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理论与实践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了解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其日益显现出的诸多弊端,并能够进一步结合我国特殊的历史国情,比较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原因。

2.从市场化、现代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个主要方面理解和掌握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性质。

3.了解中国特有的渐进式经济改革的时间历程,理解经济改革的实质,概括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

【学习重点和难点】

1.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2.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实质和基本经验。

【引导案例】

中国经济增长与渐进式改革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保持了超过9%的经济增长率,令人印象深刻。研究中国的增长模式会发现中国的独特之处,中国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了渐进主义的模式,而不是大爆炸或休克疗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了双轨制;中国的改革是分步进行的,集中于制度革新,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产权进行改革,通过保留剩余的方式激励农民;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试验的形式,允许部分地区或部门率先改革,成功之后再向全国或全行业扩展,例如经济特区的建立;初始条件对于改革方式的选择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采取了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避免出现大的冲击,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概括来讲,中国渐进主义模式的特点是最小化政策贯彻执行的成本,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最小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政治阻力,逐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试点方式逐步推动改革。中国是采取渐进主义模式获得成功的典型,现在也有一些采取渐进主义模式转型的国家。中国能够采取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国内政治稳定,可以支持改革初期的双轨制;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允许从事私有经济活动之后,私有部门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有部门。

中国由于采取了渐进主义的转型策略和接近市场的结构而发展较好,但是,这种改革模式下的增长模型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许多挑战,有许多艰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包括劳动力、利率和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所有制改革,政府财政体系和货币政策运用改革,劳动力过剩和缺少流动性问题,城乡分割,缺少包括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险和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不完备的法律体系特别是执行体制,金融行业中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环境破坏等。未来经济增长很难继续依赖要素积累,而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所以虽然中国有能力吸引了并将继续吸引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但是中国支持市场的制度基础薄弱,缺乏配套的法律体系,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国经济能否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则很难判断。

(资料来源: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inda Yueh教授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观点节选,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研讨会,2005年8月22—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