延、摊销、预提等一系列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为计量尺度,来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货币计量前提下,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在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应当将其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我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中,也应当将其他货币折算为人民币。
任务解析
会计制度是会计的语法规则,其中,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最基本的语法规则。经济活动纷繁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会计必须首先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加以限制,将会计核算建立在一个确定的基础上,以免因基础不确定而导致所提供的信息模糊不清,这样才能规范、全面地展示一家经营中的企业的财务信息。
五、知识点训练
微课:知识点训练答案
(一)单选题
1.会计核算中采用的主要计量单位是( )。
A.货币计量单位
B.实物计量单位
C.劳动计量单位
D.空间计量单位
2.构建固定资产时按照历史成本入账的基本前提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3.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4.界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基本假设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5.会计的综合计量尺度是( )。
A.实物尺度
B.时间尺度
C.劳动尺度
D.货币尺度
(二)判断题
1.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 )
2.我国企业只能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 )
3.会计核算中使用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都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基础上的。 ( )
4.我国以公历年度为企业会计年度,即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 )
5.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都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