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乡差异

在中国内地和台湾进行的研究均发现:在育儿方式上,城乡差异很大。与城市的家长相比,农村的家长较为传统。从城市走到农村,就像步入往昔一样。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中也曾出现。吴燕和(1985)发现农村的特色是溺宠幼儿、长期喂哺母乳(哺乳期超过一年者并非罕见)、迟迟不训练幼孩如厕、容许幼孩与母亲或祖母同睡、管教松弛及不强调独立训练等。农村的父母比较要求子女服从,较多使用体罚管教法,较重男轻女。在育儿方式上,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城乡差异情况,有很多相近之处。

到目前为止,有关农村社会教化模式的研究远多于对城市的研究。农村研究大部分是由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以田野观察法进行,心理学者极少参与。反之,在城市所作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学者推动的。他们以测验、量表或问卷取得可量化的资料。心理学者与其他社会科学家各自割据地盘,互不往来,这对科学研究实有不良影响。若彼此能打破现有的分割局面,协力同心,才是科学之福。此外,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之多数,社会科学家应更积极从事农村社会教化的研究。

图十七 城市和农村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逐年扩大。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如何反映在中国社会教化模式的变迁上,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课题。

有学者比较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内地儿童社会教化的城乡差异(童玉英,2001),发现在城乡两种不同的具体社会环境中儿童社会教化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明显不同。主要差异有:

第一,教导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不同。“城市儿童从小接受的是城市行为规范、城市的价值观念和交际准则。如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接触,不要接受别人的东西,一个人在家不要为陌生人开门,不吃不干净的食物,饭前要洗手等。农村儿童接受的是农村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交际准则,如长子(女)在饮食、着衣、劳动等各方面都应照顾弟妹,别人给小孩食物、衣物是对小孩的疼爱应该接受,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等。”

第二,学习的生活技能不同。绝大多数城市儿童为独生子女,被父母百般疼爱。过分的疼爱使得许多城市儿童基本生活技能很低,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据对武汉市15~29岁的青年家庭生活的调查,15~17岁组青年有52.4%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做到生活自理,18~21岁组青年有23.1%的人认为自己不能生活自理,22岁以上组有9%的人不能自理。而生活技能的培养是农村儿童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农村孩子从小要学会生活自理,学会扫地、洗碗、做饭,还要帮家里喂猪、放牛、干农活等。

第三,对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特长的重视程度不同。城市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请家庭教师,上各种培训班,几乎成了城市孩子的必修课,绝大多数城市孩子上小学前就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农村孩子则有着更多的自由时间,学习对农村儿童的重要性远不如对城市儿童的重要性大。

第四,接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城市儿童社会教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幼儿园、学校、大众传媒、同辈群体。而农村儿童社会教化受到大众传媒和幼儿园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很多农村没有幼儿园,接触大众传媒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第五,教化方式不同。城市儿童的社会教化过程往往由家长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带有较浓的理性色彩。但是,不少儿童的接纳能力、内心想法常常被家长忽视,被剥夺了玩耍的权利和轻松快乐的童年。农村家长由于生活的奔波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对孩子的培养主要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本能的情感进行,方式上比较松散、零星,大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