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的终结?
上文说到,斯坦福大学的杰夫瑞·菲佛、麦吉尔大学的亨利·明茨伯格、伦敦商学院的萨门绰·高沙儿、南加州大学的沃伦·本尼思等对现行MBA教育的弊端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从实用的角度看,笔者似乎有些倾向于同情他们对商学院过于科学化而忽视实践相关性的弊端进行的共同的批评。
经济学,在商学院里,通常是MBA的必修课。让我们举商学院中的经济学家为例。这些职业经济学家,大多是以经济现象为素材、借口、平台和境遇,玩弄智力和数学游戏的学人。而真正要经世济民的人往往并不真正懂经济学。也就是说,懂经济学的人通常不懂经济,不能解决经济问题;懂经济的人,正在解决经济问题的人,通常不懂经济学。
然而,如果我们不自欺欺人的话,上述现象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各自有各自的任务和使命。经济学的目的和使命在于保持和推动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和研究领域自身的发展,而搞经济的人的任务和使命是实际去搞经济,而并不是为了去应用所谓的经济学。实事求是地说,经济学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帮助搞经济的人去更好地搞,而搞经济却不一定必须先弄懂经济学或者先弄懂所谓的经济理论,尤其是那些貌似神乎其神、煞有介事的高深理论。
真羡慕经济学家,谈经济就好像谈物理现象一样精确具体。什么过热、过冷、局部过热、暖中有冷,我预测今年GNP增长8.7932%,好像医生给病人量体温一样科学准确。什么急刹车、软着陆,就像开汽车、开飞机一样实实在在和栩栩如生。那些更加敏锐的记者们说得可能更形象,更玄,更大手笔,要么就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要么就是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管理学的这帮傻蛋们连个小小的企业里那点儿破事儿都整不明白。
真是悲惨,令人汗颜。
强调理论重要性的人,通常会引用凯恩斯的一句名言:“每一个自认为不受任何理论约束的政客都注定是某个虽然已经见鬼但其理论已经成为常识的理论家的奴隶。”说得真是乖巧。其实,话也可以这么说:“任何高明的理论家的理论可能都只不过是除了理论家外尽人皆知的某位高人精彩实践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总结。”这是笔者本人的原创,大家尽可以免费到处引用,但是请您千万不要忘了注明出处。
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过于拔高学术理论的价值。一个人性生活的美满程度跟是否精通或者是否先去系统地学习一下性生理学和性心理学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上述判断对管理学应该说同样适用,只不过管理学还没有像经济学那样走得离现实那么远,当然管理学理论也没有达到像经济学那样精致和严谨。好在学管理的人,在管理学还远没有像经济学那样为科学而科学的时候,就已经迷途知返了。而学经济学的人还热衷于不厌其烦地告诉公众他们如何不够聪明,一如既往地嫌搞经济实务的人因为不懂经济学而显得那么愚蠢而竟不自知并主动求教。
说实在的,即使管理学按上述四位学者主张的道路去发展,它也不可能成为导致企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必然条件。因为,管理者,不像医生、律师和工程师那样,可以经过技术培训而上岗按规矩工作。实际上,其他具体专业的聪明人或比较精明的人,不用学管理学也能搞好管理,当然学一点可能锦上添花。但再聪明的人,不系统学医、学法律、学工,是不可能胜任医生、律师和工程师那样的工作的。
因此,管理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功能。医院里有管理者,律师事务所里有管理者,工程部门有管理者。有人说,管理学是一个没有实习场地的学科。大概有些道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理想,但在实践中更多的存在状态往往是二者的分离。本尼思引用了哲学家怀特海的一段话:“世界的悲剧在于有想象力的人很少有经验,有经验的人鲜有想象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为管理者,也很像一个人成为父/母一样,年轻的时候赴任,缺乏智慧经验和理论指导;年老的时候赴任,虽然阅历和知识渐丰,但又缺乏能量和体力。当父母之前,好像没谁专门去系统学习怎么当,而别人的理论、上一辈老人的理论和经验,不是听不进去,没真正理解,不能正确运用,就是被认为已经过时,不再适宜。因此,修行还是要靠自己。
当然,父母无论当得好不好,每个人都有上岗的权利。管理者,可能还是需要某种过滤。比如,哈佛商学院根本没有本科生。让一帮很少进过企业的教授跟一伙从来没见识过企业的人讲管理理论和艺术,基本上跟英文系研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词相差无几,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和为读书而读书的理想看才比较有意义。
也许,以后上MBA学管理,也要像上体育运动学院要有一定的身体本钱和基本素质一样,得先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潜力。
当然,菲佛的证据说,有没有MBA跟职业成就没太大关系,这并没有说明MBA项目一钱不值。事实上,一流院校的MBA毕业生照样是行情看涨,投资回报优异。问题的实质是,其他学位和专业的聪明人,也可能走上管理岗位,并且进行非常出色的管理。这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人也可能非常精通计算机”是一个道理,不能据此就说计算机专业教学方向错误,效果不力。菲佛也知道,很多非常优秀的学者也是课堂上深受欢迎的教学主力。菲佛本人就是最佳证据。
还有,明茨伯格推崇的跨国跨大学项目,实质上已经成为管理者的在职培训,不但费用惊人,一般人付不起,而且也无法在学员入道之前最需要的时候为之打下根基。这很像中国的EMBA,是管理者小有成功后的交流、验证,以及系统化的回顾、反思和梳理。这一群体的人集体组织到某地小住几日,上课兼带考察,班中手眼通天者可能会找来当地警车开道,秘书全程打理。对不起,明茨伯格先生,没有警车开道的弟兄们怎么办?所以,我们还非得既要MBA,也要“管理者”,而不是像你说的那样非此即彼。
再有,高沙尔教授将企业界的丑闻失败主动归根于MBA教育的失误,勇于自责的赤诚之心诚然可贵,但这个单我们实在埋不起,也跟商学院没有多少干系。我们不应该,也并没有厚颜无耻地声称企业界的成就和管理者的功绩是MBA或者商学院教育的结晶,我们根本没有那么神奇。我们当然也不会认为那些企业界的败类是在商学院混过才变得如此卑鄙。不能因为驾飞机撞世贸大厦的人在某个飞机驾驶学校学过开飞机,就指责该驾校导致恐怖主义。
最后,本尼思教授说我们现在偏重研究的MBA教授们爱玩弄方法论,喜欢摆弄“硬武器”,愿意教自己想教的东西,而不是未来的管理者真正需要的东西。问题是,谁能真正系统地传授所谓领导力的秘密?没有科学研究的系统知识积累,哪怕是非常不着调的知识,如何知道你的领导力理论有效?我们怎么知道你的领导理论比德鲁克的领导理论适用?比明茨伯格的领导理论高级?比菲佛教授的领导理论精辟?
如果是靠信心,信则灵,大家都去读《圣经》好了。神学院比商学院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