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园区:规划·开发·运营
- 王宏新
- 3472字
- 2021-03-27 18:31:35
4.1 “涓滴效应”与外部性
物流产业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促进生产,拉动消费,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业态,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涓滴效应”
增长极理论告诉我们,经济进步并不会同时在每个地方出现,而是在一个或几个区域经济中心首先呈现出来。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都会优先发展具有经济比较优势的地区,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先投向该地区。经济进步一旦出现,其巨大的经济推动力将会使经济成长围绕最初的“成长极”集中,不均衡是经济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优先发展的地区,由于规模经济和产业聚集使得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从而促进该地区持续而累积的快速成长,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Radiation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不均衡发展策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
在发展初期,“增长极”的极化过程起主导作用,其附近区域的劳动力、资金、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甚至地方工业等都会被吸引过来,从而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现象;随着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聚集,会产生“经济不聚集”现象。在“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从而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是辐射源,如具有发展优势的物流园区及其所在区域就是辐射源,而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流动等均是辐射媒介。当“增长极”进入高度发展时期,“经济不均衡”现象达到极致,就会产生“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增长极”的生产力水平和周围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趋于均衡,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逐渐缩小,达到相对平衡发展的结局。“辐射效应”和“涓滴效应”既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吻合我国“先富带后富”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东部地区具有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如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本等的天然地理位置条件;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推动力逐步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扩散,进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在增长极理论中,费朗索瓦·佩鲁还介绍了“推进型单元”概念。“推进型单元”是指当产出或增加购买生产性服务增加时,它能增加其他一个或几个单元的产出,即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会诱导其他经济单元的增长。无论在大经济单元或是小经济单元之中,均存在着不平等的相互影响,换言之,就是一些经济单元的发展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单元的发展,佩鲁将具有支配作用的经济单元称为“推进型单元”。
作为维系各产业、部门、企业间交换关系和依赖关系的重要纽带,现代物流产业连接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动脉系统,甚至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作为现代物流产业新型发展模式的物流园区,集现代仓储、专业配送、多式联运、市场信息和市场展示及交易于一体,客户广泛、服务辐射范围半径长、规模大、配套服务的综合性强;将众多物流企业在空间上形成聚集,实行专业化分工,既避免重复投资,又能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物流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运作的配套化和物流功能的集约化。这些优势使得物流园区逐渐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社会经济单元中的“推进型单元”,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不同程度的支配效应,促进整个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繁荣。
2.外部性
1890年,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从生产要素和组织变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但他所论述的“外部经济”与之后所讨论的外部性问题存在较大的差异。随后,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在发展福利经济学理论中,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外部性问题,在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概念基础上延伸得到“外部不经济”概念,提出了税收作为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搭建了静态外部性理论的基本框架。目前,较受公认的外部性含义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只要某主体的生产函数或效用函数所包含的部分变量在另一个主体的控制之下,就存在外部性,且该外部性可以表示为:
UA=UA(X1, X2, …, Xn; UB)
其中,UA表示某主体的生产或效用函数;X1, X2, …, Xn是主体A包含的变量,UA中包含了一个不受A自身控制的变量 UB,而A并没有因为 UB带来的损失或福利而得到补偿或支付报酬。
另一类是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外部性是两个经济主体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福利造成的影响。该影响可能是意外带来的收益,也可能是意外带来的损失,收益一方没有为此收益支付费用,损失一方也没有因此损失获得赔偿。福利经济学认为,当存在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或收益与个人边际成本或收益发生偏离,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无法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率降低。换言之,外部性就是未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或效益。
根据外部性的作用效果,可以将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如果给他人带来的是福利损失,就是“负外部性”;如果给他人带来的是福利增加,则称之为“正外部性”。
外部性产生于生产、经营或消费活动中,是由于经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产生,产生的内容和后果为成本外部化或收益外部化。由于带有外部性的物品或劳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易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
从外部性角度分析物流园区,其对区域经济的正面效应有以下几方面。
(1)优化资源配置。随着生产力、技术、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频繁的物流活动给经济社会带来明显的负外部性影响,如土地、资金、能源等资源的浪费。作为物流规划用地的物流园区,是政府在对城市土地资源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将分散工业及物流设施进行整合和积聚,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建立的,以实现优化土地资源的目的。
由于物流活动分散,缺乏有效的组织,难免存在过度包装、重复包装现象,同时分散的流通加工活动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加工后的边角料难以集中利用,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物流园区通过将社会上的仓库、企业的流通中心或配送中心、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集约在特定的区域内,实现物流业务集约化运作与经营,一方面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因包装、流通等产生的资源浪费。
物流园区将物流企业集中起来,还能避免由于运输活动组织不合理(如不合理的货运网点或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情况,徒增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加之降低了车辆的空驶率,可以起到节约能源资源的效果。
(2)改善投资环境。提供物流综合服务的物流园区,对区域招商引资也起到积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物流服务成为发展区域甚至全球贸易的必要条件,大部分现代化城市都表现出物流业和商业高度发达的特质;同样地,现代化、系统化的物流设施与成熟专业的物流服务已成为评估投资项目收益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区域(城市)竞争力的标准之一。物流园区有利于构建功能强大的物流网络体系,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达到缩短生产周期和供货时间、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市场反应速度以增加利润的目的,从而改善地区综合投资环境。同时,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完善社会物流网络必须加大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投资,该项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虽然数额巨大、回收期长,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明显。综上所述,物流园区能够拓宽区域融资和投资的渠道,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流通的聚集地,一方面可以提升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园区提高了区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集约化程度,使得本区域具备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运作效率和组织能力;同时,物流园区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商贸、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吸引能力;最后,从生产过程来说,物流被称为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因此物流园区作为“推进型单元”,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能够促进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