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本书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已经先后发表于《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等国内外经济学和环境研究领域内的权威学术期刊,部分成果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环境挑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已经在多个场合通过一系列决议向世界显示了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决心,并做出了一系列庄严承诺。特别是在2015年11月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已经以国家自主贡献的形式宣布,在2030年左右达到本国的碳排放峰值,并争取提前达到这一峰值。

然而,碳峰值并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到来,因而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实施怎样的政策来实现碳峰值和强度目标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选择的路径和实施的政策得当,那么实现碳峰值和强度目标不仅不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刚性约束,反而会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He, 2014)。反之,则可能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冲击,甚至导致经济硬着陆。

正因为如此,中国碳减排的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近年来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界也展开了大量相关研究。而其中,如何科学制定分时段、分地区的碳排放目标又是当前中国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He, 2014; Chen & Groenewold, 2015)。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功能定位大相径庭,不同地区的碳峰值到达时间、峰值额以及实现峰值的主动性必然存在差异(Chen & Groenewold, 2015)。另一方面,区域之间还存在密切的经济社会关联性,这些关联性及其影响也必须在碳峰值目标实现路径与政策的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Meng等,2013)。

因而,如何在低碳约束下统筹区域发展,形成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区域发展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融合,是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就是作者从经济学视角对这一问题所做的一系列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