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才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愈高,看得愈远。这个道理是很对的。然而,却决不能以为,上了一层楼,似乎也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情景,就是“已穷千里目”了,天下的事物,都已经“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了。

去年在杭州,最常去的地方之一,便是钱塘江边的六和塔。一层层地爬上去,一层层地看上去,是极有意思的。上了一层,登临四望,自己觉得已经是“极目楚天舒”,境界十分开阔了,谁知再上去一层,却又别是一番风光。愈到上面,就愈是感到在下面所见的狭窄。有些一起去的同志,爬了一两层,就说“再上去恐怕也不过如此,爬起来怪累的,算了吧”,便止步不前了。我们上去以后,总是为他们没有能领略到这登高的滋味而感到可惜。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经辑录过两句诗:“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对于不能因为一点初步的成就而自满自足,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看了12月2日《青年报》登的陈秋舫刻苦钻研技术的故事《刀小学问深》,又想起袁枚的这两句诗来。陈秋舫的刀子所以好,所以能在一些同行的赛刀会上,夺得魁首,岂不正是他一层楼又一层楼地爬上去,而没有在半途自满自足的结果吗?这当中自然是有过程的。才入门,还没有“登堂入室”时以为“一把刀最简单,没有什么大学问”,这是一个阶段,似乎有关刀子的学问,都已经掌握了,“到此已穷千里目”了。然而不行,加工起来,速度慢、质量差,刀子还要报废。以后,改进了刀头的角度,学习了有关的技术理论知识,从老师傅手里学会磨刀的窍门,从工艺员那里弄懂刀具受力的原理,等等,都是陈秋舫在掌握刀具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比起过去来说,都是新的进步,都是“更上一层楼”。但如果在任何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以为“到此已穷千里目”了,那他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而今天的成就,和整个关于刀具的知识,和金属加工的全部知识比较起来,又只能算是“才上一层楼”。要再上去,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那位党支部书记郑财荣说得好:“别看刀子只有手指头那么大,这辈子包你学到老学不了。”

是的,即使是一把小小的刀子,里面的学问也是无穷尽的。更何况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是要改变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面貌,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又该有多少工作等待我们去努力,又该有多少学问等待我们去探索。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曾经打翻了一个旧世界。而和更远大的目标比较起来,这个伟大的成就,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建设新世界的事业,要求我们有远大的目光。看得远了,知道自己还不够,已经有的成就不过是“才上一层楼”,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才能更加奋发地前进。“满瓶醋不响,半瓶醋晃荡”,那些自以为已经“登峰造极”者的自吹自擂,只能证明他们的浅薄无知。

无知本身并不可怕。事实上不可能存在“尽知天下事”的人。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从而阻塞了自己前进的道路。我们固然不可以妄自菲薄,但是如果我们立志攀登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峰,就应该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鞭策自己“刻意求精”。譬如炼钢的技术,据报载,上海今年已经能轧制两千多种不同品种规格的钢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据说全世界现有的钢材品种规格已经达到一万种以上,将来的发展,更未可限量。这种情况告诉我们永远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要真正的“穷千里目”,就必须不断地“更上一层楼”。

宋代的哲学家张载,在讲到做学问的功夫时,曾经说过:“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一个人要想有所长进,对于自己知识不足的状况,是需要有一点“自知之明”的。有了这点“自知之明”,才能发愤用功,“自强不息”。没有这点“自知之明”,“才上一层楼”,便以为自己“已穷千里目”,那他就不可能再有什么进步。毛泽东同志说:“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鲁迅也说:“我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这些话,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青年的座右铭。


(上海《青年报》,1961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