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创新

一 研究框架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前言中的主要内容是提出研究的问题及意义,进行文献综述,概括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最后指出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创新。

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五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行政模式的整体主义研究框架。在这一章需要界定“整体主义”的含义以及中国和西方在理解“整体主义”上的根本区别——本体论的区别,中国的整体主义是一种本体论上的关系本体论,而西方持实体本论的观点。于是中国的整体主义更加强调整体,个体的作用和地位被放到一个次要位置,甚至被整体消解掉了,重要原因是根植于整体与部分关系之中的道德力量,因此,价值论和本体论是一致的,“应在”和“存在”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并且以此构建中国的行政模式:首先,确定整体主义研究中国行政模式的理论假设,即人性假设,行政系统的循环性、开放性和稳定性的假设以及行政人“完整性”获得的假设;其次,提出整体主义研究中国行政模式的基本原理,即行政系统和行政环境之间处于交流以及动态平衡的状态,整体主义研究方法是一种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的方法,整体主义研究方法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行政文化中的整体主义特征。行政文化中整体主义特征的形成经历了对宇宙和世界的终极认识,以及由天理向伦理延伸的两个阶段,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整体主义特征决定了行政管理的路径选择以及行政管理过程中重视“德治”:行政方式上以道德治理为主,行政理念要符合道德原则,行政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行政客体在行政过程中形成被动和服从的观念。虽然行政主体有所转变,但传统的行政文化在新时期并没有消失,仍对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并和官僚制相互碰撞,发展出新的治理方式。

第三章,行政组织的整体主义特征。中国现代的行政模式虽然在其组织特征上延续并参照了通行的官僚科层制,但是在一些具体的细节和特征上还是有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烙印。行政组织开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等级贵族治理模式下的宗法制衰落和分封制衰落为行政组织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中国行政组织的整体主义特征体现在:一是行政组织机制的中央集权特征;二是行政组织机构层级繁多;三是调节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巡视督察制度。

第四章,行政行为的整体主义特征。本章是对行政模式的微观研究,主要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框架,从行政人员的动机和价值观两个向度展开,分析了在传统整体主义影响下行政行为生成的两个过程,整体主义文化的社会化和整体主义文化的制度化过程,这种价值观和动机成为行政模式中的稳定因素并延续到今天。行政人员价值观上的特征体现在执政为民、清正廉洁和捍卫政治道德三个方面,传统行政人员“内圣外王”式的行为动机和当今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也有着内涵上的一致性。

第五章,行政机制的整体主义特征。本章认为组织中普遍遵守和适用的规范决定和引导组织及其成员行为,并且形成高度结构化的惯例。在惯例对行政模式塑造下,组织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取向、组织人格以及稳定的发展路径。这部分首先分析了行政文化和行政组织形态的关联机制,具体说来包括经济机制和地理机制;接下来分析了行政文化和组织行为的关联机制,包括行政文化对行政行为的塑造以及行政行为对行政文化的反馈;最后分析了行政模式以荣誉和道德为主的激励机制,主导型政府主导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保障机制以及行政活动不仅以内部的控制为导向,也以外部控制为导向的控制机制和以自上而下为特征的动员机制。

第三部分,研究总结和展望。中国的行政模式带有深刻的“整体主义”烙印,对中国的行政机构改革以及行政文化创新都有重要意义。因而,以“整体主义”为视角对中国的行政模式进行研究是一个宏大而长远的命题,值得更多的学者对中国行政中出现的“整体主义”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 研究创新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思想决定了行政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而对中国行政发展的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分析了这种“整体主义”价值观在行政文化中的内容和构成。

第二,本书以整体主义为视角研究中国的行政模式,有助于改变线性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引入一种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方法,改变之前行政模式研究一味理性、缺乏非理性的研究趋势,将道德等价值因素随着整体主义的分析加入研究中。

第三,本书从传统和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个国家的行政模式具有在本国的传统和历史中形成的,长期而稳定的特点、气质和生态,在一般共通或普遍的机制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或形成特别的结构。在这个基础上,本书提出中国行政模式的特征是“整体主义”,拓宽了行政模式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