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结束语

基于2005—2017年长达12年的跟踪调查资料和数据,课题组分析了中国深度贫困地区——甘肃省定西市一个贫困村庄(渭源县红村)自2004年以来在贫困削减方面取得的成效,说明成就取得的原因,反思贫困削减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贫困削减工作进行展望。

过去10多年,红村取得的贫困削减成就可以用“奇迹”两字形容。第一,村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绝对贫困基本消除。村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不愁穿和保障住房安全的目标已经实现;农民“看病贵”情况基本改变。第二,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道路硬化工程和通自来水项目解决了村民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电网改造使村民能够正常使用电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这个相对偏僻贫困的小山村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第三,村部办公条件改善,村干部威信得到提升。

这些成就的取得在于中国特色的贫困削减模式。一是中国农村特有的土地制度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民食品保障和住房保障问题。“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的农村土地制度为实现农村居民“吃得饱”的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拥有社区成员权资格,一个农户就可以获得一块拥有永久使用权的宅基地的政策为实现农村居民“居者有其屋”做出了贡献。二是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为农民脱贫提供了根本动力。在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通过外出务工得以分享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成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三是中国特有的扶贫制度加速了农民脱贫。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模式具有有效动员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扶贫攻坚的优势,体现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四是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助推了农民脱贫。一方面,这些政策提升了土地产出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带来了一笔稳定收入,转移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

当下取得的扶贫成就并非贫困削减事业的终点,而应把其当作扶贫事业的起点。第一,脱贫成效需要巩固和提升。“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和“因婚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扶贫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后续管护及升级改造;产业扶贫基础不牢固,需要巩固;一些方面的扶贫目标还没有实现;扶贫制度还需要创新,农民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需要得到保障。第二,当下的一些贫困标准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可探索采取相对贫困线识别贫困人群。中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建议全国使用相对贫困线识别贫困人口。第三,基于户籍的反贫困体系,难以有效地瞄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而产生的迁移贫困。随着在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规模的不断扩大,拓宽社会保护的覆盖面,实现城乡减贫体系一体化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