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科发展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通过对中国语言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回顾中国语言政策研究30 年的学术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从语言规划到语言政策的转变,其背后是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语言学到社会语言学、再到语言的公共政策学的多学科交叉与发展,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国家统一官方语言的基础上使少数民族的语言得以保存并在其社会中充当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并在外语与官方语言之间实现多种语言的平衡发展是将来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中国语言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看,新中国以来“主体多样”的语言政策(周庆生,2013)是较为合理的。从中国语言政策研究30年的学术历史看,近10 年来“语言政策”一词被中国学者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从语言规划到语言政策的转变,其背后是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从纯语言学到社会语言学、再到语言的公共政策学的多学科交叉与发展历程。这一转变的社会思潮背景正如刘海涛(2006)指出的:从工具观到资源观的转变;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单变量系统到多变量系统的转变;从实用主义到语言人权的转变;从语言问题到语言生态的转变;从单纯的语言学领域到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转变。

中国语言政策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外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理论方法的引荐;二是对各个典型国家(地区)语言政策的介绍和研究;三是对中国语言政策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关系的研究。尽管30 余年来,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就目前国内的语言政策研究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以宏观研究为主、缺乏微观的研究,以泛化研究为主、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不足等问题。

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在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一是建立自己的语言政策理论体系;二是加强多学科合作,提前介入国家语言政策制定的调查研究和论证过程;三是重点关注“如何在国家和少数民族共同的发展中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如何在国家统一官方语言的基础上使少数民族的语言得以保存并在其社会中充当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如何在外语与官方语言之间实现多种语言的平衡发展”等问题。

[沈海英.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综述]

有研究者认为,国内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内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历史实践的梳理总结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相关历史实践研究涉及北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和新中国各个时期的语言政策,其中以新中国以来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研究为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涉及语言规划的概念、类型、对象、目标,并立足于基础理论,对我国目前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实践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二,对国外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包括对国外最新理论的译介,以及介绍不同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实践的国别研究。

虽然当前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正如李宇明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尽管我国有着悠久而广泛的语言规划实践,有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与言论,有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是语言规划学的发展却不怎么理想。其一,对中国语言规划的三千年历史缺乏系统梳理,对百年来的中国现代语言规划缺乏科学总结,对中国当下的语言生活缺乏全面研究,对中国语言生活的未来发展缺乏逻辑判断。其二,对世界各国语言规划的情况了解不够,研究不够,对各种国际组织的语言规划不够、参与不够,对国际语言规划学的成果介绍引进不够。其三,没有全面及时地向外介绍中国语言规划的情况,因而也妨碍了国际语言规划学界从中国语言规划的实践中汲取学术营养。”这三点要言恳切,直中当前我国语言规划研究的问题所在。

[王福美.我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概述]

有研究者认为,强调以社会现实需求为动力、把语言作为社会构建要素和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语言研究的重要动向之一;这一动向拓展了学科边界,丰富了语言学的内容。2014年这一领域非常活跃,跨学科特征凸显,学科建设建成体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类活动频繁,信息发布平台多元化。具体表现为会议数量多、出版论文专著多、内部刊物种类多且信息量大。第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术共同体成规模。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先后设立了专门学科招收硕博士研究生;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设置的研究基地和中心在2014年达到了16个。第三,研究的跨学科特征日益凸显。年度的关注热点包括国家语言能力、外语教育改革、国家社会的语言冲突事件等;而除了语言学家之外,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新闻与传播学等领域中的研究者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也明显提高,交叉学科研究或综合类研究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赵蓉晖.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研究渐成体系]

有研究者在评介《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注3一书时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语言规划研究陷入低迷时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Kaplan和Baldauf 推出了语言规划研究的新作——《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缓解了语言规划研究的僵局,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书作者认为语言规划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的语言进行规划,还要考虑诸多变量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死亡、语言幸存、语言变化、语言复兴、语言转用及传播、语言融合、语言接触与语言读写能力的发展。此外,在对语言进行规划的同时,还应考虑到相邻国家的语言状况,因为语言社区的界限往往不受政治国界线的限制。

《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语言简单易懂;第二,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语言规划领域的专家,有机会接触本领域的丰富的文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文后所附录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列出了这些国家的语言规划资料,对于后续研究者的意义重大;第四,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观念的语言规划模型,对语言规划学科贡献巨大,拓宽了语言规划研究的范围,引导着语言规划研究进入新的领域,为语言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曲云云、王亚蓝.语言规划的生态观——《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