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语言生活研究

一、 城市语言生活研究

有研究者通过对上海市公共领域语言生活状况的实际观测发现:普通话已经进入上海城区各主要公共领域,并在不少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上海话在公共领域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并保持着一定的语言活力;人们在公共场合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多地转用普通话,青年人群是公共场合中使用普通话最多的群体,中老年人仍主要使用上海话;社会大众对于普通话和方言的功能分工已经形成较为明确的观念,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语言以实现不同的交际功能;但普通话和上海话在公共领域的功能界限并非完全分明,两者在公共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混合,呈现出“后双言制”的状态。

面对城市语言状况的变化,可以基于语言功能规划理论,做好城市语言规划,实现语言资源在不同城市社会生活层面的合理配置;同时应注重保护当地方言资源,适当地保留当地语言的使用空间,实现和谐的城市双言生活。

[俞玮奇.上海城区公共领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兼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比较]

二、 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生活研究

1. 西藏

有研究者调查了藏语在安多方言区牧区土语片内的一个小城镇(尼玛镇)的语言活力、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结果显示:(1)当地藏语文活力旺盛,所有被调查者都能用藏语流利交谈,藏语是当地的主要交际用语;(2)大部分被调查者(77.4%)掌握汉语,是藏汉双语人;(3)被调查者的语言文字态度的包容性较强,绝大多数人认为藏语文和汉语文都很有用,希望藏汉语文在当地得到发展;(4)所有被调查者都希望后代接受藏汉双语教育,61%的被试希望后代在接受藏汉双语教育的同时接受英语教育,成为多语人。

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试学习藏语的目的主要是出于民族情感,虽然目前藏语文是调查地主要的语言文字,但仍有部分被试希望落实和改进相关言文字政策,以便始终保持藏语文的活力。因此,民族地区既要保护民族语言文化,又要发展民族经济,双语化(或多语化)是重要选择。目前该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一个藏汉双语社区,这对在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的同时发展地区经济大有益处。

[姚春林. 藏族牧区小城镇的语言文化生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尼玛镇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研究]

有研究者采用藏汉双语变语实验法和语义微分量表法对康定县藏文中学藏族学生进行了藏汉语言态度测验。结果表明:该校学生对藏语的评价要明显高于汉语,他们对藏语有很深的感情。作者认为,这种弥足珍贵的母语情结是推进双语教学、营造和谐语言生活的有利因素,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

[张喜洪.甘孜藏区藏族学生的语言态度——以康定县藏文中学为例]

2. 新疆

有研究者采用观察、录音和拍照等方法调研了乌鲁木齐市的语言生活环境和社会群体的语言行为状态。发现:(1)半个多世纪的民汉双语教育在该市效果明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多民族的公共场所、服务领域、公务活动中的地位得到市民的普遍认可;(2)该市少数民族市民一般都能使用两种以上语言,其类型多为“本族语和汉语”“本族语、维吾尔语和汉语”“本族语、哈萨克语和汉语”,汉民族市民一般只会使用汉语;(3)该市少数民族市民与汉族市民之间交流主要选择汉语,其他少数民族市民与维吾尔族市民之间交流主要使用维吾尔语;(4)少数民族市民的汉语口语表达水平普遍好于汉文书写水平,其中不少人仍习惯使用本民族语文书写;(5)该市市属行政单位工作用语一般用汉语,印发文件以汉文为主,特别重要的文件兼用汉文和维吾尔文;(6)市区各种牌匾、标示多用“汉-维吾尔”双文书写,少数用“汉-英”双文、“汉-维吾尔-英”三文以及单用汉文书写;(7)篇幅较大的宣传、告示等用汉语文的比较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在持续多年的双语学习、双语教育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下,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群体的语言价值取向、语言选择行为、语言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张燚、杨帆.观察与透视:乌鲁木齐少数民族社会语言生活现状]

有研究者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市两县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7个乡镇,就新疆多民族杂居区维吾尔族群众的语言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交际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现:双语现象具有普遍性;双语使用因环境而异;双语使用年龄具有指向性,即调查对象会依据交流对象的年龄而使用不用的双语类型;双语使用频率具有不均等性。

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了维吾尔族群众的语言使用:一是多民族杂居是双语社会形成的基础条件;二是社会需求为双语社会发展提供源动力;三是语言规划为双语社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四是双语教学对双语社会发展产生催化作用;五是语言态度对双语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胡炯梅、汤允凤.民族杂居区维吾尔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以新疆博州为例]

有研究者考察了乌鲁木齐市中小学部分教师的语言态度。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教师对保存民族语言及用民语教学十分重视,并希望民族语言文化代际传承,大多数教师都支持和鼓励学习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因此,在推行并实施双语教育中,要重视少数民族教师因民族感情而产生的语言态度,他们的语言态度直接影响着双语教育的发展。

[卡米力江·阿不都克力木.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教师语言态度调查]

有研究者讨论了新疆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和新疆汉语方言在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上的变化趋势。语言结构的变化趋势是:语音差异变得模糊;词汇借代注5现象继续增加;语法结构趋同;语言共性特征逐步增加;出现混合语言现象等。语言功能的变化趋势是:语场发生变化,强势语言语场层次不断提高;出现了以母语和优势语为主的语言兼用现象,以及以局部转用为面、以整体转用为点的语言转用现象;“语码混杂”和“中介语”两种语言接触的特殊现象都将减少。随着民汉语言关系的发展,汉语的民族变体形式将会减少,新疆汉语方言在形式上亦会向普通话接近,使用功能会进一步萎缩;同时,尽管兼用或转用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体出于民族意识和语言感情对母语表现出矛盾心情,但现实面前的母语维系还会在客观范围内存在和发展。母语维持的存在,也提醒我们在语言兼用和转用问题上,特别是在双语教学上不可拔苗助长,不顾客观发展规律。

[剡启超、洪勇明.新疆民汉语言关系发展探微]

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在几十年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在语言文字的使用方面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交融现象,特别是对汉语和双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同时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交流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克拉玛依市的主要少数民族认为,在信息化时代本民族语言文字仍然对民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反映出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价值判断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多数人能够认识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青年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繁荣民族文化,着力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世界信息化进程,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所有民族的先进文化,构建多元共荣的中华文化,这是最符合各民族利益的现代文化发展模式。

[刘雁湖.信息化对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复杂影响]

3.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有研究者对广西靖西县南部的龙邦镇界邦村泗邦屯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泗邦屯的壮族村民全部能熟练使用壮语母语,壮语是壮族家庭内部及本族人之间必不可少的交际用语,全民稳定使用,不存在代际差异。其原因有六个方面:一是高度聚居的民族分布;二是母语观念强烈;三是族内婚姻比例较高;四是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经济模式;五是家庭、社区的语言使用与教育;六是国家关于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保障。

同时发现,泗邦屯壮族村民熟练兼用汉语的比例较高,熟练程度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其原因也有六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的强烈要求;二是学校的语文教育;三是对汉语的积极态度;四是新的经济模式的产生;五是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汉语的使用;六是国家关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推动。

总体而言,泗邦屯壮族全民稳定使用母语——壮语,又普遍兼用汉语,壮语与汉语和谐发展,在使用功能上二者很好地实现了平衡与互补。

[彭茹.论靖西壮族语言使用情况及成因]

有研究者调查了云南九河乡白族和纳西族两个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发现:汉语是九河乡内部与外界交往的重要交际语言,使用人口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各民族母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保留完好,是族内第一交际用语,适用范围较广;区域优势语主要用于民族杂居区或处于不同民族聚居区域过渡带及其他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兼用汉语及其他民族语,具有地域性特点,兼用途径都是自然习得,形成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兼用的民族语与其母语形成功能互补,各民族兼用民族语能力存在不平衡性。

据此研判,未来多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势是:继续稳定使用母语;兼用民族语的类型发生变化;民族语的兼用水平出现下降,汉语的通用语地位日益凸显;个别地区的民族语学习出现升温现象。

由此可见:第一,人口较少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能够传承母语;第二,经济、文化、教育和谐发展对语言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三,语言功能受语言经济原则制约;第四,“各就各位、相互兼用”是语言和谐发展的核心元素。

[李春风.民族杂居区的语言和谐与语言生活变迁初探——以云南省丽江玉龙县九河乡为例]

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湘西地区苗族、侗族、白族的母语态度偏积极正面,土家族母语态度偏消极负面;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对于母语亲和力的评价显著高于母语实用性评价。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态度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语言态度三要素之间及其与整体态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对普通话具有高度认同,双语、双言能力较强,语言能力差异主要产生于性别与年龄层;汉语方言已成为湘西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际用语,普通话在外部语域一些特定场合时有较高的使用率。

加强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应当从三方面着力:第一,重视语言态度的培育,提高少数民族学习、保护本族母语的积极性;第二,明确责任主体,发挥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连动效应;第三,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语言文化事业的共荣。

[瞿继勇.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研究]

三、 边贸地区语言生活研究

有研究者对中越边境上相邻的两个边民互市市场——中国广西凭祥境内的浦寨市场和越南同登市境内的新清市场的100名中国和越南商户进行了访谈调查,研究了该边贸市场的语言生活状况以及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中越边市商户的语言资源、边市商户的第二语言(方言)能力情况、边市商业交际通行的语言、边市商户的语言态度等。结果显示:边市的商业形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语言交际设施(Language Communication Facility,简写作LCF);掌握更多语言资源的中国商户承担更多的语言转换;汉语普通话在边市的通用价值有待提高;边市商业语言交际的范围和深度还比较有限。中越边市作为语言交际设施,还有几个特别之处:第一,边市里有一部分母语为岱依语或土话的人不需要语言转换或转换难度较低,这些语言或方言相当于跨境语言;第二,中越边境是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方言共存、接触的地域,多数进入边市语言交际设施的交际者的第一语言(方言)不是两国的通用语,而是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所以它是建立在复杂多样的母语底层之上的语言交际设施;第三,因为较多的人的母语为非市场通用语,所以在这个设施里需要更多的二次语言转换,即从母语(方言)转换到通用语(一次转换)、通用语转换到外语(二次转换),而实际上,在这个设施里的很多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多语(方言)能力,而不仅仅是双语(双方言)能力,特别是两国的少数民族或从方言区来的人。

中越边民互市的语言生活是当前国际商业领域语言生活的一个侧面,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中外民间商业交往中的语言问题,如民间的语言资源及其使用状况,语言地位及其传播,以及语言资源与商业活动之间的关系等。这对于社会语言生活的理论以及语言的应用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张黎、杜氏秋姮.中越边民互市语言生活调查研究——以浦寨和新清市场为例]

四、 港澳台语言生活研究

有研究者对我国港澳台人口普查中的语言数据进行了分析,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港澳台地区的语言状况。

香港2001年与2011年的有关数据对比显示:香港是多语多方言社会;广州话是香港日常使用最多的方言,但在书面语中分量较低;普通话变化比较明显,使用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在书面语领域汉语已成为最主要语言;英语作为书面语这十年来稳定小幅增长,但作为书面语,2011年已被普通话超过;客家话、潮州话、福建话、上海话等汉语方言作为惯用语言方言有逐步萎缩趋势;其他外国语如印尼语、菲律宾语、日语等语言,总体比例处于增长之中,将来仍有可能持续增长。

澳门1991—2011年的有关数据显示:澳门日常语言主要使用广州话;普通话使用人口处于增长之中,近10年增长明显,已成为澳门第二大日常使用语言,2011年澳门有将近41.39%的人能够使用普通话;汉语其他方言比例逐年降低;葡萄牙语比重一直较低;英语近年来增长比较明显,2011年能使用英语的比例已达21.11%;其他外语比例也一直处于增长之中,菲律宾语已超过葡萄牙语使用人口,成为澳门第二大外语;澳门双语双方言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典型的双语双方言社会。

台湾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国语在社会生活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家庭中也是最主要的用语;闽南方言是台湾最为重要的方言,其使用人次仅略低于国语;客家话和少数民族语言逐渐式微;除了总体数据外,台湾年的普查数据还包括台湾各地语言使用情况和按年龄、按受教育程度三项数据。

港澳台将语言纳入人口普查中,其主要目的是弄清楚这些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了解各种语言或方言人口分布比例以便为语言翻译、语言政策制定和语言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大陆应该借鉴港澳台的经验,将语言基本情况调查纳入人口抽样调查或人口普查中去,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开展。

[戴红亮.港澳台人口普查中的数据分析]

有研究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观察香港网络新生代之语言变异,研究其华文二语教学(即学生的母语或生活环境语言不是华文,学生以母语为起点,华文为目标语,有系统地进行学习,词汇和语法主要由课堂习得)的问题,并对香港网络时代的中文教育、语文政策规范进行了反思。作者认为:教学方面,香港年轻人沉迷网络,语言生活环境出现了变异,香港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学习中文,尤其是阅读及写作,不一定都能从生活环境中习得,所以对于部分同学,需要以华文二语教学,以网络语言为起点,以香港公开考试要求的标准语为目标,逐步建立其中文写作及阅读能力。

[吴丽好.香港网络时代与华文二语教学]

五、 国际语言生活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语言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国际语言生活状况及国际语言规划近年来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深入系统的研究尚少。通过对近年来的国际语言生活状况进行监测及多维度系统分析,进而从语言战略视角探索国际语言规划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然要求。该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方面将促进语言战略理论研究的延伸及语言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科学发挥语言在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经济、传承文化、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刘芳.语言战略视角下的语言规划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国际语言生活状况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