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建立共识

第1章 引言——共识认知

人们可以达成共识。你打算招聘100名员工,招来以后,他们与你签订了劳动合同,这是一种共识;但你没想到,几个月过后,有50名员工向你提出辞职,经过协调,解除了劳动合同……这又是一种共识。“聚”也共识,“散”也共识,真乃共识决定成败。企业与员工,赢,就赢在共识;输,也输在共识。

一、引

我儿子九岁的时候,由于做事拖沓,每天写作业时总是边写边玩,弄得玩也没玩好,写也写不好。甚至经常晚上十点多了,他的作业还没完成。我决定为他安排一份作息时间表:如下午5点钟放学回家,写作业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接下来玩半小时电脑游戏,再去广场踢1小时足球,回来阅读睡觉(玩游戏、踢足球、阅读都是他非常喜欢做的事)。经与儿子“协商”,他同意并在作息安排表上签了名字。谁知道刚实行了两天,他就开始违规,又恢复他拖沓的习惯……这次经历,让我对共识的理解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在这个共识达成之前,我们曾为儿子的“坏习惯”感到一筹莫展,也曾经“打”过他。当我这位培训师发现通过“作息安排”这个方法,并以共识的达成来解决问题时,尤其是当儿子主动签字的时候,我一直很兴奋,以为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违背这份已达成的共识。

如我所愿的是第一天,儿子放学回家立刻就写作业,等我们下班吃晚饭时,六点半,他的作业已经写完了。饭后玩过半小时电脑游戏,我带他到广场踢球,父子俩玩得大汗淋漓,才回家洗澡……总的来说全部按照时间表来完成的,儿子也很高兴。这是我第一天的感觉。记得当时我还表扬了他。

第二天,他放学回家,并没有如我期盼那样马上写作业,而是打开电视开始看动画片。一直到我打开门锁时,他才开始紧张,在我忍无可忍的目光“鞭打”下,他关了电视去写作业。最终这个晚上,因为时间错过的原因,他再也没有看成电视,因为他没有守时,也没有守约。

我努力地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小孩都贪玩,过两天就好了。可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更加“放肆”地违约,违背我们达成的共识,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作息时间。我的信心被他的现实表现步步击溃。我感到在对儿子的教育面前,我这位企业培训师完全不知所措。由此,我开始重新反思我和儿子达成的这份共识,也更加深刻地去思索,如何达成真正的共识。

为了解决问题,我决定找儿子谈话。当我问起我们共同制订的这份作息表,他在上面签了字,为什么不能遵守时,他说是他的错。我问是不是就想挑战我,跟我对着干,他一边喝我给他泡的茶,一边说不是。我问是不是安排的作息时间表他不喜欢?他说也不是。那是什么呢?是一种习惯,比如回到家习惯性地打开电视就看,反正家长都不在家没人监管,是不是?我问他,他说都不是。最终他说不出是为什么,并一次次表态,下次不会这么干了,如果再有违约,就让我打他手板。结果是下次他又不写作业,回家就打开电视看动画片。

我问他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电脑游戏?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到楼下广场与小伙伴们玩游戏?他的回答:都喜欢。我忽然明白,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没人喜欢做作业。如果有孩子告诉你喜欢写作业,那就是骗你的。

什么叫做建立共识?让你的看法、做法与我的看法、做法产生交集,这样的努力过程就叫做建立共识,亦即同意彼此所同意的事物。但是如果你的看法和我的看法不能产生交集,而我们都如此认定,这也是建立共识:亦即同意所不同意的事物。例如,一对夫妇经过沟通协调,决定破镜重圆,这是建立共识;如果经过沟通协调,觉得还是分开对双方比较好,这也是建立共识。

“这样的努力过程”——是我反思与儿子达成此次共识的最醒目的字眼,厘清我和孩子达成共识的过程,不只是一种表面达成的形式——那一张贴在房门上的作息安排表,还包括我们和他的签字。那么,什么才是内涵呢?如何才能达成共识的努力过程呢?

我从对孩子的教育这件事上,以感同身受的角度,思考共识建立的问题,明白了一个道理,这绝不是一个契约一张纸的表象,而是它深刻的内涵。我不否认契约的形式,但事实却告诉我们,要想建立积极的共识或者得以履行的共识,就不仅仅是它的表象。且不说一家几千人的工厂如何进行管理,单是对一个九岁的孩子的管法,就让家长如此犯难。

二、言

人性本真。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宣扬“人之初性本善”。是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呢?如果是的话,那么有的孩子是经过父母、学校、社会教育之后才变“恶”的?可见这句话不对,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人性之初有“善”也有“恶”。既有“性本善”的美好,又与生俱来就有自私、贪婪、嫉妒等不好的一面。好在有父母的培养、老师的教导、社会行为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才使孩子长大后,把这些“恶”压制了或者叫控制好了。所以,人成为正常人。但这些不好的一面,每个人都有,只是遇到一定的场景,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及土壤,才会爆发。如此,它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思想里,一发作,便没有什么能阻止,换回的只有产生的后果与代价。而人们只有在这种已造成的后果下,或失去朋友,或失去工作,或亲人反目,或失去一切美好。

比如员工的流失,符合人性本真的特点。甲骨文造字中两个“人”字可以组合出同向挨着的就是“比”和“从”,背向而对的就是“北”和“化”。许慎说“凡人之属皆从人”,“‘从’,相听也,从二人;‘比’,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北’,二人相背;‘化’,教行也”。老祖宗的文化很早就道出了人类成长的共有规律。单纯的一个“人”字,包含了无穷的智慧。世间苦乐,因人而起,事物变化,因人而异,道不尽人之精华,参不透人生奥秘。

正是因为人有需求和欲望,社会才有创造力和发展。人的需求分为两种: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理,它们是并存的,且相融相生的。你不能说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人就完全满足了,人还要有精神追求。所以人是在“比”的心态下,生存于社会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在“比”的心态下产生了需求的差异化,因此,组织要想达成共识,也就产生了管理这一门学科。

员工流失的认识起点是“比”,通过比较类推一切,这家工厂不如另一家,就走吧;“比”过之后就进入“从”,我们村同来的小张在格力电器一个月能拿三千多块,我要跟他学习,把我变成像他一样,就跳槽了;当自己有点积累,就不服气了,产生叛逆心理,就是“北”,这些东西我都会,而且我比现有企业干得还好,就拉人出来自己成立工厂或公司了,而且还要证明你做得不如我好;最后达到“化”的境界,既不盲从,也不背叛,我是你的一名员工,我要努力奋斗几年,才能成为中层或者高层——朝一个目标而努力(是自己想要的目标)。因此企业与员工要想赢得共识(本书所述的共识为积极合作的达成,如通过共识的建立,员工与企业达成真正的合作),就要靠培训和教化,使之“悟道”才行。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说的是从你当前的态度,可以推出你的观念;从你现在的行为,可以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由此,从人的观念、态度及行为、结果可以判断人,可以教化人,可以管理人。此乃人性本真之解。有一则案例:

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应道:“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个工人哼着小曲,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明白地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

这个案例的表象是三个工人都在砌墙。更深一层的剖析,使我们能看出他们不同的观念与心态。第一个工人,很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从工作中得不到丝毫乐趣,也毫无创造性可言。第二个工人,只为了薪水而工作,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少,干好干坏都一样。第三个工人,享受工作,快乐工作,认为工作不是为别人而工作,而在为自己工作。这就是积极工作与消极工作的差异,它是通过行为和心态呈现出来的。所以从他们做事的行为上,可以推断必然有其差异化的结果产生。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牢骚满腹的员工抱怨,“工资这么低,活儿却要干那么多,凭什么?”“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薪给我,这不过是一种利益交换”。谈到我们究竟是为什么而工作时,他们的回答直截了当:“工作就是拿薪水,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儿。”“工作是为了公司,不是为了自己,干多干少无所谓,差不多就行。”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牢骚满腹的管理者抱怨,“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一点苦也不能吃,你让他加班,他就跟你拜拜”“让他为公司多努力付出,他就说你是黑心老板”。说到公司为员工着想,管理者的表达永远是这样的:“我们单位多好啊,员工每个月的工资能拿到两千多块,比同行业要高得多呢,你一个普工到底想干什么呀?”

这是两方面需求导向的问题。人通常是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其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核心思想。意思是说人要推究领悟事物的原理,使意念诚实,端正心态,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才能治理好家、国以及天下,讲的就是从内及外的道理。所以管理者要与自然进行修炼,也要修炼自身,达到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管理者来说(本书所述的管理者主要是指管人方面,并不涉及“财”和“物”),重要的是要明白,要想管人,势必先要研究人;要想管好人,就要把人研究透彻;要尊重人的本真,同时善加引导。

三、题

管理者要知道,企业与员工,应是共赢关系,而共赢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共识来达成的。只有达成了积极的共识,才会获得长期合作。

当前企业员工流失率非常大,像格力电器2011年上半年就招聘上万人。另据调查显示,东莞企业试用期员工的流失率,呈现出与正式员工流失率相同的趋势。从年度统计来看,试用期员工流失率高于20%的企业占83.33%,而试用期员工流失率超过50%的企业,占37.5%。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无形成本的付出已经高于其他地区和国际竞争者。由于员工的高流失率,企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来招聘、培训和更换不胜任的员工。

企业招工难,“招来了我不给你干,干一段我还跑”,这种“维特效应”就造成了员工的大量流失。这是当前企业遇到的难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建设积极共识的问题,这时候企业管理者应该更加保持清醒,要想让员工与企业达成积极的共识,就不单一是指一纸劳动合同的事。建立积极的共识,一定要符合其内在规律:如遵守价值观,满足需求,符合人性本真的特点。还要知道,在管理上,这是一个努力的过程等。

寓言故事“老鼠与佛塔”讲的就是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这是我给企业讲课及在电视台节目里讲得最多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只到外游荡的老鼠在佛塔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行,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每当善男信女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引,然后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啊,膝盖竟然是这样的柔软,说跪就给我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恶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

“你不能抓我,你应该跪拜,我是佛。”

“人们向你跪拜,是因为你占有的位置,并不是因为你!”

然后,恶猫把老鼠撕成两半。

这个故事被广泛引用,用以教导员工——你的获得是企业给的,同时说明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员工就像“老鼠”,公司就像“佛塔”,我们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背后的公司,没有公司这个平台,就没有员工的光环。我不反对这种“励志式”的教导,但它没有遵从人性的本真和事物的变化原理。

结合这个案例,我想谈谈“恶猫”,它是什么?如果是一种隐喻,在现实中它隐喻的是什么?对“老鼠”这个“员工”来说,它就是恶,“恶猫”用爪子按住老鼠“揉”两下,“员工”就说被老板玩弄于股掌之中;“恶猫龇牙咧嘴”,“员工”就知道快点跑吧,再干下去连命都没了。对“佛塔”来说它就是斩“恶”的利器,剃除你身上的恶,就能从意愿上改造好员工了;或者斩掉你,就是斩掉“恶”,也就意味着炒掉不能与企业合作的员工。

“没有共同的未来,我们还是分手吧”。这是员工离开企业的理由,就这么简单。所以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一切问题。人性让我们记住:脸是自己的,而面子是别人给的。这是一种人际关系规律,要求管理者要自醒。

这一点看看当前企业员工高流失率,有的企业已达50%,你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管理者来讲,当前这一现象,说明员工的观念和心态已经有了变化,劳动力市场和环境也在变化,已经从供大于求转变为求大于供了。而企业沿用的流程式的管理模式,一直没变,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瓶颈”,一只“睡狮”,是时候打破“瓶颈”,唤醒它了。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已经习惯“被动”地凝聚共识,往往表现在人听从于组织的指令模式,这也在企业组织中形成了习惯。习惯的养成是很难改变的。而能够让中国人“自动”地凝聚共识,以参与式的心态积极地建立共识,才是坚牢可靠,任谁也无法破坏、离间或者销毁的。凡是强制地、高压地、利诱地建立共识,都不能持久,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阳奉阴违的现象,形成“嘴巴上说的一套,实际上做的又是一套”,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共识立即被破坏、消亡、经不起任何考验。

要想做到“自动”地凝聚共识,就要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管理方式,同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企业解难,为管理者解难,为员工解难,是《赢在共识》这本书的出发点。当前企业要想留住员工,赢,就赢在共识;输,也输在共识。

教练智慧 照镜子

一次,罗伯特·菲利浦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因自己开办的企业倒闭而负债累累、离开妻女的流浪者。听完流浪汉的故事,罗伯特想了想,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见本大楼的一个人,他可以帮助你赚回你所损失的钱,并且协助你东山再起。”罗伯特拉着他的手,引导他来到从事个性分析的心理试验室,把窗帘布拉开,露出一面高大的镜子,流浪汉可以从镜子里看到他的全身。罗伯特指着镜子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你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当作你从前并未认识他,否则,你只能跳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他朝着镜子走了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几天后,罗伯特在街上碰到了这个人,他西装革履,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原来那种衰老、不安、紧张的姿态已经消失不见。他说,他感谢罗伯特先生,让他找回了自己,便很快找到了工作。后来,那个人真的东山再起,成为芝加哥的富翁。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人只有把自己摆到镜子面前时,才能看清自己。

在我和儿子最终达成有效共识的时候,我用的就是“照镜子”的方法,而不再是一味地讲道理。因为讲道理也没有用。教练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教练的工作只是运用教练的各种能力和技巧,尽可能准确、到位地反映对方的目标、位置、心态给对方看。

我对儿子说:“这样,我们俩换个位置,现在你是爸爸,我是儿子,你来教我怎样做?”

我儿子一开始半信半疑,最后见我说的是真的,他的眼睛泄露出兴奋的信号。

——就这么简单。

他说:“如果让我来教育你,你不按照我们达成的共识去做,我就会拿尺子打你手板。”

我迟疑地问他:“是真的吗?”

他说:“是。”

接下来我就把位置换回来,并说:“这可是你自己决定的,如果你再违约,我真的就可以这样惩罚你啦。”

他竟然欣然接受。我才看清楚,镜中的他和镜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