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引火烧身者出自管理系?
最近,正当MBA教育在中国刚刚走过起步阶段并开始稳步发展的当口,国外管理学界和有关媒体上,出现了几起颇为引人注目的事例,对现行的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MBA教育方法和效果提出质疑。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这种质疑并非来自外部势力的抨击,而恰恰是来自于MBA教育机构内部,来自世界一流大学商学院里直接参与从事MBA教学和管理的一些精英人士的批评和反思。斯坦福大学的杰弗里·菲佛、麦吉尔大学的亨利·明茨伯格、伦敦商学院的萨门绰·高沙儿、南加州大学的沃伦·本尼思等,构成这一反潮流队伍的强大阵容。人人有名,个个能侃。有理有据,真情实感。于是,一场波及商学教育、培训和实践领域的保持商学院先进性运动正在逐步酝酿和开展。
杰夫瑞·菲佛,围绕“权力”为核心研究管理学的明星学者,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理论等领域提刀走马三十余年,建树宏大的学界宿匠,在美国管理学会——世界上最大和最权威的管理学研究者学会——2002年所出版的《管理学会学习和教育》创刊号上,以耸人听闻的《商学院的终结?成效不足,养眼有余》为题,对MBA教育的功能和效果首先发难,指出管理人员的MBA学位(尤其是不知名学校的)以及读MBA时的分数成绩都与职业成就没有多大相关性。商学院教授的研究对管理实践既没多大关系,也没多大影响。现有的顶尖学校是在现有游戏规则下胜出的,他们不会自掘坟墓。因此,商学院彻底地洗心革面,基本无望。尽管如此,他仍希望商学院能够向医学院、法学院和工程学院等职业院校学习,力图与为管理这一“职业”进行服务的使命更加相关,而不是像文理学院那样更看重自己的学术地位。
亨利·明茨伯格,以研究管理者的角色和工作特点出道,在战略过程、组织结构和组织中权力政治等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以阐释“自生战略”和强调管理的艺术性著称,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于2004年再掀波澜,以故弄玄虚的《要管理者,不要MBA》为题,对现行的MBA课程体系和运作方法大加挑战,前半部批判现实,后半部鼓吹解决方案。对现有MBA项目的批判主要集中于两点:在训练和提供管理技能方面非常没有成效;给学生灌输的对理性分析的盲目崇拜和轻信以及管理者只对股东负责的谬论是MBA教育失败的不可否认的根源。可以说,现有的MBA项目,是在错误的地点用错误的方法培训了错误的人选,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结果。什么是更有效果的出路呢?明茨伯格自己设计了一个旨在专门造就“管理者”的全球培训项目,一个由横跨英、加、印、日、法五国的总共五所大学参与,并由多个公司提供现场活案例的项目。学生们在比学校课堂更放松和真实的环境中“总结”和“反思”在项目中“自然而然”体会到的或已有的见识。
萨门绰·高沙儿(2004年已故),哈佛商学院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曾任职于欧洲管理学院、伦敦商学院,国际商务、跨国公司与全球竞争战略研究的权威,社会交换理论的忠实信奉者和实践者,精力旺盛,能力过人,在其身后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中(2005年3月),毫无遮拦地指出《坏的管理理论正在摧毁好的管理实践》。他大肆批驳以休模、边沁、洛克为代表的极端个人主义哲学,以及反映在当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哲学取向,并以“代理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坏理论的典范,捎带上博弈论和谈判理论作为陪绑,对商学院里弥漫着的“对人性丑恶自私性的坚信不移”和“对管理者的极端不信任”深感切肤之痛,并断定安然公司等商业丑闻现象的出现,就是现行MBA教育体制种下的祸根,因为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极端功利、道德沦丧、精于分析、善于盘算、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管理人员。他强调指出,对人的尊重和欣赏将是扭转局面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沃伦·本尼思,领导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被《福布斯》杂志誉为“领导学大师部落的酋长”,不仅研究领导学,并且亲身实践领导力,20岁时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战场上任美军最年轻的步兵指挥官,任大学校长长达26年,美国商会董事,曾执教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财富》500强企业的咨询师,4位美国总统的顾问,直截了当地解析《商学院如何误入歧途》。本尼思明确地指出对“科学性”的过于注重和追求,导致商学院毕业生受训的分析技能与面临的复杂管理任务之间严重脱节。“在必须用混乱和不完全的数据作决策的商业领域,统计与高级方法论的应用可能会使管理者更加盲目而不是更加清醒”。“今天,完全可能在管理学教授中找到这种人,他们除了作为顾客以外从来没有进过任何一个真正企业的大门”。他并没有主张完全反对商学院拥抱“科学性”和严谨的方法,而是认为不应当忽略对管理者判断力和领导力的培养。
不难看出,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贯穿于四位学者的论述,那就是商学院对科学性和学术性的极端推崇以及同时对管理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及人的忽略。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这四位拿商学院体制开刀的学者全是管理学领域的。这便引出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只有管理学领域的人才关注商学院的种种弊端呢?
有几种可能的解释。猜测而已。商学院其他领域的教授们,或者因为本领域科学化程度甚高,已经基本上不需要关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比如经济学,可以以学术的名义自娱自乐,反正经济学有用没有用大家都得学,还都得考过;或者研究对象是一个具体的职业,比如会计学,可以像医学那样学以致用,至少哈佛两个会计教授把几个业绩指标凑在一起,贴个标签儿“平衡计分卡”就能名扬世界,所以毫无怨言;或者学科进入门槛儿较高,比如金融,数学公式一点儿不比经济学少,再整几个类似物理学一样精致的定理,干脆更加职业和玄妙一点,隆重推出“金融工程学”,可以到华尔街挣大钱,商学院教书混好了也能挣半个百万美金。又有那么多盼着到华尔街挣比你更大的钱的学生们支棱着耳朵听你侃,宾主尽欢,得意还来不及呢;或者学科本身根基浅,地位不牢靠,比如管理信息系统,IT转冷以后,学生兴趣大减,当年直逼金融系和会计系的教授工资现在也比其他系惨;或者科学化程度还不如管理学走得远,比如市场营销,光讲战斗故事也能对付一阵子,虽然有一部分学者要把营销搞得像经济学一样去玩数据、建模、搞科研,上课的时候真正想卖和好卖的货色大多还是战略管理领域的东西,自己的学科名分以及独立性还没整周全。
所以说,商学院里,别人要么无所谓,要么过得好好的,要么无可奈何。只有管理系,原来想用科学的办法过得更好,现在又想用实践的办法过得更好。当然,商学院,有的也称管理学院。管理才是商学院的主要存在原因。因为在实践中对应的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功能。自己创业也好,当职业经理人也好,管理技能和艺术至关重要。缺什么,管理者可以聘什么。你是管理者,你可以根据需要雇经济学家当顾问,雇金融家理财,雇会计做账,雇工程师管生产,雇营销者闯市场,而管理,必须靠你自己。你当然也可以雇管理者,那样的话,还要你干什么?!
你说,我就是管理系毕业的,但我不会管理。好么,这时候你不骂管理系才怪呢。什么狗屁管理学,纯粹瞎掰!
我想,这可能就是四位管理学明星学者的忧虑和质疑的初衷吧!
(2005年11月18日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春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