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时代就出版了激情飞扬的诗集《风翻过我的手》,毕业后怀抱着青春的梦想到珠海发展,先供职于《珠海劳动报》,集编辑与记者于一身,年轻的身影出现在珠海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面前。那时他的信念里就有“尊重所有的劳动者,尊重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并以此作为他的座右铭悬挂在办公室里。后来这家小报社关张,江河到了另一个为劳动者服务的平台——珠海市人力资源中心,任策划部总监。任职期内江河策划并实施了“英才珠海”活动。该活动现已发展成珠海乃至中国南部城市大型品牌招聘会。后因政府职能调整,珠海市人力资源中心被并到隶属于政府的珠海市综合培训中心,江河任公关策划及企业培训工作。这些历练,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成长为一名“让劳动者成长”的劳动者。

这本书的写作凝聚着江河作为诗人的真诚,他具备真诚表达自己的勇气和能力,他同时又是劳动者中的一员,因此在相当程度上他真诚表达企业员工的需求和企盼;作为媒体人,他敏锐地捕捉到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适及急需变革现行管理的要求。他接触当地企业的老板、管理层和员工,能读懂三个层次的需求,从不同视角理解他们,抓住三个层面需求的交集——共识,把寻找“共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之路。

《赢在共识》这本书,没有冗长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的都是干货,读者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果。

全书通篇讲的是管理学,但不是采用通常的理论论述形式,也非近来较流行的案例分析方法,而是引进了培训和教练手册的编排格式,颇有“课堂”轻松活泼、娓娓道来的韵味。管理学枯燥的理论被融入轻松的讲述中,在字里行间隐藏着哲理,像一部面对成人的管理学“动画片”,看着不累、有趣、有益。

例如,在分析企业如何建立共识时,作者强调以目标的建立、认同的达成、动力的激发、合作的基本来构建企业与员工的认同模式,调动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兼顾员工发展,改变现有管理观念,通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互帮式管理”等方式,以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双赢”的格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本书的每一章中,都给予企业及管理者“方法解难”及“培训模式”进行实操。

《赢在共识》打破了惯常的从企业需求角度谈人力资源管理的套路,从企业和员工的双向需求中找“共识”的角度,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符合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人力资源发展的实际。

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意识到企业与员工建立共识的重要性。员工的抱怨,管理者的抱怨,这是两方面需求导向的碰撞。人们通常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自认为自己是对的,总是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对于管理者来说,重要的是要明白:要想管人,先要研究人;要想管好人,先要把人研究透彻;要尊重人,同时善加引导。

作者认为,企业与员工达成共识的方法是共识的观念与态度:假设不能合作,作为企业管理者,当好员工离开你的时候,除了反思机制、流程、规则、待遇方面的问题以外,还要思考好员工的愿景是否与公司愿景一致;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是与公司的战略匹配;员工是不是在团队中缺少成就感和归属感——这才是解决员工与管理者合作的关键问题所在。

《赢在共识》告诉我们:要具有双赢意识。合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共同的成功。如果一个人只是自私地想自己成功,而不顾其他人,就没有人愿意合作。建立共识最好的方法是员工参与模式。由老板和第一内圈的高层人士、一线管理者以及员工代表互动来建立共识。这样集思广益,减少相互间的疑虑,就会获得大众的认同和动力,就能双赢。

本书以“与九岁的儿子如何达成共识”为引子,以“三封信”的格式构架全书。从“致企业老板的一封信”入手,点明当前企业员工大量流失是管理出了问题,问题的关键就在管理者身上。在“致企业管理者的一封信”中,作者提出,“后80、90后”——当前企业用工主体的出现,表露出企业在新队伍面前的管理还是一片空白——甚至是束手无策,这是现状与事实。为此,作者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后80、90后”的管理办法。在写给“后80、90后”的一封信中,作者提出了打工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相融之路。作者认为,如果说当前“心态失衡”是组织成员的最大问题,那么,“方向迷失”则可以说是组织建设的最大问题。

《赢在共识》为我们提供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修炼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管理顾问公司培训师的实战技巧,寓道理于案例之中,娓娓道来,生动活泼,是管理者、员工等实际操作者不可多得的读物,对于广大学习管理的大学生也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唐任伍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2011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