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孩子就是一场修行:新手妈妈减压经典
- (澳)萨拉·娜塔莉
- 3201字
- 2021-03-27 15:35:47
生即有苦
佛教四圣谛中的第一项,就是生即有苦。也就是说,生命本来就无法让人感到满足,或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在当妈妈以前,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个教导过于灰色了。如果觉得不快活,我们可以去看场电影、打电话给朋友,或以各种数不尽的方式来让自己分心以脱离痛苦。而如今,我们的孩子让我们不再有时间纵情于可分心的事物。况且,我们都已经历过怀胎、生产、照顾婴儿、养育孩子的试炼,也就不会觉得对于人生如此的看法太过感伤了。因为我们都已经历过身心的煎熬,甚至绝望。
身为母亲,我们知道人生并不轻松。我们需承担责任,分给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绝望地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健康正常,能不能符合周遭批判的眼光所期待的标准。当一百件其他的事等着我们却不能去做时,我们在罪恶感当中挣扎。我们有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而苦思烦恼,还有许多妈妈则由于失去了事业而苦恼。在消沉之际,我们看到额头上的皱纹加深、身体有些部位开始下垂,甚至可能因丧失自尊而内心备感煎熬。
许多妈妈在有了孩子后,改变了看新闻的感受。身为母亲,我们对于世间之痛,感受比以往更多。我们把罪行、战争、毒瘾的受害者,都看作受苦母亲心爱的孩子。绑架、虐童或儿童自杀的故事,让我们难以承受。我们了解,对于脆弱的家庭来说,任何损伤或死亡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正是我们对于生命中的苦难及生命中的不完满,有了更深体会的表现。
生命中会有不满足,部分原因是所谓的“无常”,或者说,任何事物必定会改变,没有不变的事物。生命中的每事每物,从人、环境、物品到最小的粒子,都一直在变动,这让我们没有实在而长久的对象可依赖。佛教并不否定快乐,因为快乐确实是可能的。问题只是,我们不可能捉住快乐不放。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快乐也终会过去。生命中通常包含了生、老、病、死,我们可以花许多时间来让自己不去注意这些事实,但仍无法逃避。
爱心
我们都知道,身为人母的含义,并不只是受苦;它所代表的,也是一次让人敞开心灵的爱的体验。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可以说是最真实的了。爱孩子让我们学到真正的爱:无我、耐性、宽恕。我们知道了爱没有条件、不做批判,且几乎不求回报。当然,当我们的孩子让我们接触到自身黑暗的一面时,我们会厌恶他们;不过,我们跟他们的关系在整体上而言,是一种排山倒海般的爱。正如某位妈妈所说:
自从我有了孩子,才了解过去曾体验过的所有的爱,尤其是跟伴侣的爱,都是自私的。我始终在想的是,这份关系可以给我些什么?而如果我的期待落空,所有的好感就会完全蒸发掉。我女儿让我经历过地狱般的感受,但她所做的任何事都不能让我停止爱她。
对孩子的爱带给我们欢欣、喜悦、快乐。但真正令人感到鼓舞的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成为更有爱的能力的人。将我们从爱自己孩子的体验中所学到的,应用在与别人的关系上,这里面包含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许多妈妈有这样的发现:对于别人,她们更能有慈悲心,因为她们了解,所有的人在一开始,都是值得母亲关爱的心肝宝贝。这些妈妈对于板着脸的出纳员、脾气冲的驾驶员或贫穷的亲戚,也就更能包容了。
有一回,我参加了某个教人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培养慈爱的课程。每当要举例说明真爱时,那位老师提及的总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她以母子关系来说明,爱如何使我们乖巧有礼以及真爱带来的种种好处。身为一位母亲,能从第一手经验中体会这些教导,我觉得自己受到了生命的特别眷顾。
对我而言,形容母职最精确的说法就是,它让你的生活糟上两倍,也好上两倍。其中固然有苦与不足,但爱让我们得救。
对自己慈悲
身为妈妈,许多女性对自己的要求近似无情。许多妈妈奋力使自己符合自身角色的最高标准及期待。于是,她们会因为无法成为完美的母亲、伴侣、亲人、朋友、工人、主妇、节食者及公民,而有罪恶感。在自己生命中需要支持与慈悲的时刻,却反而挑剔起自己起来。她们对自己指责之严厉,恐怕是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的。
佛法教人要对众生慈悲,而这也包括对自己要慈悲。虽然佛法要求行为上的高标准,却并不要我们浪费力气在罪恶感上。我们应避免控诉自己,因为这样做并没有任何帮助。当我们的想法及行为不够明智时,所需做的只是要觉察、注意此事,不要浑浑噩噩而已。我们的目标是能清楚看到正在发生的事,并且积极培养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
要想加强自给自足的程度,我们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而当我们觉得所做的并未符合自设的标准时,记得要对自己温和、耐心、坚持。
请你想象一下,一位冷静平和的妈妈,不论生命带给她什么,她都能接受。意外或不喜之事不会惊扰她。她从不过度反应。她很清楚自己也有智慧和慈悲不足的时候,但她不会浪费许多时间在罪恶感上,下回她或许便可做得更好。因为学着爱自己,当她在跟别人说话时,便不会过度地注意自己或只注意到自己。她的朋友会说,她温和良善,而她的兄弟姐妹会说,她思考清晰、决定果断。她能让人感到舒服,让人觉得她很特别,到处都找得到喜爱她的人。她的孩子有她陪伴时总是兴高采烈,因为她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且被了解。她颇具创造力、自动自发,而且随时微笑;因为不论在做什么,她都感到好玩,不会当成工作。
我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像这位妈妈:一位更快乐的妈妈。这需要时间,只要能以慈悲及耐心对待自己,而不是自我批判及灌输罪恶感,我们可以向此理想更迈进一些。
在事情发生时,我们真正能够处理。当生命在眼前展现时,不再如以往那样,心神游走他方,我们努力让自己心处此地、面对当下。在第2章当中,我们会更进一步探索这个观念,现在先让我们听听一位妈妈是如何改变她对日常生活的看法的。安妮是两个小女儿的妈妈,她说:
我将担当母职视为自我身心之旅。在生活中的艰难时刻,我提醒自己,做父母就是修行,而且是最严格的修行。我的孩子们就是我的老师,她们不断地提醒我,必须活在当下,必须放弃幻想那些我“可以”去做的、兴奋而刺激的事。
身为妈妈,我一直问自己这些问题:这个时候该做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情绪低潮的日子里,我注意到女儿们会自动重复说过的话,好像她们早已知道我是个心在远处的行尸走肉,并不在她们身边。发生这种情形时,我便知道该把自己拉回现实中,好好关心她们了。现在,我能够有意识地当母亲,并且察觉到当下所需要做的事。这避免了让我的孩子们成为我机械式反应下的牺牲者。
当我们能以清明而平稳的心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能积极地来回应。
母亲的智慧
就我个人来说,我想为将来的艰难时期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两个儿子的青春期。我想拥有让我能成为他们生命中积极力量的内在资源,不论是作为朋友、密友,或者在必要时刻“能只管自己的事”(能克制自己不插手孩子的事)的人。就像多数的妈妈,我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我的心肝宝贝受苦的那一天终究会来到。我想象着他们经历孤独、沮丧或羞辱,受到折磨。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自杀了,我会因悲伤而凋零。
直觉告诉我,如果我更有智慧,便会让孩子觉得容易亲近;而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便有更大的机会来帮助他们。如果我的孩子们尊敬我,他们也就更可能信任我。如果他们看到我缺乏自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缺乏慈悲心,会难以对我生出敬意。他们当然不愿将自己的忧心之事与一位他们觉得看法僵化的人分享。借着对自己更加觉察,我们会逐渐剥除性格当中较不成熟的层面,这也让孩子们受苦时更容易来亲近我们。
虽说较成熟的父母所教养出的孩子也可能惹上麻烦,但明智的父母让孩子经历悲惨环境的可能性会降低。如果父母是热心、平和、冷静的人,一般来说,他们的子女们也会发展出相同的态度与行为来。
为了我的孩子们,我热切地希望自己更有智慧。不过,智慧是什么?当我们的孩子遇上困难时,他们不一定会寻找专家或权威的协助。他们可能并不需要我们从自己所读、所体验、所游历的一切之中提供给他们答案。智慧并不是会下判断或知道答案。接受生命中的神秘、不骤下习惯性的结论、了解自己的无知的谦卑态度,让我们可以在所有往来互动当中保持开放、敏感,从而帮助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