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型哭泣

豆豆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他是一个特别胆小爱哭的孩子。有一次,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他却不敢上去,妈妈再三鼓励,他才慢吞吞地爬上去,谁知坐在上面却又不敢往下滑,最后哭着让妈妈抱了下去。平时,豆豆不敢独处,他总说害怕,父母问他怕什么,他又说不清楚,结果总是自己一个人悄悄地流泪。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像豆豆一样胆小,动不动就被吓哭。其实,胆小是出于孩子的一种恐惧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产生恐惧的直接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其所做出的反应超出了应有的限度。这种过度敏感一方面与母亲怀孕期间紧张过度、忧虑以及难产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父母对孩子过多地进行限制或者过度保护、溺爱等有关。同时,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大多数同龄儿童都有共同的恐惧对象。

第一阶段:婴幼儿(0~3岁)。在孩子还很小时,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因而,他们比较害怕小动物,怕突然的异响,怕雷电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阶段:学前期儿童(3~6岁)。当孩子处于学前期时,他们对周围的环境逐渐熟悉起来,同时自我意识也逐渐成形,但是碍于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善,他们会对另一些事情感到恐惧,如怕单独睡觉、怕大人发怒等。

第三阶段:学龄儿童(6~12岁)。学龄时期的儿童,他们的知识能力和身心发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但是他们却往往害怕被人嘲笑,害怕恐怖的影视片段,等等。

孩子因为害怕这些对象而产生一些胆小的行为,这是非常正常的,并不是心理问题。但是,如果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的心理抵御能力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强化,父母就得注意了。若孩子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没有消除,在成年以后就有可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比如,有的孩子极其胆小,他就有可能会对其他同龄孩子觉得无所谓的事情怕得要命。

那么,面对胆小恐惧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做呢?实际上,很多孩子胆小都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关。平时,只要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胆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正向引导

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4岁的男孩在睡梦中看见一条蛇要咬他,他告诉了妈妈,妈妈便拿出棍子“打蛇”。殊不知这样只能给孩子传递出屋内真有蛇的信息,孩子反而更害怕。如果妈妈打开灯,当孩子看到屋内没有蛇之后,就会安心睡去。可见,父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消除孩子的恐惧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孩子的胆子过小,所以有时候他会用哭闹的方式表示拒绝。此时,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并向他讲述一些道理,在明白道理后,孩子的恐惧感便会减轻很多。另外,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不听话就用恐吓的方法教育他。比如,在孩子因怕黑而不肯入睡时,千万不要说“再不睡,坏人就来抓你”,而应说“不要怕,妈妈一直在你身边陪着你”。

2.不要给孩子过多限制

有些家长过多地限制孩子,比如,当孩子想自己端饭盘时,父母会说:“快放下,小心摔碎了。”当孩子拿拖把想帮父母拖地时,父母又会喊:“快放下,别弄脏了衣服。”两三岁的孩子,还处于对周边事物半信半疑的时期,如果父母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他便会怀疑多于信任,从而不敢尝试新鲜事物,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在平日里,父母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各种小事中锻炼。如果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便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没了主心骨。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适度的挫折与磨难,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地去尝试和锻炼。

3.减少责备和恐吓

当孩子犯错时,很多父母往往会火冒三丈,忍不住责骂孩子,有的父母甚至吓唬孩子说“你再犯错,我就不要你了”“不听话就把你扔掉”。在家长看来这只是几句无心的责骂,可对孩子来说,却破坏了他的整个世界。因为,父母在他们心中就是一切。当父母责备的话语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后,他便越来越胆小。

4.丰富孩子的信息量

孩子胆小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与父母自身的性格和教养方式也有关系。有的父母自身比较内向,不爱与他人交往,孩子缺乏接触外界的机会,绝大多数时间自己在家独处,一旦进入陌生环境,孩子内心便充满恐惧,手足无措。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平时要尽量多带他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以增加孩子与别人接触的机会,或者给孩子找一个性格开朗的玩伴,让他们经常一起玩。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培养他活泼外向的性格。

即便是再胆小的孩子,平时也会有一些勇敢的行为和举动,虽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抓住这些亮点,及时表扬鼓励,这样有助于孩子克服恐惧,不再哭哭啼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