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各族不同的民间传说

壮族传说,铜鼓是天上雷公造的,雷公造铜鼓是用来耍威风的,天上的太阳就是雷公的铜鼓变的。

南丹白裤瑶族传说,铜鼓原是猴王的。

很久以前,居住在深山老林的瑶族老人蓝老宠,一天去地里收黄豆,由于劳累过度,躺在黄豆杆堆里睡着了。这时,有一只老猴带着一群小猴来偷吃黄豆,误将睡在黄豆杆堆里的蓝老宠当成它们死去的祖先,按照猴子的传统习惯,老猴死了要敲铜鼓祭丧,老猴令小猴到山洞里把铜鼓抬出来,替它们的祖先致哀。铜鼓敲响了,所有的猴子都围拢过来跳舞。蓝老宠被铜鼓声震醒,睁开眼,看见那么多猴子打铜鼓跳舞,觉得很新奇。但他又想,这个舞不知跳到什么时候才收场。猴子不走,他不敢起来。又等了很久,暗地里把猴子的舞蹈记熟了。后来他实在等不及了,突然大喊一声,从黄豆杆堆中站起来,猴子如闻晴天霹雳,老猴尖叫一声,领着猴群四散奔逃,撇下铜鼓,躲回山洞去了。蓝老宠把铜鼓背回村寨,从此世代相传,白裤瑶就有铜鼓敲,都跳铜鼓舞了。

但是更多的人还是相信铜鼓是人类祖先制造的,但究竟是哪个祖先创造的说法有不同。

壮族人说,铜鼓是壮族开天辟地的老祖宗布洛陀造的。

布洛陀造了天、地和人以后,就在天上安家了。但是他有时会打开天门飞下地来倾听人间的意见,看看人间还缺少什么,再继续补造一些东西。

图2-1 白裤瑶族现在使用的铜鼓

有人说:“大地上样样都好,就是缺少星星。”布洛陀说:“对呀,地上应该有自己的星星。”于是马上带领大家挖来三色泥,做成一个个两头大中间小的模子。又采来孔雀石,砍来青钢柴,烧石炼铜。经过三天三夜,孔雀石变成了金光灿灿的溶浆。布洛陀领着大家把溶浆倒进三采泥模子里。眨眼工夫,一个个两头大中间小、有四只耳朵的东西就造出来了。它一头封顶一头空,封顶的一头还有一个又大又亮的星星。大星星周围还有许多小星星。布洛陀拎起一个来,用拳头照大星星一擂,它就“抛曼抛奔”、“抛曼抛奔”地响起来。布洛陀大声地说:“这些东西叫阿冉,它们就是地上的星星。”

壮语“阿冉”就是铜鼓,从此壮家就有了铜鼓。所以壮族世世代代就留传着这样一首歌;


天上星星多,地上铜鼓多;

星星和铜鼓,给我们安乐。

图2-2 壮族创世神布洛陀塑像

瑶族传说,铜鼓是瑶族始祖密洛陀派他儿子制造的。传说月神把天升得高高的,同时生出十二个太阳,把大地烤焦了。密洛陀感到不妙,就吩咐他的孩子们,把山上的石头炼成铜和铁,造一个像太阳那样大的铜鼓,抬到世界最高的山顶上去猛敲,天上的太阳听到铜鼓声,往下一看,见到铜鼓上的星星闪闪发光,以为是某个太阳掉下地,便一起跑下来营救,密洛陀的孩子们拉开弓箭,连射十一发,射下十一个太阳,只剩下一个太阳逃回天庭。从此大地恢复了清幽凉爽,瑶族年年敲铜鼓以致庆贺。

那坡的彝族说,铜鼓是他们祖先波罗和罗里芬夫妇铸造的。彝族跳弓节唱的经诗《铜鼓王》,详细地叙述了他们历尽艰辛采矿、炼铜、制模、浇铸并制成铜鼓的全过程。先是波罗炼铜水,“炼了上百次,次次不成功。铜水变废水,难得成鼓身。起初在地上,挖个土坑坑,铜水倒下去,遍地黄生生。土坑漏铜水,此法不可用……想来又想去,用木作模型。做好木模子,再把铜水淋。铜水淋下去,模上火焰升。过了不多时,木模成灰烬。铜水满地淌,还是搞不成。”接着是他的妻子罗里芬想办法,“波罗铸铜鼓,总是铸不成。她虽看在眼,却是痛在心。偷偷打主意,暗暗动脑筋。自动当助手,用泥作模型。先用黄泥巴,加水拌均匀。揉搓成软泥,做成铜鼓形。晒干后,模子算做成。再把铜水灌,冷却成鼓身。铜鼓铸成了,夫妻最高兴。”开始铸出来的铜鼓厚重,声音哑,也不好看,后来加以改进,做轻做薄了,敲起来声音也好听了。

图2-3 东兰番瑶肩扛铜鼓出寨准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