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区域协同低碳发展的概念、内涵与战略意义

(一)区域协同低碳发展的概念

“协同发展”是指一个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既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发展优势,又能充分借助其他子系统的各种优势克服自身缺陷,从而使自身获得尽可能好的发展并惠及其他子系统的发展,同时又要能尽量减少、降低乃至避免自身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冲突,如此以达到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并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发展和协调发展。

将协同发展论延伸至区域层面,便有了“区域协同发展”概念。显然,区域协同发展不是局限于个别区域的发展,而是涵盖多个区域的共同发展。它要求将多个区域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来看待,这个有机系统中的各个区域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各个区域既有其独立性,又与其他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进一步,区域协同发展既不是将多个区域不加区分地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更不是只关注其中的某一个区域而不考虑其他区域及所有区域构成的整体,而是在充分考虑各区域相互关联机制及各区域目标的基础上,谋求整体目标的实现。

“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然低碳发展通常也会呈现低能耗、低污染物排放等其他特征。不过,上述概念只是对低碳发展的静态理解,主要是指低碳发展模式实现后的理想状态。然而,上述理想状态并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并假以时日才能逐渐实现。因此,如果针对所有发展阶段来定义低碳发展,或者动态地理解低碳发展,则可将其定义为: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少地产生碳排放,使发展呈现不断与碳排放脱钩的状态,并最终使发展对碳排放的依赖程度降至极低的水平。

“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显然是由“区域协同发展”与“低碳发展”复合而成或交叉而成的概念,它必然要同时满足区域协同发展与低碳发展的要求或标准。如果以低碳发展为目的,以协同发展为约束或途径,则区域协同低碳发展可以理解为:通过发挥某一地域内各个区域的优势和能动性,形成区域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各个区域最大限度地实现低碳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地域的低碳发展。换个角度,也可以给出上述区域协同低碳发展定义的对偶定义,即将区域协同低碳发展定义为:在低碳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在某一地域内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继而实现各个区域的共同发展。

(二)区域协同低碳发展的内涵

1.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既强调经济增长,更强调以低碳排放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增长仍然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它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根本保障。区域协同低碳发展也要服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而且其根本着眼点本来就是发展,因而它必然要求经济持续增长,而且要保持中高速增长。不过,区域协同低碳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尽可能低的碳排放以及尽可能低的能源消耗和其他污染物排放为代价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区域协同低碳发展要求经济增长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不能造成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的不可恢复性破坏,同时要求经济增长必须满足能源及其他资源安全要求。这就要求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以及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不断形成,使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碳排放及资源消耗和其他污染排放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

2.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既注重全局性的低碳发展,也要兼顾各个区域的低碳发展

区域协同低碳发展首先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整个地域的低碳发展,而不是从个别或某些区域出发考虑其低碳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必须是有利于整个地域的低碳发展,而不是仅仅有利于某个或某些区域的低碳发展。不过全局性的低碳发展水平又是由各个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共同决定的,各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提高了,全局性的低碳发展水平也必然提高。进一步,一个地域中各个区域的特征或优劣势往往不同,甚至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而整个地域的低碳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区域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制定和实施的低碳发展方案能够兼顾各个区域的低碳发展,不至于顾此失彼并对全局性的低碳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总而言之,区域协同低碳发展以全局性的低碳发展为目标,而全局性的低碳发展以各个区域的低碳发展为基础,因而全局性的低碳发展必须兼顾各个区域的低碳发展。

3.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既鼓励区域间的良性竞争,更鼓励区域间的协同作用和互利共赢

一个地域中的各个区域既密切关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各自的利益和责任。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时曾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就得益于以经济增长为指挥棒的激励机制所带来的各行政区域的激烈竞争。因而,要实现全局性的低碳发展目标,也应该而且必须充分调动各个区域的积极性。如果引入以低碳发展为指挥棒的激励机制,必然也能形成区域间的良性竞争局面,从而有利于调动各区域的低碳发展积极性,激发其低碳发展的潜能。然而,区域协同低碳发展强调竞争并不是为了优胜劣汰,即不是为了使某些区域越来越先进,而另一些区域越来越落后,而是为了激发各区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或者努力提升自身的优势并扭转劣势,从而使各区域共同发展。过于强调区域间的竞争有可能物极必反,如造成地方保护主义,从而不利于区域间扬长避短,并形成整个地域的“内耗”。因此,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更应鼓励区域间形成协作互赢的低碳发展模式,使各个区域的优势得到最好的发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推进整体的低碳发展。

(三)区域协同低碳发展的战略意义

1.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更长远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

协同发展论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确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协调发展”是引领中国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区域协调发展,而区域协同发展显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同样,低碳发展也被世界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当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是这次会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绿色发展确立为中国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而低碳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区域协同低碳发展不仅十分契合中国的发展理念,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2.区域协同低碳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极其丰富。减少碳排放、确保能源安全无疑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而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大力推行低碳发展。进一步,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领域也具有非常显著而积极的外部效应,因为低碳发展不仅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且十分有利于减少其他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因此,努力实现低碳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有助于人们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保护人民的身心健康。

3.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有助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从而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竞争力

短期来看,低碳发展收紧了经济增长的碳排放约束条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冲击。然而,正是通过强化碳排放约束,原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才有可能被遏制,继而逐渐向低碳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因而,长期、动态来看,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激励技术进步,特别是节能减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型转变,引导居民生活方式向低碳化转型,从而最终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创新并逐渐与能耗和碳排放脱钩,继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特别是,低碳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潮流,一个国家如果能够率先在低碳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和进展,率先推出低碳技术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有能力提供消费者认可的低碳产品,就能率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低碳品牌和低碳产业,获得低碳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和相关规则的制定权,从而提高本国的可持续竞争力。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无疑是中国提升上述可持续竞争力的助推器。

4.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融入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客观要求和坚实保障

如前所述,气候变化如今不仅是一个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经济问题。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也离不开中国的贡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经大大超出自身的义务,向世界庄严承诺了2020年的碳强度控制目标和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总量控制目标。显然,国家的碳排放控制离不开区域协同低碳发展。一方面,国家的碳减排目标需要逐级分解到各个区域,中央督促各地方实现其碳减排目标,才能有效保证国家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协同效应,十分有利于提高各地区及全国的低碳发展水平,从而有利于国家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中国实现上述碳排放控制目标,不仅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巨大贡献,还将为世界的低碳发展提供一个中国模式,而区域协同低碳发展也必将作为这一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为其他国家所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