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园区:规划·开发·运营
- 王宏新
- 1208字
- 2021-03-27 18:31:35
3.6 可持续发展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引发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引起很大的轰动,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后来,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引向一个新境界。1972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持久的均衡发展”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如今,社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多样性和及时性趋势凸显,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物流总量的快速增加,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物流运输会引发废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堵等现象,由旺盛物流需求导致运输量剧增也加大交通工具对能源的消耗;其次,易燃、易爆等化学危险品的仓储保管问题是环境污染的隐患,一旦发生爆炸、泄露事件,后果不堪设想;再次,具有稳定物流量的各个企业往往会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建设自有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不同物流运作特点使得各企业配送中心是分散和无序的;最后,物流资源条块分割、社会物流服务功能交叉重复,极大地降低了城市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经济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物流园区产生了。
为消减物流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如污染、拥堵、噪声等负面效应,提高对能源、土地等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一些国家开始主导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发展,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引导物流企业集中入驻园区,形成公共型物流服务平台。这样一方面促进物流产业规模经济的出现,提高物流企业的盈利水平,带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缓解环境污染压力,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日本物流团地的形成除满足经济发展所需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解决城市扩张与土地面积之间的矛盾。欧洲的UCCs(Urban Consolidation Centers)也是为解决城市物流和运输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一方面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运输与物流的规模经济,降低单位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不合规货物运输车辆和城市区域运行车辆的数量,降低货运车辆空驶率,提高货物装卸效率,减少配送货物时的燃料消耗、车辆废气排放和噪声的产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