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形成时期

根据考古发现,远古时代在中国各地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族群集团和相应的文化区。这些族群集团又经过长期的相互交往、征战和融合,到秦汉时期分别形成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其主要经济活动的南北两大统一体,它们既并立又相互依存。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或是北部游牧族群集团部分或全部地征服南部,或是南部农业族群集团把北方游牧族群远远赶向漠北和中亚,只是到了清朝中叶,汉、满、蒙、回、藏、苗等各大族群集团才统一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体。在各族群的支持下,满族为统一祖国各族群和奠定祖国的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满族兴起在我国东北部,在那儿有丰美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有可供开垦的肥沃土地。满族的生产活动起初是以狩猎为主,兼营畜牧业,后来他们向汉族学习,发展了农业。所以满族是介于农牧两大统一体之间的族群集团,它既能理解中原农业族群的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文化习俗和族群心理,也能理解北方游牧族群;它一方面大量学习汉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努力保持北方狩猎族群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正因为如此,满族最终能同时被农业族群和游牧族群两方面所接受,使中华民族的农牧两大集团真正地结合到一个实体之中。

2.第二个阶段:危机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是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这一百年期间。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华民族这个民族统一体很快就面临新的危机。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中,清王朝势力急剧衰落,列强开始瓜分中国,他们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鼓动边疆少数族群脱离中华民族大家族。而几千年以“天下”来看待世界,以“教化”来看待族群关系的中国人,在外来强大武力和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不得不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观,重新建立群体边界的政治架构和国家观念,其间不乏思想混乱与谬误。如当时革命党早期的口号曾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黄帝也被发掘出来并被塑造为中国人的“始祖”(孙隆基,2004:19)。

在这个危机时期,由于经济上受到西方先进生产力和商品的冲击,中国传统的生产组织和经济活动遭到沉重打击;在文化方面,西方价值观和基督教也伴随着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由于军事上的失败,中国一再割让领土,以致部分少数族群脱离了祖国。辛亥革命以后,满清王朝崩溃,全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分裂状态。此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面临着解体的严重威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唤醒、激发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全体成员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增强了对这一多族群共同体的凝聚力。自在的中华民族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成为自觉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与外部民族的界限开始更为明确地划分开,“中华民族”内部各个族群之间的凝聚力也得到空前加强。

3.第三个阶段:重建时期

自1949年至今天的这一时期即是重建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族群又重新统一起来。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各族群努力重新缔造一个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与以前大不相同的新的“多元一体”结构。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和民族进步,首先从立法上确立各族群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然后为了达到“事实上的平等”(即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平等)制订了一系列扶助各少数族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中国政府在各少数族群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制度,以保障少数族群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力。新中国的统一与封建王朝制度下的统一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在族群平等基础上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统一。而旧中国的统一是在族群压迫制度下的统一,统一的趋势往往伴随着压迫和反抗。自新中国成立,经过近五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其间也经历了许多曲折,但是我国各少数族群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华各族群的团结和统一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当然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但总趋势是团结而不是冲突,是统一而不是分裂。香港和澳门已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回归祖国,台湾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迅速发展的大潮流是任何敌对政治势力所无法阻挡的,这些也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统一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