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三跨:飞翔的历史德育
- 李亚南 王群主编
- 2209字
- 2020-08-28 05:29:23
历史德育概说(外一篇)
记忆中,倡导学科德育的事早已有之,这些年又被重新提起,予以强调。有学科德育一说,也便有了历史学科德育一说,精炼一下就叫历史德育。当然,对历史德育有人颇不以为然:历史本来就是一门“教养”学科,历史老师上课也就是在履行德育这个天然使命,何须再生枝节、再提德育。
德育是历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历史就是教做人,学历史就是学做人,这一点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谁否认,谁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者。那么,对于天天都在和德育打交道的历史老师来说,跟他们再提历史德育是不是多此一举了呢?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从命题或概念来说,既然学科德育能够成立,那历史德育自然也不在话下,历史不会特殊到超越“学科”的范畴。其次,概念即概括。相对于“大道至简”的教养之说,历史德育的概念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内涵性,它所概括的是时代、社会赋予历史学科的重任,是告诉你当下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管你一贯在做什么和怎么做。每门学科都有责任、义务跟上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步伐,做出无愧于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对历史老师再提历史德育,并不多余。
事实上,历史老师今天做的一点都不比我说的差。他们遵照教育部、市政府、市教委等领导部门下达的文件精神,依托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积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廉洁教育、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有的老师还就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注入历史内涵,打通古今,联系中外,使民主、法制、爱国、敬业等价值观更加具体生动,愈发入耳入脑;也有老师主动将弘扬“上海精神”引为德育使命,向学生宣示上海人爱国进步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等。可以说,老师们已然“进入角色”,他们确实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的那样:“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
由此,也可以说,正是大量的老师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我们从理念上把握历史德育的可能性——实践之树常青,理论才不至于是灰色的。比如有人要问:历史德育与历史学科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之间有无差别?我们就能自信地回答:差别当然有。虽然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也涉及德育问题,但历史德育与之明显地存在四个“不一”:一是提出问题的角度不一,前者(指历史德育)是单列角度,后者是整体角度;二是解决问题的要求不一,前者是特殊要求,后者是一般要求;三是话语体系不一,前者是德育话语,后者是教学话语;四是导入机制不一,前者是内容导入,后者是目标导入。概言之,两者既是一回事又是两回事,既要一视同仁又要区别对待。再比如,何谓历史德育,能否给出一个更为清晰、完整的概括?我们也能试试(见表1):
表1 历史德育含义
首先是“一大特色”。历史学科天生就是一门育人学科。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提出著名的“轴心时代”命题的亚斯贝尔思曾说:“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头脑,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历史的“养分”可谓丰富,含人文准则、道德理念、思想方法三大内涵(通常所说德育只限于思想道德教育),它的育人功能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特色赫然而天成。
其次是“两条路径”。历史德育如何进行?可用“两条腿”走路,一是内涵发掘,二是资源利用。前者依托课程与课堂,对学科内容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加以发掘、整理和应用;后者是课程与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表现于借助公共平台、利用公共资源,以完成课堂教学所不能或不易完成的德育任务。
再次是“三项策略”。即目标化策略、序列化策略和操作化策略。策略大于方法、先于方法,是个通盘考虑。决定了内容后,就要考虑如何实施,考虑这个“三化”,以使既定内容有目标、成序列、能操作。三化中的序列化存在变数,它可分短(一课)、中(一单元)、长(一学期)三种,当因势而定。
这里要特别谈谈操作化策略。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历史德育的操作策略:一是“注重课上,兼顾课下——重发掘”,即始终把对课程的内涵发掘放在首位,重心在课堂上。二是“注重时机,淡化随机——重策划”,即课前必须选择时机,作好具体策划,不能把希望总寄托于“灵机一动”。三是“注重效应,不惟效果——重运作”,即“风物长宜放眼量”,把眼光主要地放在过程,放在“运作——效应”上,而不是一味地放在效果上。
前面提到了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常常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而只要能达成德育目的的就是好方法。方法还可以叠加,即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方法。另外,方法是方式之和,每种方法都需要通过分解为方式来落实,因为只有方式才具备操作性。方法服务于内容,方式服务于方法,可以想见,比之方法,方式更是多彩而灵动的。
不管怎么说,历史德育的实践与理论的探索已经起步,尤其是在实践方面。作为传统的教化学科,历史学科有着与生俱来的育人优势,加之最近20余年中,老师们历经“两史一情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两纲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等的洗礼,德育观念已根深蒂固,德育思维、方法和技能也日益成熟。金山区的老师们这回又在区教育学院、教研室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本三跨”的路子,即“以课程、课堂德育研究为本体,跨学段、跨学科、跨学区筹划落实”,为本区的历史德育抹上了浓郁的亮色、特色。毫无疑问,历史德育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将使老师们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收获一分更大的欣慰。
历史德育大船的风帆已经鼓起,彼岸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