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必读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宋辽金元卷
- 楼宇烈
- 3105字
- 2021-03-31 01:02:33
刚正清廉话寇准
以科举进身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父亲寇相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了。家境贫寒,想穿套新衣,都买不起布料。母亲伤心得暗自落泪。
寇准聪明颖悟,刻苦好学,才华出众。在名师的指点下,熟读了经史百家之书,对历代政治之得失,治乱之根由,有独到的见解,受到老师和同窗的赞扬。
他19岁时考中进士。当时宋太宗不大喜欢年轻人,有人劝寇准多报几岁,他回答说:“我凭的是能力,为何要欺骗皇上?”第二年他被委任为归州巴东县(今四川奉节)知县。任职期间,清廉公正,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初步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
犯颜谏太宗
不久,寇准奉调入京担任要职。31岁时,被擢升为副宰相。这时北方大旱,饥民遍野,人心浮动。太宗忧心忡忡,问计于群臣。
一位大臣说:“水旱之灾,全是天意,古已有之。久旱必雨,这是一定的。皇上不必焦虑。”
有的人说这是好事。下雪,冻死了草木,却带来了丰年的喜悦;天旱,干死了禾苗,难道就不是一个好兆头吗?托皇上的洪福,一定可以逢凶化吉,还是听天由命的好。
宋太宗正准备说话,这时,寇准突然开口说道:“细究旱灾之由,臣以为乃朝廷处事不公所致,实在是上天的报应。”
话音刚落,在场的文武大臣惊得目瞪口呆,太宗的脸色也沉了下来,甩下“一派胡言”四个字,忿然回宫。
寇准后来被单独召进宫去问话。太宗脱口问道:“你说的‘处事不公’是什么意思?”
寇准知道皇上余怒未消,便以和缓的语气回答说:“如果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们都召来,我就把事情的原委禀告陛下。”
太宗当即诏令他们进宫。
寇准向太宗叩头谢罪后说:“今天我出言不逊,忤逆了皇上,陛下降罪,死而无怨。只是朝廷确有不公之处,事关社稷安危,臣不敢不如实上奏。”
太宗冷冷地说:“现在当着众位大臣的面,你就如实讲吧!”
寇准站起身来,扫了众位大臣一眼说:“前些年,有位大臣的公子贪污公款,案发后被处以斩刑,这是皇上的英明。可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王淮,侵吞国库巨额资财,只受了杖责的处分,事过不久,又官复原职,这能说公平吗?”
太宗问道:“此事当真?”
寇准道:“若有半点差错,臣愿受极刑。当今旱象未见缓解,百姓转徙流离。如不严加惩处,一旦贪污成风,天下岂有不乱之理!”
太宗看寇准认真的神态,再看王沔沮丧的面孔,知道事情属实,遂将王淮处以死罪。
寇准一贯犯颜直谏,不阿权贵,不仅得罪了朝廷重臣,也渐渐不容于太宗了。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他被贬官邓州。
危难中的宰相
宋太宗为立太子之事,听不到大臣一句真心话,便想起了敢于犯颜直谏的寇准来。遂下诏令寇准回京,共商立嗣大事。
至道三年,赵恒继承皇位。他就是宋真宗。这时,宋朝国势日弱,经过两次伐辽失败,对北方采取守势,在两国交界线上挖掘河道,加以防范。
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发兵20万,从幽州侵犯宋境,逼近澶(chán)州,威胁汴京。真宗召集群臣商议。参知政事(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另一个参知政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到四川。
新任宰相寇准愤然说道:“我认为,主张迁都的人应该杀头!”接着分析了形势,指明了利害,提出了御驾亲征以挫强敌的决策。
遗恨澶州城
真宗在敌军压境和广大军民要求抗战的双重压力下,表示同意亲征。当他起驾北征,出得汴京,还未走到黄河边,又想迁都。寇准说:“今敌骑迫近,四方危心。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进则士气百倍,敌闻丧胆;退则万众瓦解,敌乘我势,汴京失驭,金陵亦不可得!”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竭力主张赶快进入澶州,认为契丹贵族的骑兵并不难破。真宗无奈,又勉强起驾北行。行至黄河南岸,又驻跸河边,畏葸(xǐ)不前。寇准等再次恳请,真宗这才渡河抵达北岸。
到达澶州南城时,真宗又不敢过河去北城前沿阵地。高琼让士兵强行推真宗坐的车子过了河。签署枢密院事冯拯斥责高琼无礼。高琼回敬他说:“现在到处遍布敌骑,你还责备我无礼,那就请你作诗一首,来感动敌军撤退吧!”
守卫澶州的宋军,听说皇上御驾亲征,士气大振。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军民也有几十万人。辽军先锋将领萧挞凛,被宋军用伏弩射死在澶州城下,辽军的士气大受挫折。由于孤军深入,给养困难,辽军处境不利,因此只好谋求议和。这正好迎合真宗的愿望。当时寇准坚决反对议和,要求辽对宋称臣,并交还燕云十六州。真宗害怕打仗,只求与辽妥协,拒绝寇准的建议,派曹利用多次使辽和谈。曹利用问真宗到底给辽多少绢银。真宗说:“逼不得已,虽百万亦可。”曹利用出帐后,寇准对他说:“虽然皇帝允诺百万,如果你许给辽人超过30万,我就砍掉你的脑袋。”寇准赞同议和属迫不得已,除了皇帝已不采纳他继续抗战的建议外,还有人诬蔑他借抗辽的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
据说宋辽交战时,寇准为了稳住真宗,故意和大臣在城楼上饮酒论诗,谈笑自若。这时,辽军又集中了大批人马攻城。人声如潮,弩石横飞,陪饮的大臣忐忑不安,准备起身告辞。寇准一把拉住他说:“阵前有将士英勇作战,你我自可落个清闲。你等着吧,不到一个时辰,便有捷报传来。”
果然,辽军的喊杀之声逐渐停止。不久,便有人报告再次击退辽军的消息。
景德元年十二月,宋辽达成协议,规定北宋每年给辽国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为这次和议是在澶渊(澶州)订立的,历史上称之为“澶渊之盟”。
和议达成时,内侍误传输银绢300万,真宗大吃一惊,后来听说只有30万,又沾沾自喜,认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他还写诗叫大臣们唱和,表示庆祝。
由于朝廷的无能,澶渊之盟使全国人民每年又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坎坷的晚年
力主迁都的王若钦,认为诽谤寇准的时机已到,对真宗说:“我知道陛下常为‘澶渊之盟’不安。依臣之见,弭兵休战,终归是一件好事。”
真宗说:“城下定盟,总不算脸上有光啊!”
王若钦说:“若是当年迁都金陵,就不会有定盟的事了。那时,寇准凭借皇上天威,虽说打了几个胜仗,现在想来,仍叫人胆战心惊。若辽国继续反扑,后果将不堪设想。幸亏皇上英明果断,与敌军及时订盟,挽救了大宋的江山。”
真宗听了,顿觉自己高大起来,便说:“是啊,幸亏我当机立断,才有今天的太平盛世。”
这时王若钦顺便又在真宗面前进了许多谗言,说寇准当年力主御驾亲征,是把皇上当做赌注。仗打胜了,是他的功劳;输了,便把责任推给皇上。真是一箭双雕!
真宗听了王若钦的挑唆,从此疏远了寇准;随后罢黜了他的宰相职务,贬到陕州做官。直到真宗年老思旧,才又想起他的好处来,再看看满朝文武,更觉得他人品高尚,便将他召回京城,继续担任宰相。
寇准的脾气一点也没有改。时隔不久,他又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皇上又看他不顺眼了;加上权臣丁谓的陷害,寇准又被贬谪到偏远的雷州。
丁谓是寇准提拔起来的。他虽然才干出众,却是个阿谀逢迎之徒,尽力讨好寇准。有一次中书省举行盛大宴会,菜汤污了寇准的胡须,丁谓连忙离座去揩。不料寇准严厉地批评他说:“你身为参政,是国家大臣,怎能这样低三下四为长官揩胡须!”丁谓不但不反躬自责,反倒怨恨起寇准来了,并伺机报复。后来他参与了曹利用排挤寇准的活动。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寇准由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罢为太子太傅,不久又贬到地方。丁谓虽然挤走寇准,后来也被贬到地方。丁谓路经雷州时,寇准还派人煮了羊在半路上迎他。
有一次,辽国使臣来到汴京,问起“无宅起楼台”的相公,新登位的仁宗不知是谁。还是一位老臣告诉他,这位相公便是寇准。原来,寇准不仅居官清正廉洁,而且个人生活俭朴,家中不蓄奴婢,不养歌伎,不积钱财,陈设简陋,与普通人家无异。一位朋友曾作诗赞扬他:“有官居鼎上,无宅起楼台。”后来这诗不胫而走,甚至传到了辽国。
仁宗听到这逸事,对寇准顿起敬佩之情,命人打听他的下落,可他已于仁宗登位的当年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