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媒体与新闻记者

一、全媒体记者概述

(一)全媒体记者的出现

每一次产业的升级,原动力都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当数字技术叩开新世纪大门的时候,新的产业革命便开始萌发勃勃生机。对于整个新闻传播行业来说,新的产业方式、新的产业格局、新的产业环节正在猛烈冲击传统的思维。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尤其是3G技术的诞生,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无线业务方兴未艾,3G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数字化新闻采写工具和手段层出不穷。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对于传媒业来说,赶上数字时代,必须应对多元互动传播秩序,掌控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创新全媒体的采写方式,充分利用“我媒体”和“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因此,全媒体记者就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优讯—中国网.全媒体记者 [EB/OL].china.com.cn/info, 2009-8-14.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集团派出的记者必须是多面手,能够同时为报纸采写文字稿件,为广播电台采写文字和录音稿件,为电视台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采写稿件,还要将某一媒体发布的稿件或节目转化或移植到其他媒体上。

(二)全媒体记者定义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这无疑是数字时代“时势”造出来的职业。同上。

(三)我国全媒体记者发展现状

媒体大融合需要全媒体报道,尤其需要能够进行移动传输视频新闻报道的记者队伍,即全媒体记者队伍。我国现有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多数是报业集团组建的,如2008年底,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组建了由10人组成的“全媒体记者”队伍。

我国第一家以网络为平台组建的全媒体记者队伍是由宁波网新闻中心管理的。

在西方,全媒体记者也被形象地称为“背包记者”(Backpack Journalist),也就是具有文字、摄影、摄像技术的全能记者。他们可以采访新闻,可以做各种新闻业务,所有设备都放在一个大背包里,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目前,全媒体记者已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行业中崭露头角。他们采写回新闻素材后,便进入虚拟演播室进行制作,然后送审发布。全媒体记者都配有数字录音笔、数字复写笔、数字摄像机等设备。

目前,我国的全媒体记者主要是从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记者、编辑、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从媒介融合的趋势来看,一是数量少,与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缺口;二是素质还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需求。

二、全媒体记者素养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各媒介的分工也不再有严格的界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新闻采写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日益结合,新闻编辑、发布工作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从2004年开始,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大融合,网站人力资源结构也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有新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财经、历史、外语等专业的人员。在全媒体时代,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除了能够运用传统的采编方式完成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认识、理解、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新兴媒介手段采写新闻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具体来说,在全媒体时代,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全媒体记者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基本知识:新闻传播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基础知识以及数字采编、数字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语言表达、文字表达、音视频形象表达的能力。全媒体记者应打破传统记者为专一媒介服务的思路,树立全媒体工作意识。以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为例,由于网络的大范围应用,许多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和网络版,传统记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与技术就成了新的需要。

(二)熟练运用多媒体报道方式

多媒体报道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媒介融合把不同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拿到一个技术平台上去策划、组织和生产,纸质的(文字、图片)、音频的(声音)、视频的(图像)等报道形式在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形成合作与共享。对于全媒体记者,传统媒体文字、摄影、电台、电视等明确分工正在被模糊,而成为既能写又能摄,掌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精通各类媒介特性,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技术工具进行多媒体报道的全能型记者。

(三)熟练运用在线采访技能

在线采访,又称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 Aided Reporting,简称CAR),是一种借助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或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的采访方式。20世纪90年代,在线采访开始在美国出现。全媒体记者必须要熟练掌握在线采访技巧,能够利用E-mail、QQ、MSN、博客、播客、新闻组等即时通讯工具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进行新闻访谈,查询背景资料,查证新闻事实。

(四)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在意识形态、舆论导向的把握方面具有科学而正确的尺度,尤其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更是如此。全媒体记者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他们是全媒体时代的“把关人”。因此,记者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版权、公众隐私权、国家安全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

(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

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尽管都是以内容为生,但是也离不开广告客户的支持,新媒体更是如此。媒体要生存,就要依赖一定的广告主等商业客户。因此,记者要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考虑到媒体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记者采写新闻时,要注重内容的独特形式和独特的解读方式,尽可能满足多方需求。

(六)不断更新新闻观念

信息技术的更新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工具,而且是传播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传播更加注重时效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因此记者必须不断更新新闻观念:我们是“全天候”记者,不仅要及时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分析;记者必须打破从一个地域、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去思考问题的局限,培养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和全球视野;记者必须牢固树立以受众为中心、为受众服务的新传播观,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三、全媒体记者的职业道德

(一)记者职业道德内涵

记者职业道德是记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新闻行业的管理除了制定《新闻法》外,一般还制定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或规范。新闻法规是一种法律条文,以立法形式强制新闻工作者服从;而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它借助舆论的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遵守。新闻法规是一种他律,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业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我约束),两者相辅相成,促使、鼓励新闻工作者完成社会使命。

新闻职业道德一般包含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

(二)强调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近年假新闻频发,如《奥巴马将向金正日赠送苹果电脑、iPhone手机》源自环球网;疑似假新闻《今起鸟巢、水立方免费开放3天》来自新华网。这些假新闻都是来自主流新闻网站,为了“抢眼”,为了点击率,导致网络新闻失真屡见不鲜。近年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侵权新闻”时常曝光,“低俗新闻”就更不罕见了。在这种情境下,强调记者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1.正确履行职责的需要

记者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建立好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并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职业道德体系,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2.维护媒体公信力的需要

虚假新闻、侵权新闻泛滥,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2008年发生的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曝光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引起了国家领导人、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的高度重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滑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警觉的问题,在目前我国新闻法律尚不健全,媒体自律机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管理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记者个人成长的需要

职业道德是根本,职业精神是灵魂。新闻工作者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与社会、国家、人民联系起来,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之闪烁。“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这四句话道出了新闻工作者工作的重要性,也道出了媒体权力被滥用将会导致的后果。

商业化的语境给媒体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困境,要在这种困境中寻求突破与解围,就需要提升职业道德,强化记者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确立职业规范,提高媒体公信力。尤其是新媒体加入到新闻传播的行列,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更应受到重视。中国到目前还没有一部《新闻法》,因此对于记者行为的规范主要强调行业内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