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 沙乡年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 1220字
- 2018-11-29 15:49:22
有的人在远离野生生物的环境中泰然自若,有的人则如坐针毡。我的这些文字,意在阐述后者对野生生物的关注,和身处两难境况的无奈。
在人类活动将野生生物推向灭亡之前,人类一直认为,野生生物的存在同风吹日落一样,都是平常而自然的。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牺牲那些自然的、野生的、无拘无束的事物,换取一种所谓更高级的“生活品质”,是否值得。我们中的少数人认为,看到天鹅远比看电视重要,目睹白头翁花开放和言论自由一样,是不能被剥夺的权利。
我承认,这些野生生物谈不上跟人类有什么关联,直到工业化有效地保证了我们的早餐,直到科学为我们揭示了生物的来源和生长之谜。由此,程度便成了争议的焦点。我们中的极少数人发现了边际报酬递减律,而我们的反对派似乎并未看到。
事物当前的状况是人类制定对策的重要依据,这些文字便是我的对策,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我和家人在沙乡的小木屋过周末的有趣见闻。小木屋远离现代社会的喧嚣,称得上是“世外桃源”。沙乡的这个农场,被人类攫取了土壤的所有价值,然后被人类社会无情抛弃,我和家人尝试用铁铲和斧子使它重获生机,找寻在别处我们无法拥有的东西。正是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上帝的馈赠,并将继续探寻下去。
第二部分,“随笔——此处和彼处”,讲的是我人生中的一些小插曲,一些我与昔日同行意见相左因而十分痛苦的小插曲。迄今为止,我的足迹遍布北美大陆,历经40年之久,而那些小插曲就贯穿这一过程,它们为自然保护主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第三部分,“结论”,展示了我们这些不同意见者的观点,并加以尽可能多的逻辑推理过程。与我们有同感的读者,才会去寻求这一部分所提及的哲学问题的答案。我认为,这些文字能够向我的同行们说明,该如何回到曾经来达成一致的观点。
自然资源保护主义早已山穷水尽,因为其与我们今天的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水火不容。我们把土地视为附属于我们的财产,所以肆意糟践。只有转换观念,将自身看作土地的附属品,我们才可能对土地怀揣热爱与敬畏之心。对土地来讲,无法使其远离机械化的人类干涉,对人类来讲,也无法在科学的约束之下从土地中获取它奉献给文化的益处。
土地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是生态学里的基本概念,不过,土地应被热爱与尊重却是伦理道德的范畴。文明的产生离不开土地,这一事实人尽皆知,但总是被遗忘和忽视。
这本文集旨在尝试联结这三个概念。
当然,这种关系到土地与人类的观点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和偏见的影响与扭曲。然而,无论真理是否被曲解成谬论,有一点却终究像水晶一般清晰:我们当下的大而美的社会,像一个忧郁症患者,为自己的经济健康而忧愁,反而失去了维持健康的能力。全世界都是那样贪婪地想得到更多的浴盆,导致丧失了制造浴盆甚至关闭水龙头所需的自制力。这样一来,或许没有比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对多余物质享受加以审视更有帮助的了。
或许,这样的价值观转变,能够通过重新评价非天然的、人工的,但却是在自然的、野生的、自由自在的事物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事物,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