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 寻阳
- 1899字
- 2020-06-24 14:13:21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开展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是全面了解外语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有力途径,研究目的和意义如下。
1.2.1 研究目的
受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本研究认为教师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身份认同是决定外语教学如何开展的关键要素。而且,个体的身份认同来源于并存在于一个人所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也就是说,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外语教师,他们在认识自己、教师职业以及外语教学等方面可能存在许多差异。由此,本研究首先试图通过构建中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结构,来确定教师身份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调查不同年龄背景的中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发现身份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再者,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探讨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
叶澜(2001)提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叶澜教授的“精神解放”、Freeman(2002:1)的“精神生活”,以及林瑞钦提出的教育专业精神,即“愿教”(引自吴一安,2008a)都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对外语教师的研究不仅强调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理论素养的教育,更强调“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趋势,而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恰恰顺应了这一趋势。在人们关注教师精神解放的同时,人们发现教师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吴一安(2008a:35)指出,当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成为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外语教师驾驭了推动其发展的外部积极因素,摆脱了消极因素的束缚,外语教育就不再仅仅是职责,而成为一种享受和快乐。外语教师与环境的高度和谐能够反过来积极作用于环境,这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我国中学外语教师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给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和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有什么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对专业发展有何影响?教师能否在过去“对手”式的课程执行者、学生监控者、同伴竞争者、学校打工者、家长代理者的形象已经动摇的状态下,建构一种新型“伙伴”式的教师身份?这些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既把教师身份认同作为研究内容,研究它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式,又把教师身份认同作为一种方法,通过它来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笔者认为教师作为社会的存在,其身份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探讨处于不同年代的60后、70后和80后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状况,能够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为职前和在职外语教师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2.2 研究意义
人们已经发现,忽略教师身份认同,不触及理念转变,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就不会发生(Kontra,1997),而提升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能使教师从内心感受到外语教学工作的价值并从中找到乐趣(吴一安,2008a)。本研究立足于我国中学外语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需求,以探索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相关因素和促进其良性发展为中心,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结合教师身份认同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外语教师知识的相关研究和话语分析等理论,阐述不同年龄背景下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剖析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特点和原因,进而指出发展教师身份认同的途径。本书的研究内容适应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和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有利于外语教师全人的专业生命历程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理论上,首先,本研究依据社会文化理论和外语教师知识等多个理论,对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进行分析,丰富了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研究。其次,本研究结合管理学方面的概念,如:工作投入和组织支持感来分析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强化了教师个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社会环境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而外语教师身份认同多维结构的构建定能丰富和完善教师身份认同理论。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欲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也有深入的访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使用单一方法给研究带来的限制,如调查对象数量不足或研究不够深入等方面的问题。
在实践上,本研究将理论构想与实证检验相结合,自主编制《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有望为大规模实证调查提供帮助。访谈和话语分析让我们能够听到中学外语教师的心声,真实地反映他们对外语教学改革和学校组织的态度,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中学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状况,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危机。本研究有利于了解职前和在职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为克服教师身份建构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依据。同时,本研究对处境身份认同的研究,尤其是对组织支持感对身份认同和专业发展的中介作用的探讨,能够给外语教育管理者带来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