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清理事项,再造流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

高效的行政管理方式是政府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体现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如果说大部制改革和简政强镇改革是从政府组织内部处理好职能部门之间、层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那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则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作为行政权力最集中的领域,行政审批贯穿企业发展始终,也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减少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无异于帮助企业创造效益。行政审批改革的基本原则和路径在于通过减少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化、标准化、网络化审批,并探索向社会转移职能。佛山通过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流程,创新行政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规范企业市民办事程序

机构改革是行政架构的重新组合,是硬件改革。要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还需配套推进审批制度这个软件改革,把政府部门从重审批、轻服务的工作定势中解脱出来,回归核心职能;使大部制改革从“物理反应”向“化学反应”升华,构建高效、公平、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近年来,佛山市以“规范、效能、服务”为目标,大力推进以清理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建设四级行政服务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了行政审批透明化、标准化、电子化和便捷化,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优化了发展环境。中国社科院2013年5月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佛山在全国宜商城市竞争力排名第五,仅位列香港、北京、上海、广州之后。

1.两横两纵,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审批程序烦琐一直为企业和公众所诟病。2007年,佛山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一市五区”行政互通机制。2008年,佛山正式启动“两横两纵”行政审批流程改革,着力简化优化审批部门内部横向、纵向,外部横向、纵向四个业务流程,压缩行政审批“内循环”,全市55个部门200多个单位参与了改革,市、区统一推进、分批完成。截至2016年2月,佛山行政审批事项整体精简率达51.4%,减少审批环节720个,其中建设工程联合验收时限由原来的3~6个月压缩至8.3个工作日。率先探索推动网络行政,按照网络问政、网络行政、网络监督“三网融合”的理念,促进行政过程透明化。目前,90%的事项可在网上服务大厅进行申报。建立和完善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全市211个单位审批业务被纳入实时电子监控,梳理、细化和核准行政处罚标准共3507项,且这3507项均被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简审批事项,向社会放权。自2004年始,佛山先后开展了五轮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除依法依规保留的审批和管理事项之外,其他市、区有权向社会放权的事项,全部实行市场调节。清理的范围覆盖市直、区直、中央、省属等184个单位,对设置合法但实施不规范的事项予以规范。到2013年6月止,市、区累计取消了735项审批事项,市级(含中央、省属驻禅单位)保留审批事项410项、日常管理事项278项,区级保留审批事项574项、日常管理事项387项(含上级委托下放事项)。公布了行政许可、非许可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三类事项目录,对保留实施的事项依法规范了审批依据、审批条件、申请材料、审批程序、实施主体等办事规程。同时,建立日常审查公示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事项的目录及其办事规程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事项的设定,所有需审批的办事信息、办事结果在网上按规范格式统一公开。通过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联网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实时在线监督全覆盖,确保审批事项公示、实施和监察标准参数的准确性、统一性和严肃性。

第二,实行重心下移,向基层放权。自2003年佛山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简政放权以来,市政府共将493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涉及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办事的日常管理事项下放或服务前移到各区。2010年,佛山市又在省内率先推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通过委托、服务前移等方式,重点推进区向镇(街)下放行政管理事权,扩大区和镇(街)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其中,禅城区下放207项,南海区下放401项,顺德区下放3197项,高明区下放318项,三水区下放304项。搭建完成了四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点体系之后,各镇(街)将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事项逐步延伸到村(居)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代理)。初步形成了发展在基层、管理在基层、责任在基层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第三,创新审批和服务方式,实现高效便民。

一是协同管理。重点推进企业登记、工程报建、工程竣工验收、房地产权登记等跨部门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将分散在各部门办理的同一个审批事项通过集中、联合、并联的方式,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形成“一窗式”“一站式”审批服务模式,重组再造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企业设立登记审批时间从20~50个工作日压缩到10~25个工作日,工程报建审批时限从200多个工作日减少到45个工作日,一手房登记办证从3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

二是改革工作流程。2008年,佛山市统一部署、分批推进全市55个部门200多个单位开展“两横两纵”行政审批流程改革。各部门通过整合集中内部分散交叉的审批权项,梳理优化横向、纵向审批流程,建立内部监管制度,统一全市办事规程等措施,积极创新行政审批运行机制。目前,首批19个部门按全部集中、归类集中和服务集中三种方式整合了审批职能,设置了审批服务科,所有事项按简单、一般、复杂三类程序逐项重新设定了审批流程,向科员、科长充分授权,全市审批时限整体压缩了50%以上,减少审批环节720个,南海、高明、三水全面实施“三天上报,五天办结”制度。

三是规范行政服务中心服务事项和服务标准。各部门审批服务职能经内部整合、向窗口充分授权,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整体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结合国家服务业标准体系,制定具有佛山特色的全市行政服务标准,统一规范四级行政服务的标准和功能,强化管理规范和效能监督。

四是推行网上审批。创设实体大厅与网上大厅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方便企业、市民办事,全市80%的事项可实现网上咨询、申报,50%以上的网上申报事项可配套实现纸质材料的速递服务。

五是启动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工作。2014年,佛山在全市建立了行政审批事项审查公示制度,建设行政审批事项管理系统,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动态管理,形成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基础参数数据库,数据源同步应用到其他平台,严格控制行政审批事项设定和实施。

佛山行政审批流程改革可归纳为“两横两纵”。“两横”是内部整合和部门并联。前者指审批机关通过整合内设机构的审批职能,归并非法定的审批环节,推动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以减少机构间的职能交叉和重复审批,促进审批服务与监督职能分离。一般有3种整合模式:①将所有的审批业务归并到一个单独的科/股室,加挂审批服务科牌子,统一负责部门的审批业务并成建制进驻审批服务窗口。②对部门的审批业务进行适当归类,相对集中在2~3个科/股室,由其中的一个科/股室加挂审批服务科牌子并整体进驻审批服务窗口,集中处理受理、办结、发证等环节。③设立一个对外的服务机构(审批服务科)并整体进驻服务窗口,集中处理所有审批项目的受理、办结、发证环节,负责协调汇总相关业务科/股室的意见,统一报有关领导批准。部门并联,指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横向的并联审批制度,形成“牵头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内部流转、限时反馈”的审批工作机制,将串联式审批改为串并联相结合,避免因流程不清、责任不明、协调不畅造成的互相推诿扯皮和效能低下现象出现。

“两纵”指简政放权和分级管理。简政放权指对下放层级管理的事项和需两个层级以上逐级审批的事项,明晰市、区、镇(街)审批机关之间的审批权限和审批流程,形成职责清晰、上下联动的纵向审批管理关系。对市、区、镇(街)逐级审批或分权限共同审批的事项,能简化为一级的要简化为一级,不能简化为一级的要精简环节,梳理出明晰的跨层级审批流程。截至2009年10月,佛山共有356个事项涉及放权或服务前移,90%以上面向企业、群众的审批业务可在区和镇(街)办理,给企业和群众带来极大的便利。分级管理指对审批机关内部,上下层级的权限配置进行分级管理,将审批事项的审批权限和职责分解到科员、科长、分管副局长、局长,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审批环节,并按照简单、一般和特殊3种程序进行分类,极大地推进了审批制度的标准化进程。

2.宽进严管,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目的在于降低企业注册登记准入门槛,形成“宽进严管”的市场监管新格局,解决企业注册难、投资难问题,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2012年5月,顺德正式启动与国际接轨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三分离两平台一窗口”模式,即实行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经营场所与住所相分离、资本实缴与认缴相分离,降低创业门槛,建立联合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企业告知承诺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加强日常监管,推行综合服务窗口“一窗式”“一表制”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企业登记审批时限由原来13.5个工作日压缩至4个工作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打造“三分离三构建”的审批监管模式。“三分离”是指实行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登记住所与经营场所审批相分离,注册资本认缴登记与实缴备案相分离。“三构建”是指构建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构建并联审批体系和一体化审批体系,以及构建“宽进严管”的市场监管体系。

二是积极压减审批事项。审批许可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始终都要办理,因此,审批事项优化和压减才是解决办照难的根本。顺德在2012年3月就向省政府报送了建议取消和优化审批事项目录共548项,占现有审批事项的三分之一,其中市场安全监管建议优化压减审批事项179项,占73.7%。同时区市监局对全系统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再梳理、分析,共清理和标准化审批事项245项,优化审批事项201项,压缩审批时限196项,减少审批环节146项。

三是简化完善审批流程。顺德实施商事登记改革后,取消验资报告和前置审批手续,申请材料由11项简化为8项;办理流程由4个缩减为3个;审查项目由11项缩减为7项;出照时间由原来7个工作日缩短为4个工作日,最快可做到1~2个工作日,甚至当场办结出照。

四是积极转移、下放政府职能。结合商事登记改革,进一步推进审批和监管事项下放与转移工作,将“组织机构代码办理”,部分文体、餐饮的许可登记权限下放到各镇(街)。同时,积极向法定机构和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将食品许可实地核查、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等专业性较强、事务性工作较多的项目转移给事业单位及中介机构进行处理。

五是推出“双轨制”服务措施。顺德商事登记营业执照保留了传统模式,但执照上的内容与传统登记有比较大的差异,如经营范围是按大类核定,住所有可能是住宅(只作为法律文件送达地),实收资本有可能为零等等。为保证企业在外地办理业务的连续性,企业可以选择办理商事登记,也可以选择传统登记的模式,商事主体需登记机关证明其具体经营范围的,商事登记机关有义务提供相应的证明或特殊登记服务。

六是强化网上审批和部门信息互通。目前顺德已建立覆盖区、镇(街)、社区(村)三级的网上审批服务大厅。该平台于2012年7月1日投入运行,截至2012年7月,区属部门上线审批事项250项,镇(街)上线事项120项,该大厅可提供网上办理审批事项432项,以及约600项审批业务的结果查询。

七是建设“宽进严管”的市场管理体系。一方面按照“谁审批许可、谁监管”的原则,明确各审批部门的职责分工,共同构建权责一致的后续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建立技术审查与形式审查相统一的准入标准,同时强化电子化监管手段。

3.联合审批,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工商登记制度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登记制度不断完善,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培育市场主体、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工商登记制度也存在着政府管控色彩浓厚、前置审批过多、市场准入条件过高等弊端。为此,佛山出台了《关于印发佛山市企业登记管理改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佛府〔2012〕78号)、《关于印发佛山市企业注册登记改革方案的通知》(佛府函〔2012〕99号),在全市范围正式铺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改革的思路一是积极改变现行企业登记注册与审批“证照合一”、“环环相扣”的现状,让登记与各项审批业务的办理不再交叉,积极提升准入效能。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企业哪些事项需要审批,哪些事项不需要审批,哪些可以简化,哪些可以转移,通过改革予以明确,积极解决此前审批环节繁杂的问题。三是要建立健全与改革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从准入环节、监管环节明晰部门间的职责,企业监管实现“谁有权审批谁监管”,解决此前存在的部门“只审批不监管”或“不审批不监管”的监管缺位或错位的问题。

在具体做法上,主要包括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度、企业登记并联审批制度、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制度、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住所与经营场所独立登记管理制度等五大制度。首先,从许可部门间的衔接、信息共享、功能区分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其次,对企业资金周转的便利性、新型企业(如科技研发型、电子商务型企业)的运营特性也进行了充分考量,不论是注册资本认缴制度还是住所与经营场所独立登记管理制度,都契合了企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2013年,佛山启动企业登记联合审批改革,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宽进、快审、严管”的全新企业管理模式。在全市全面实施企业注册登记改革和联合审批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站申请、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六证并联、三证同发、许可告知”等制度,压缩企业设立所需的6证的办理时间。此外,开通网上大厅“企业登记一站通”栏目,全面推行企业登记网上办理。申请人只需一次性提交申请表格和申请材料即可完成6证申请,减少申请材料21份,避免了重复提交,在6个工作日内可一次性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企业公章,减少申请人往返次数5次。

4.一窗办理,大力推广“一门式”政务服务

2014年3月,禅城围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展开了一场具有自我革命意义的“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较好地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一门式”改革是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决策部署的回应。在应对实际问题上,“一门式改革”致力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政务服务效率低和政府部门条线分割引致的“信息孤岛”、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一门式改革”的总体构思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核心理念、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实施办法。首先,“一门式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把简单带给群众、把复杂留给政府”,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的问题。其次,基本思路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五化”(标准化、信息化、阳光化、数据化、人性化)建设,梳理、整合、再造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推动“两个集中”(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多个办事大厅向一个集中、不同业务多个办事窗口向一个集中),形成“前台统一受理、部分直接办理;后台分类处置、部门协同办理;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全程监控”的服务运行体系。再次,总体目标是实现“六个办”(“一窗办、马上办、限时办、网上办、天天办、全区通办”),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人性化的政务服务。最后,实施路径是先自然人再法人,先镇(街)再区一级,先试点后推广,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具体实施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心设立配套制度,强力推行。首先组建领导小组,提高重视程度。区委书记亲自担任改革小组组长,纪委书记担任执行副组长,对“一门式”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并强力推动、督查问责。其次,制定工作规则。具体表现为制定“一门式”行政服务改革方案、区电子政务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管理暂行办法、物料流转工作流程、窗口工作人员激励机制、诚信机制(总则)等系列规章、细则,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建立评估制度。成立由政府官员、社会公众、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等组成的评估组,建立问题收集、跟踪、解决机制,定期对“一门式”改革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实行“一窗式”办公,建立网上办事系统。首先,合并行政事务,即“合门”“并窗”。主要是在原有行政服务大厅的基础上,将社保办事大厅以及散落在其他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一并纳入,将过去以部门业务划分的“专项业务办理窗口”合并为“综合服务窗口”,对进入“一门式”系统的全部事项实行“一窗受理或办理”。其次,培训能适应不同职能部门工作的“全能”工作人员,使其能胜任跨部门、跨专业、多业务的综合审批服务工作。最后,统一行政服务标准,并推行行政服务“上网”。对行政服务中心进行标准化改革,统一采用“七彩阳光”标识形象,设置体验区、材料流转区、休闲等候区,免费无线上网,提供自助终端查询、上网及事项办理设备,开创“空中一门式”咨询服务平台,该咨询服务平台的收听率在佛山群众服务电台中排第一位。

第三,标准化行政服务,压缩行政人员自由裁量空间。首先,推进“三单管理”。对政府审批事项梳理出“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监管清单”,厘清部门职责权限。其次,编发“三个清晰告知”。按照审批服务项目名称、办理条件、政策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统一程序,对进驻窗口的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形成统一的办事标准,规定部门“哪些事项应该入门”,指导窗口工作人员“事情应该怎样办”,告知群众“在基层行政服务中心可以获得什么服务”。最后,清理“微权力”,压缩工作人员自由裁量空间。通过对行政审批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促使工作人员办事“认流程不认面孔、认标准不认关系”,减少审批过程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差异性,达到“一审一核”“即办即审”“无差别审批”的改革目标。

第四,以信息技术打破条块关系束缚,促进政务智能化。依托信息技术支撑,以服务体验、信息共享和流程优化为方向,建设24个政府部门条线系统实现直接对接或跳转对接的“一门式”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和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并实现了多项突破性改革。如使用电子图章,村(居)窗口工作人员审核资料盖章后即可上传至镇(街)工作人员审核。实行电子化材料流转,将办事群众的申请材料通过高拍仪实现电子化,通过网络传输至后台审批人员,改变了原物理材料流转费时费力的状况。对群众办事过程中提交的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等各类基础证明材料)进行拍照、扫描并沉淀入库,借助决策支持系统,促进政府智能化决策。

禅城“一门式”改革成效显著。一是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问题,提高了行政服务人员的办事效率。二是初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禅城“一门式”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一主机双屏”操作和后台系统跳转、对接等技术,将原来分散在社保、计生、人口、国土、房管、民政、财政、环保、食品药品等十多个部门的24个条线审批服务系统联结整合在一起,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了多部门间业务协同办理和信息互联共享。三是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了政府透明度。这主要得益于“网上办事大厅”和“市民之窗”的建设,民众能够通过多种方式(申请、咨询等)向政府申办业务,并对政府办事的效率、效果进行监督。四是促进了政府科学合理决策。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可减少错误决策的概率,避免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打造集中统一服务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政府行政制度改革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理念实施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运作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电子政务已成为优化政府服务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把多窗办理的事情转为一个窗口集中办理,把多个部门多个流程的事项,简化为一个窗口办理的事项,这也意味着,政府必须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通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在后台将大量繁杂的事项简化、优化。2013年,佛山网上办事大厅市区两级共进驻行政审批事项3379项,事项进驻率达100%,其中网上办事深度一级以上3379项,网上办理率达100%,进驻社会服务事项1501项,事项进驻率达100%。各区镇街均开通了网上办事站,镇街一级5167项审批事项实现了应进全进。《佛山:网上办事大厅“不给力” 市民跑腿不见得减少》, 《羊城晚报》2013年8月13日。

1.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推动网上办事大厅建设

佛山网上办事大厅的实践肇始于2009年南海区行政服务中心自主研发的南海区网上办事大厅。2012年以来,佛山把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作为推动服务型政府转型的重点项目,以高效便民为目标、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服务创新为手段,加快推进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佛山分厅建设工作。并通过充分整合各级力量,以企业办事、个人办事和特定事项为切入点,突破“跨部门审批壁垒” “跨层级审批难点”“办事深度限制”“限时服务模式”四大难题,以“一站式网上审批、一窗式综合服务、一表式登记共享、一网式运行反馈、一程式审批办结”为建设目标,建立快捷、简单、便利的审批服务模式。

第一,“一站式”网上审批。通过整合资源,佛山以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行政服务中心网站为依托,市、区、镇(街)三级统一部署建设省网上办事大厅佛山分厅,为申请人提供网上申报及办事指南、表格下载、查询公示、咨询评议等相关服务。市、区两级政府和审批部门的门户网站,将其网上审批功能与佛山分厅进行整合和系统对接。2013年6月,佛山网上办事大厅第一批共进驻市、区180个部门6785项服务事项(含13个中央、省属单位),其中,市级44个部门724项,区级136个部门6061项,实现了全市统一的“一站式”网上审批服务。

第二,“一窗式”综合服务。佛山以遍布全市的759个市、区、镇(街)三级行政服务中心为支点,设置网上办事体验区、代办区、自助服务区,推动各部门办事窗口服务转型。以推广网上办事为主线,充分发挥咨询、引导、辅助、代办、预约等服务功能,做好网上办事的配套服务工作,促使行政服务逐步从实体服务大厅转移到网上办事大厅。同时,通过“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突破传统行政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群众家门口提供“7 × 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助政务服务。佛山已在禅城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布置“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约160台,南海约50台,并计划推广到村居一级。

第三,“一表式”登记共享。佛山统一基础信息登记表格和标准规范,按照“一表登记、信息共享”的机制,对专题式审批服务的所有受理信息实行“一表登记”。申请人可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或综合服务窗口提交申请,窗口受理后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统一共享有关信息并抄告相关单位。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统一的登记表格和申请人信息,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交采集信息相同的申请表格,简化了行政审批事项的申请材料。

第四,“一网式”运行反馈。各级相关审批部门统一使用通用的审批系统进行审批业务的流转办理,或将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中的审批业务流转信息实时同步到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行政审批全过程信息化管理。部门办理审批业务全过程中的受理信息、申请材料、审批意见和审批结果通过电子材料上传、扫描、录入、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电子化。电子化数据实行统一管理、实时反馈、内部共享,各综合服务窗口和其他相关审批部门可查询使用与之相关的审批信息。通过“一网式”运行反馈,佛山构建起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行政审批监察体系,实现了对行政审批行为的全过程网上效能监察。

第五,“一程式”审批办结。通过邮政物流服务送递申请材料或审批结果(证件),减少申请人到办事窗口的次数,实现只走一程路的目标。对跨部门、跨层级的审批事项,进行集中审批、集中服务,尽可能按同步并联,综合流程运行。2014年10月,佛山市已在南海区开展“一程式”审批办结试点,部分必须由市、区两级分别审批的事项,从原来需要申请人分别递送材料,改为由区局统一收取材料,内部流转。同时,已梳理出约400个事项可实现邮政专递服务,申请人到现场次数从多次减少为1次,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通过简化办事流程,完善网上服务和线下配套服务功能,网上办事在线办理率不断提高。

2.变革服务思维,推动以个人和组织为中心的新型电子政务体系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将演变成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电子政务的新一轮变革。2015年1月佛山市政府召开全市经信和商务工作会议,提出要“创新电子政务发展方式”, “电子政务4.0”应运而生。

与之前以政府为中心、企业和公众被动地适应和使用的电子政务模式相比,电子政务4.0版本强调以个人和组织为中心,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或一个组织从设立到消亡的整个过程跟政府发生的关系和所要办的事项,以电子政务平台为终端进行整合。此种新型体系包括“一厅五页”,即网上办事大厅、企业专属网页、市民个人专属网页、机关专属网页、事业单位专属网页、社会组织专属网页,覆盖了所有行政服务对象。

2015年12月,佛山市民个人网页已上线运行,并不断完善和增加服务内容。市民个人网页注册激活的用户达到23万人,网页的访问量达到300万次,发送社保账单536万封,估计节约纸张600吨,接听市民来电咨询8000多个,即时回复率61%, 2天内回复率及处理率100%。此外,企业专属网页已经完成了招投标工作,进入规划设计和开发实施阶段,一期工程将尽快建成并向企业提供服务。企业专属网页主要分成四个板块的内容:一是政务服务,即企业所要办理的各种政务事务;二是政企互动,即企业相关政策咨询答疑等;三是企业的公共服务,如供电、供气、供水等这些带有一定公共服务性质的企业服务;四是电子商务,即围绕企业办事的某一项或者某一类事情提供一条龙的服务。作为一个拥有40多万个经济活动单位的产业强市、制造业大市,企业专属网页的建设对佛山来说意义重大。《佛山拟建电子政务4.0版 强调以个人为中心》, 《珠江时报》2015年2月13日。

在“互联网+”时代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创新载体。对政府而言,电子政务是政府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快车道”,是推动政府职能与机构变革的“发动机”。佛山电子政务4.0的提出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当今时代新型电子政务对政府自身改革与公共服务优化的重要意义。电子政务向电子治理转型,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是人心所向,这就要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要以战略性眼光引领电子治理的发展。通过理念更新,跳出单纯注重物理设施建设的局限,通过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弥合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数字鸿沟”,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电子政务4.0的主体性、唯一性、互动性、全面性、融合性、主动性,实现政务服务理念、政务服务方式、办事方式、行政组织结构、政府监管方式、电子政务模式的转变。

3.创新服务手段,多方并举推动电子政务服务群众

创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借助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佛山自主研发与网上服务大厅互联互通的“市民之窗”网上自助服务终端,开启“7 × 24小时”不间断自助服务。首创网上办事手机版、IPAD版移动终端软件,使用户在家里或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自助办理年审年检、资质认证、劳动保障、办事预约等多项业务。

“市民之窗”网上办事自助服务终端作为政务服务的ATM,在省内、国内尚属首创。它集文件扫描、打印、POS刷卡等功能于一体,使市民通过刷身份证,即可预约、申办、查询和办理各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行政审批、办事预约、缴费、票证打印、政务咨询等自助办理。2014年3月,“市民之窗”除全面实现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佛山分厅及各区分厅服务事项的预约和辅助受理外,还实现了社保参保证明打印、医保入账明细查询和打印、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打印、电子缴款凭证打印、机动车辆年票自助缴纳五项主要的公共便民服务功能。“市民之窗”还将继续增加包括车船税查询缴纳以及交通违法罚款自助查询缴纳等车主专题服务,以及医疗预约挂号等多项便民服务。

2012~2014年,佛山已经在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行政服务中心,中国银行网点,农商银行网点,大型超市,社区等场所共放置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约800台,2015年还将扩大布放区域,务求覆盖到市民“15分钟生活圈”内。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便捷的办理方式使“市民之窗”很快得到市民的认可,2014年“市民之窗”终端办理各类行政审批和便民业务共40余万笔,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信息惠民作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许。

“三网融合”是以南海为代表的创新服务手段的又一实践。依托网络技术倒逼政府再造流程,最终实现网络行政、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的融合。网络行政是指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基础,依托信息技术、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及网上办事体系,推动流程再造,打造效能政府。具体做法包括精简下放审批事权,推动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省、市、区、镇(街)“四级审批,一站办结”;设立与省网上办事大厅互联互通的区行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联合审批和企业登记联合审批改革四大方面。

网络问政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利用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及微博、微信、网站等网络载体,畅通群众多元问政渠道,倒逼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建立由82个单位共同组建的“南海民声”服务热线平台,由600多个微博组成的“@南海微力”政务微博群以及覆盖各部门、镇(街)、村(居)、企业的“南海一点通”政务服务平台,构筑多元化网络问政渠道;二是定期开展互动网络问政、“微访谈”活动;三是完善网络问政配套体系,建立由16名专职人员组成的管理队伍,24小时收集整理和反馈社情民意信息,制定和完善《佛山市南海区“南海民声”服务热线考核管理办法》《南海区政务微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倒逼部门、镇(街)主动加强网络问政。

网络监督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全区监管监督资源整合到监管监督中心和电子监察综合系统中,实现对全区各业务系统的实时监控,推进廉洁政府的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区监管监督中心。二是建成区、镇(街)、村(居)三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三是建立覆盖区、镇(街)、村(居)的三级行政服务评价体系。四是建成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网上监控。

目前,佛山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三网融合”,将建立“统一入口、统一出口、统一标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五统一”运行机制,建设集指挥调度、监察督办、“大数据”服务于一体的政民互动综合管理大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