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必读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宋辽金元卷
- 楼宇烈
- 1796字
- 2021-03-31 01:02:33
抗辽英雄杨家将
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九月的一天,汴京沉浸在一片欢呼声中,因为前不久宋太祖接受了泉、漳二州的降服,同时欢送征讨北汉的大军。
辽景宗听到宋朝出兵,立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敌烈领兵援救,宋军败退。十月宋太祖病逝。赵光义(即赵匡义,避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篡夺侄儿的皇位,自称太宗,国号太平兴国。四年后宋太宗亲统大军,与汉、辽联军会战于白马岭,大获全胜,乘势攻占北汉都城太原,实现了南北统一。宋太宗又接受崔翰等人的建议,北上伐辽,想夺回燕云十六州。
宋军开始进展顺利,收复了歧沟关和涿州(今河北涿州一带)等地,直逼幽州。因无暇休整,士兵疲惫不堪,久攻不下。后来,救援幽州的辽军赶到,与宋军在高梁河展开激战;守卫幽州的辽军也乘势杀出,宋军腹背受敌,夺路而逃,损失惨重,死伤1万余人。将帅杨业的大郎、二郎、三郎都在战斗中牺牲,四郎失踪。
宋军逃到涿州,太宗正想进城休息,辽军紧追不舍,慌乱之中战马失蹄,跌入泥潭,太宗不得脱身,最后跳上一辆驴车逃出辽国。
高梁河一役,宋军涌现出众多抗辽英雄。其中以杨家将的事迹最为动人,广为传颂。
杨家将最早的将帅杨业,又名杨继业,本名重贵,并州太原人。父杨信,为后汉麟州刺史。杨业从小随父生活,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田猎,年轻时便投身抗击契丹贵族的斗争。北汉赐他以国姓,更名刘继业,北汉灭亡后恢复了原来的姓氏。宋太宗为了笼络他,曾解下腰间玉带亲自给他系上,封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先担任郑州刺史,后调任代州统兵,守卫北部边境。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辽国出动10万大军攻打雁门关,企图突破通往代州的门户。代州刺史杨业率领精锐骑兵抄小道绕到关北,从敌人的后方进攻。辽军猝不及防,吃了败仗。捷报送到汴京,太宗十分高兴,给他加官晋爵,还赏赐了许多金银。从此杨业声名大振。
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6年),辽景宗病逝,12岁的圣宗不能亲政,由其母萧太后当政。太宗乘此机会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西路以潘美为帅,领兵出雁门关向幽蓟进攻。杨业是他的副将。西路军中,杨业的战果最大,他连下云、应、寰、朔四州。正当他乘胜挺进的时候,宋军人数最多的东路军曹彬,却被契丹打败,使杨业失去侧应,被迫后撤,退回代州。雁门关孤立,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熟悉雁门情况的杨业,提出了一个既能保护居民安全撤退又不致使部队在后撤中受损的战斗方案,即四面侧应以分散敌人兵力,避免与敌主力交锋。可是监军王侁(shēn)加以拒绝,坚持要杨业出击敌军主力。杨业向他反复申述出击必败的道理,王侁竟威胁说:“君素号杨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无有他志乎?”这个“得无有他志”,是宋朝每个将领最害怕的罪名。杨业只好向王指出,并不是自己怕死,而是作战条件不利。说完就带兵出击。
杨业知道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况,还是毫不畏怯,英勇作战,力求减少损失。他要求潘美在陈家谷口设步兵强弩以备应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必然会全军覆没。潘美确实在谷口设下伏兵,坚持了三个时辰。监军王看到杨业出击很久仍未回军,以为契丹军被杨业打败,为了争功,竟率军离开谷口。潘美不能制止。
杨业率兵与敌力战,自午时战到傍晚,败退到谷口,一见没有伏兵,捶胸痛哭,只得再率领将士与敌进行殊死战斗。当时他仅剩一百多人。杨业要他们撤离战场,竟没有一个人肯离去,最后全部壮烈战死,包括杨业的儿子延玉在内。杨业亲手杀敌无数,身被数十创,因所乘的马受重伤,被契丹军所俘。杨业悲愤地说:“我本想杀敌破贼,以报效国家,不想今天反被奸臣所嫉,逼着我走向死路,招致王师败绩。”杨业坚贞不屈,决心以死报国,由于辽军防范甚严,没有自杀的机会,最后愤然绝食,三天后死于狱中。
杨业的六个儿子大都继承父志,为抗辽事业尽忠尽职。其中以杨延昭(六郎)最为出名。他镇守北宋边境几十年,多次打败辽军的进攻;儿子杨文广,在和西夏的斗争中也屡立战功。父子二人,都曾向北宋朝廷提出过收复西北失地的建议,均未被当权者采纳。
杨业死后,夫人折氏(佘太君)向太宗上书,申诉杨业致死原因。宋太宗下诏将王侁除名,发配金州,潘美降职三级;褒恤杨业,称赞他“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
杨家将祖孙三代英勇抗辽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演绎成一系列精彩动人的英雄故事。在这些故事和戏曲中,多以人民的理想创造人物,与历史多有不符。被人唾骂的潘美,据史书记载,是一个敢于赴汤蹈火又善于团结别人的人。他一生的战功要比杨业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