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增长极论

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后经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 B. Boudevile)、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和弗里德曼(J.Friedmann)等学者的研究和发展,演进为颇具影响力的区域发展理论,不少发展中国家运用该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建设。佩鲁从极化空间的概念出发,认为经济空间由若干中心组成,各种向心力、离心力分别指向、背离这些中心;每个中心的向心力和离心力都有一定的场,各个中心的场互相影响,因此,经济空间是由中心及传输各种力的受力场所组成;当客体之间存在抽象的联系结构,这个空间就存在,空间中心即为增长极。经济空间是基于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地理空间中的位置联系,经济空间的着眼点是经济联系。布代·维尔将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类。计划空间是由原材料、资本、劳动力、动力的供应者和购买者之间建立的经营计划为基础的空间;极化空间是由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中心以及其作用范围组成的空间;均匀空间是指在等值的经济变量作用与影响下的空间,如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1997(1):31-37.

佩鲁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J. R. Boudeville.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66.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如此,首先发生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再逐渐传导到其他区域。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区域作为增长极,当数个增长极相继出现,通过向心力和离心力对周围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随着辐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按照佩鲁的观点,“推进型单元(Propulsive Unit)”决定增长极是否存在。推进型单元可理解为一种优势经济单元,它自身增长与创新会产生部门关联效应,即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并最终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增长极对区域发展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作用首先表现在区位经济上。共同从事某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上下游企业集中于同一区位,可以共享当地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同时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相互促进各自发展,形成区域经济良性增长。增长极的积极影响其次表现在规模经济上,由于经济活动范围增大,提高了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边际成本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后,外部经济也是增长极的作用之一。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然而,增长极对经济增长也有负面影响。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可能导致增长级极化效应强、扩散效应弱,这会拉大地区差距。极化效应是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发达地区越富,落后地区越穷,两极分化越明显。相反,扩散效应是指位于经济增长极附近的地区,都会随着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如从增长极获得资本、人才等,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因此,在增长极的区位、产业等选择以及经济活动方面应注重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消减极化效应的负面影响,从而既能在短期内推进特定地区经济增长,又能通过传导机制带动周边落后地区长期发展。

物流园区通过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铺建良好的物流运行平台、创造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园区。根据增长极理论,物流园区能够起到增长极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