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发表?

为什么要把论文发表在一流期刊上?首先是因为要向研究领域贡献新知识。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增加新知识,所以研究者的主要责任就是贡献新知识。为了贡献新知识,我们才做研究、发表论文。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研究,并把它当成个人的目标,做研究自然就会关心严谨性了。

其次是要对某个研究领域产生影响力。只有当研究论文经过审稿程序而被发表出来时,影响力才可能产生。虽然有时一个研究的结果可能出错,但当其他研究者注意到并引用该论文时,这项错误的结论就有机会被加以修正、改进。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点牵涉到一些道德上的问题——假如研究者明明知道论文里面有问题,但他的写作技巧非常高,能够写出来说服别人,结果使本应被拒绝的论文发表出来,这在道德上是有瑕疵的。所以,第一条还是最根本的:研究论文必须要对知识体系有贡献,能够提供新的知识。

另外一个发表论文的动机是为了成名。我在做助理教授时,也曾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位有名的学者,这应该不算是一个坏的动机。但是,在当前的学术环境,特别是美国、加拿大(在欧洲可能还好一点)的学术环境中,有一个很不健康的趋向,就是大家把发表论文当成做研究的唯一目的。也许有人以为论文发表愈多愈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想办法把本来可以做一篇很好的论文的素材,拆解成两篇、三篇,结果降低了论文的质量,只能投稿到B级或B-级的期刊发表。像这种论文即使有五篇、十篇或二十篇,都比不上一篇ASQ或是AMJ的论文。我在担任AMJ主编的时候,就发现一些即使很有名的教授,也有这个陋习:他/她把一篇文章投到我这里,同时又把方法改一改、问题改一改,写成另一篇论文,投到另外一个期刊。曾有审稿者向我报告这样的问题,我就打电话到另一个期刊,问他们有没有这样的一篇文章?他们说有啊!于是,我就把它拒绝掉了。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是为了获得永久聘任与升等(tenure and promotion)的需要。可是假如研究者的目标只是为了能够获得永久聘任的话,他/她就会赶在短时间内发表很多论文,而且愈做愈不好。譬如说,当有别的研究者问你愿不愿意合作时,为了在短时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种人一定会答应,甚至会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这样做,研究一定会做得很差。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什么题目都做一点,做这种机会式研究(opportunity research),而不是做自己有兴趣的题目,研究的累积性一定有限;而且,只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追求知识,则我们的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就会很少,于是研究做起来没味道、没兴趣。到最后,做研究就会成为一种苦差事,愈做愈没意思。

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抄捷径。比如说,要验证某个假设的过程很辛苦,好不容易才搜集了100个样本,照理说在考量研究贡献时,我们仍应该再去搜集更多的样本。但有时候就会想,既然那么辛苦,就先写好投稿出去吧,这样做就是走捷径。你自己知道这个题目还没有完成,不应该赶着发表,但你还是寄出去了。我认为,发表论文只是一个手段,它让你有机会告诉同领域的研究者,让他们知道你在做这项研究以及你的发现,可以贡献很多新的知识、建构新的概念。但千万不要为了发表而发表,否则伤害一定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