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理解会计和会计信息

微课:任务二知识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认知会计的概念以及会计的主要职能;

2.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及基本流程;

3.明确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任务导入

小王知道,创业首先要讲诚信,诚信是企业最基本的品行。企业诚信最核心的表现就是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因此,其在涉及企业发展、风险等重大问题时必须坚持原则,必须敢于说“不”,绝不妥协。财务工作者如何实现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目标呢?在实际工作中勇于说“不”,体现了会计工作的什么特征?

知识准备

一、会计的定义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在不断完善。会计既是经济信息系统,不断地将企业等单位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又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促使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具体来讲,就是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马克思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可见,马克思把会计的基本职能归纳为反映或核算(观念总结)与监督(过程控制)。

1.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价值上反映各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发生及完成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形象地说,会计核算工作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工作。

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会计管理经济过程的基础。任何单位开展经济活动时,首先要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整理、汇总,将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加工整理为会计语言,提供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告,供单位内部和外部的有关人员使用。

会计的核算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核算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从价值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反映时,主要使用货币量度,辅以实物量度与劳动量度。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用来综合计算劳动的耗费、生产资料的占有、收入的实现等,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相对地,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虽然也是会计计量、记录的手段,但一般只用实物量度计量财产物资即物化劳动的消耗,用劳动量度计量活劳动的消耗。由于采用不同计量单位计算得出的结果不能被汇总,所以实物量度与劳动量度在会计核算中无法成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反映。

(2)会计核算必须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会计反映的是经济单位过去发生的交易与事项及其产生的各种结果。为了表明这些交易与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单位在发生经济业务后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对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正确性进行审核,并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进行记录,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会计核算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的特点。会计核算有一套比较系统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对原始的经济信息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和汇总,将其转换成有条理、系统的会计信息。所谓全面性,是指会计在反映经济业务时,要全面反映、分文不漏;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在反映经济业务时,要按经济业务性质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反映;所谓连续性,是指按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逐笔、逐日记录,不能中断;所谓综合性,是指会计将大量零星、分散的数据加以分类、汇总,用金额反映,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

通过会计核算取得的会计资料,可全面、客观地考核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其经济效益,便于相关人员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改进经营管理指明方向。会计核算不仅能反映已经发生和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还可通过计算、分析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会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会计监督包括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合法性监督,就是指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等为标准,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进行合理性监督,即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会计监督的具体方法是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会计监督的目的是控制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

会计的监督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监督具有经常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对于单位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都应该进行合法性、合理性监督,经过审核的经济业务活动方可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以保证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因此会计监督具有经常性、连续性的特点。

(2)会计监督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督

会计的全过程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会计监督首先是事后监督,即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和分析;其次,为加强经营管理的预见性,会计监督必须向事前发展,对未来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政策的规定,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等进行审查,即进行事前监督;最后,为了及时纠正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及失误,促使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会计还要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即进行事中监督。

(3)会计监督主要是进行价值监督,具有综合性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取得的一系列反映经济活动的价值指标进行监督,如资金、成本、利润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运用,会计人员可全面掌握企业经济活动情况,而这些指标与预定目标相比较的结果,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企业实际情况与预定目标间的差距,从而使企业可及时采取措施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控制经济活动按预期目标发展,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4)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

会计监督的实施依据是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会计的监督职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对会计监督的范围、内容、方法等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所以会计监督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间的关系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实施会计监督的过程。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会计监督贯穿经济业务全过程,如果只有会计核算,不进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就不能正确进行,就难以提供客观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会计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管理会计出现后,会计的职能有所延伸,在核算和监督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延伸出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预调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拓展职能。

三、会计目的及信息质量要求

1.会计目的

会计目的是指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和取得的结果。具体而言,会计目的是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来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会计信息,便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决策,便于企业的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选择。

会计目的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际工作中居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为了实现会计目的,通过对会计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抽象、提炼而得到的一部分理性认识,我们称之为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它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反映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则,提供了对经济业务进行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绳。所以,会计目的是会计准则产生的依据。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质量高低关系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误。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之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实现“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提出了八项质量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作为会计工作的“产品”,其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其真实与否。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反之,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还会误导其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没有可靠性,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就是无根之木,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都应满足可靠性要求。可靠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以真实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刻画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的真实面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充分披露与决策者相关的信息,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应予以披露的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即有可靠的凭证据以复查数据来源和信息的产生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以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应该是可靠的,更应该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即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如果会计提供的信息不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即使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毫无价值。因此,是否具有决策价值是判断信息是否相关的首要标准。除此之外,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该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

为了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应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并不是要求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完全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这是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着不同的需要。事实上,即使再全面的会计信息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要。因此,会计核算的资料,特别是企业向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只能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对会计报表中的通用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能够得到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这样的会计信息即符合相关性的质量要求。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使用。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信息的使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便于不同层次使用者弄清会计信息的内容,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否则就谈不上信息的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广泛,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国家财税部门,还包括社会公众、企业员工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简明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简明、易懂,能够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可更好地加以利用。

(4)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可比性要求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① 对于同一家企业而言,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是指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类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前后期信息可比,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弄虚作假、粉饰业绩,还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因为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了解同一企业前后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当然,满足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的要求,并不表明不允许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当企业的经营情况、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能可靠、相关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但必须将变更的理由、情况及影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以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与使用。

② 对于不同企业而言,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是指不同企业对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国家规定的会计政策进行核算,以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汇总分析比较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而做出最佳的决策,如银行通过比较不同的企业选择最佳的贷款对象,国家宏观管理部门通过比较不同的企业选择最佳的资金受托对象。

可比性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是会计的目标,可比性应当服务和服从于这一目标。这就要求企业选择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当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以保证客观性目标的实现,不能为了追求可比性而过分强调使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会计核算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与它们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之前,从法律形式上讲,其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报酬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控制该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而其实质上已是企业的资产。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对于这样的经济业务活动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进行核算,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并计提折旧,而不是按其法律形式作为租赁资产进行核算。仅按照法律形式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还会误导其决策。

(6)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进而会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固然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但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特别是那些对其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有损于其使用价值,甚至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从核算效益角度来看,对一切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必将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影响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企业如将工作重心放在提供反映重要交易或事项的会计信息上,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上,保证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决策有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企业提供重要交易或事项的会计信息,首先会涉及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进行重要性判断。对于不同会计主体和不同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来说,重要与不重要是相对的。某项会计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7)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或保守主义,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产生的收益,使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到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从谨慎性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谨慎性涵盖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在会计确认方面,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在会计计量方面,要求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数额;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8)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要真实可靠,还必须要保证时效,企业应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及时性的含义有三方面:一是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要求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各种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及时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任务解析

企业诚信的典型标志是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要实现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从根本上说,一是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二是要遵守财经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勇于说“不”,以充分体现会计的监督职能。

四、知识点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对会计的概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会计只能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B.会计要运用专门的方法

C.会计能够进行核算和监督

D.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发展职能是( )。

A.核算职能

B.监督职能

C.参与经济决策

D.信息职能

3.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 )。

A.核算职能

B.监督职能

C.管理职能

D.信息职能

4.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核算的延续和深化

B.监督是核算的基础,核算是监督的延续和深化

C.核算是监督的基础,又是监督的延续和深化

D.监督是核算的基础,又是核算的延续和深化

5.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将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为预计负债,这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 )要求。

A.及时性

B.相关性

C.重要性

D.谨慎性

(二)判断题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 )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分析和管理。 ( )

3.凡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都不是会计反映的内容。 ( )

4.会计的事后核算是指从数量方面综合反映企业已发生或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 ( )

5.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体现了谨慎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

微课:知识点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