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出则悌”。中国自古讲究孝悌,当然孝与悌还是有差别的,我们这里只说“孝”。有人说尽孝是义务,是美德,说“孝”的人太多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还是让我也来说说吧。孝在古代是思想意识、是行使统治权的工具,在现今社会则是道德和法律问题。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百善孝为先,孔子、孟子等哲人有很多关于“孝”的论述;孔门“四配”之一的曾参,即曾子更是著有《孝经》;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
孝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的产物,是尊敬、赡养父母的行为。也就是说,孝是人的社会属性。孔子、孟子强调对父母不仅要”养“,更要注重“敬”,即从内心尊敬,养而不敬和畜牲没有区别。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说中了“孝”的本质:即从内心关爱敬重父母及长辈,如果只是给点吃的,送点喝的,而不了解父母所想所虑,就和养牲畜没有区别了。这句话也点出了判断真孝与假孝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发自内心的敬(爱)!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食而弗爱,豕(猪)交之也;爱而弗敬,兽畜之也”,这句话的适用范围更大,它是泛指人和人的关系,也包括尽孝。
这两句两千多年前的话,放在当今社会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人和人之间只有利益或物质关系,社会关系会变得无情、冷漠、俗鄙,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觊觎父母财产的人就更不配当人了。
真正的“孝”体现在细节。孔子又说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生日看似是细枝末节的事,实则以小见大。也就是说,父母的年龄我们应该铭记在心,既为他们依然健在而开心,也为过一天少一天的衰老趋势而担忧。
孔子及其儒家弟子的“孝”也不是无原则的。孔子提倡“事父母几谏”,即父母有错误时要耐心规劝,否则会“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孔子甚至认为“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意思是说父母说得不对时要据以力争,而不是盲目听从。孔子不仅不迂腐,他简直比现在的人还要开明。
谁说孔子是老古董?至少在我看来,他的这些话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性。这也是他为什么能成为先知先觉的表现。扩展开来,不仅是赡养父母,抚养子女也要有人性的关怀,因为物质生活始终代替不了精神关爱。儒学传人有责任大声疾呼:儒学不仅重要,至今尚未过时!
孔子的学生曾参著有《孝经》,它和“二十四孝”的故事成为行孝的指导书。从此孔子的人性光辉逐渐消失不见。问题也出来了,甚至到了为了“孝”而孝的程度。最为典型的就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卧冰求鲤”。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推测出这个故事是人为编造的。冰太厚,用人的体温不可能将其融化,反而会因冰冻造成伤亡;冰太薄,人卧在冰上还不落入水中了?又如何抓鱼给长辈?不是被冻死就是被淹死,这个故事编得也太不真实了!
更让“孝”为人诟病的是,“孝”在汉武帝之后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一种工具。有人把这笔账算在孔子头上。他们的依据是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孔夫子本意是每个人要认清其位、各尽其职,只是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改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罢了。
要说“孝”沦成为统治的工具,孔子也不是没有责任。孔子提倡“仁”,他的学生有子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个结论是这样推导出来的:尽孝的人不会犯上,不犯上的人就不会作乱。要想这个社会安定不乱,就要人人尽孝。仁的解释有多种,也许在有子看来,天下太平就是仁。所以认定孝是维护太平的根本。但这个推理过程似乎太草率了些吧,有子忘记了人性的复杂和外族入侵的影响,因此实施起来效果不佳,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王朝更替。
在儒家的思想基础上,当今社会把“孝”简单化了。不尽孝,就是不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要遭天谴和法律制裁的。我作为作家,要为宣扬以“孝”为内容的儒家思想而殚精竭虑。在《杜若东行记》中我就写有这样的片断,彰显了不俗的功底:
……杜若向来乐山乐水,此时心情大好。自然而然地再次吟诵起《论语》,还是曾晳等人侍坐孔子时的片断:“浴乎沂,风乎舞樗,咏而归……”。曾晳的故事不多,杜若心想,在儒家的地位还不如他儿子曾参,也就是曾子。毕竟曾子的《孝经》已成为儒家经典,而曾晳的影响力就差远了。
……不多一会儿,杜若看见一家“梨乡院”,雕梁画栋,梁上有一件女人咬手指的小木雕引起了杜若的注意。也许这就是有关曾子的典故“啮指痛心”,杜若也没有多想就走了进去。只见里边高朋满座,一个穿紫衣的中年女人和几个全身白色的年轻女孩见有人来了,立即上前打招呼。“客官里面请!”有两个女孩过来想搀着杜若,被杜若甩开了。“请为我烹制一些可口的饭菜,再准备一间客房。”
……这时突然有个人跑进来找老板娘,说她儿子在街上杀了人。杜若和其他客人都停止吃喝,说书人也中断了演讲。老板娘愣了片刻,说她儿子不可能杀人。杜若再次想起有关曾子的典故“投杼之惑”,曾子的母亲也不相信她儿子会杀人。这和眼前的场景何其相似?不管是“啮指痛心”还是“投杼之惑”,其实都是说的是母子连心,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