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发展学
- 李小云 齐顾波 徐秀丽编著
- 5051字
- 2020-08-29 10:22:49
第三节 依附理论
依附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是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在拉丁美洲的经济复苏计划破产的反映。早在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的一些民粹主义国家试图通过进口替代从而实施ECLA的保护主义和工业化发展战略,许多拉丁美洲的研究者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民主充满极高的希望。然而50年代短暂的经济复苏后,拉丁美洲经济立即陷入停滞状态,拉美国家被失业、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贸易滑坡和其他经济问题所折磨。随之而来的是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实践证明现代化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两者都不能解释拉美国家的经济停滞、政治反叛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拉丁美洲的研究者对此十分失望。同时中国革命、古巴革命的经验也使拉美国家许多激进的学者考虑是否在他们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以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为首的拉美依附学派应运而生。
一 依附理论的基本内涵
依附理论突破和超越了现代化理论,形成了发展理论中独特的一脉。它弥补了现代化理论单纯从社会内部看问题的片面性,它从西方发达国家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掠夺与被掠夺的不平等关系着眼,为看待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依附”的界定
依附理论主要以弗兰克、桑托斯(T. Dos Santos)、卡多索(Femando Henrique Cardoso)为主要代表者。这些学者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在拉丁美洲的商业投资,得出结论:低度发展与落后是一种表面现象,而现象背后的含义是依附。关于依附,不同的学者有着各自的定义。其核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从殖民时期开始的,对其资金与技术存在依赖,要根据发达国家的需要确定其经济结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控制,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受制约和从属地位。在这种依赖与控制的格局下,发达国家是欠发达国家发展的阻力与障碍,而不是现代化理论所宣扬的那样,是外在的动力。正是发达国家的发达导致了欠发达国家的不发达。
(二)依附理论的基本假设
依附理论是随着现代化理论实践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特别是拉美国家经济困境、社会动荡的出现和第三世界学者的自我反思而形成的。它以不发达国家的现实为出发点,从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剥削和掠夺的不平等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入手,分析边缘国家欠发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依附理论含有如下假设。
(1)依附是一般的、抽象的过程,适用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依附理论从历史分析角度入手,探讨殖民依附形成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早期的殖民扩张形成了边缘国家的殖民依附;殖民地国家独立后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导致了对中心国家金融的依附;而在现代化理论实践过程中,西方国家以新殖民主义的方式使边缘国家对其产生了金融、技术等多方面的依附。
(2)理解依附关键在于理解其外在条件,一个国家发展的障碍不是内部要素的缺乏和传统因素的阻碍,相反,在于另一个国家的外部控制。与内因论者不同,依附理论认为第三世界的出现是国家与地区间不平等的经济、贸易和政治关系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发达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国家间合作和援助等实现了对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干预,使第三世界国家在现有的世界格局中被边缘化。
(3)依附是经济剩余转移的结果。发达国家利用其主导地位,通过压低边缘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和抬高本国工业品价格使经济剩余由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转移。依附主要是经济依附,依附是全球经济区域计划的结构。
(4)依附与发展是不相容的。依附理论认为在依附状态下,边缘国家不可能取得发展,而只是为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提供条件,中心国家的发达和边缘国家的欠发达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边缘国家即使有发展,也只能是一种欠发达的发展。
基于上述假设,依附学派采取了与现代化理论相反的战略,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不仅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而且必须打破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三)依附理论的基本视角
与现代化理论不同,依附理论注重社会外部因素,用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来解释边缘国家的欠发达。它反对现代化理论的西方化模式,认为西方化过程正是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被纳入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过程,它与依附化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依附既是原因,也是结果。
同时,依附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对发达国家是有益的,但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则会起阻碍发展的作用。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和掠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方式。中心国家不仅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夺边缘国家,而且塑造了边缘国家的内部结构,以此阻碍边缘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四)欠发达的发展
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弗兰克提出了“欠发达的发展”这一理论来解释第三世界国家的欠发达状况不是自然条件的产物,而是长期殖民主义的结果。他区分了“未发展”与“欠发达”两个概念。弗兰克提出了一种所谓的“都会—卫星”模式来解释欠发达是如何导致的。他认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心与边缘之间构成“都会—卫星”的连锁结构,弗兰克提出了有关发展与欠发达著名的三个假设。
(1)在世界性的“都会—卫星”结构内关系密切,都市得以发展,而卫星只能低度发展。卫星国家依附都市国家。
(2)“都会—卫星”结构中,两者关系淡化,卫星国家一旦减弱他们与中心都市的连接,他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传统资本主义工业反而能够快速发展。
(3)“都会—卫星”结构中,今日最不发达的、最为封建的地区,昔日它们与都市的关系最为密切。
他认为,未发展是发展以前的阶段,而欠发达是脱离了未发展阶段,但由于“都会—卫星”连锁结构的控制而产生的依附性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扭曲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未发展,而没有经历欠发达。他同时指出,一旦两者关系淡化,即卫星国削弱它们与中心都会的联系,它们的经济尤其是传统工业就会发展。弗兰克鼓动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取得自由的发展。
(五)依附化的过程与形式
依附理论认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非西方国家都发展得很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生产活动和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文化系统,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打乱了它们自身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它们的欠发达。与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联系,非西方国家的依附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形式。
(1)重商主义。西方国家以做生意和掠夺的方式在海外寻求资源、积累资本。西方国家通过奴隶贸易等血腥手段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将大量财富转移到本国。这一过程遏制了其他国家的发展,甚至导致了这些国家在人口、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倒退。
(2)殖民主义。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为了给其产品寻求倾销市场,在征服的领土上建立社会管理体系,以取代早期的掠夺方式,使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组织更适合宗主国的需要。殖民地不仅是廉价原料的来源,更是工业品的倾销之地。
(3)新殖民主义。殖民体系崩溃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可能直接控制殖民地的政治经济,于是产生了新殖民主义。其实质是:利用已经形成的不平等的世界格局和原殖民地内部畸形的、仍然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自身的依附经济模式对其进行间接的控制,以继续保证对其资源的获取和市场的占有。
(六)依附学派与现代化理论的异同
依附学派与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相同点在于:首先,两者的研究兴趣都在于找寻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因素,探讨其发展途径、道路和模式等。其次,两者都采取了相同的研究方法,即高度的抽象,从地区性发展问题的考察中归纳出抽象的理论,并推广到其他地区。再次,类似的理论范式,现代化理论采用“传统”与“现代”,而依附学派采用“核心”与“边缘”或者“都会”与“卫星”的二分法。
二者的不同点表现在:
(1)理论和现实背景不同。现代化观点受欧洲进化论和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的强烈影响,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和防止社会主义革命密切相关。而依附理论观点受ECLA项目和激进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烈影响。
(2)对造成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解释不同。现代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依附学派则持与现代化学派相反的观点,认为原因是外部的,是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落后。
(3)对发展途径的分析不同。现代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国家保持接触有益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根据这一观点,西方国家应该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去发展。依附学派的观点与其相反,认为两者之间联系有害于第三世界国家,西方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应该与西方国家脱离关系来谋求发展。
(4)对发展前景的认识不同。在预测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前景时,现代化理论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最终会赶上西方国家从而实现现代化。依附学派则持悲观态度,认为如果这种剥削的联系不打破,第三世界国家将愈来愈依附于西方国家,最后导致欠发达甚至完全被挤垮。
(5)对发展道路的认识不同。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化就是现代化,非西方国家可以通过西方化来进入现代社会,而依附理论则认为西方化与依附化并存,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路,只能导致欠发达。
(七)新依附理论
巴西著名的社会学家F. H.卡多索通常被视为新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工作为新一代的激进派学者从事研究活动打下了基础,卡多索对“经典依附理论”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依附理论称为“新依附理论”,新依附理论与经典依附理论相比,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1)卡多索所采用的是“历史—结构”方法论,不同于古典依附理论的普遍归纳法。卡多索的新依附理论以考察历史为基础,在卡多索的理论中,“依附”这一术语并不是作为一种归纳“不发达”的普遍模式,而是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的具体状况的一种方法,用以分析依附状况间的差异与多样性。
(2)和经典依附理论学者那种注重依附外部情况的做法不同,卡多索更倾向于强调依附的内在结构,对依附的政治方法很感兴趣,尤其对阶级斗争、群体冲突以及政治运动感兴趣。
(3)卡多索将依附作为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不同于经典依附理论那种强调依附的结构性决定论。在依附的相似结构中,有一系列取决于内在政治联盟和运动的可能反应。所以,和经典依附理论那种预言第三世界国家在既有结构下难以发展的思路不同,卡多索认为有依附关系的发展是可能的(周长城,1997)。
二 对依附理论的评析
依附理论唤起了广大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人民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必须自己行动起来,探索自身的发展之路才能拯救自己。在这种主体意识的指导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改善对自己不利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以摆脱依附和欠发达的困境。其理论优点是:
(1)依附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理论,并没有拘泥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某个学科的方法和观点,而是力争从全面的角度来分析不发达的原因和走出不发达的途径。
(2)依附理论表现出很强的学术本土化的倾向,力争找到一种符合拉美实际情况的研究范式,对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提出了挑战。
(3)着重从全球范围内寻找原因,体现了一种开放的视角。这种开放的视角体现在其积极倡导拉美地区一体化的主张上。
但是,在与现代化理论的论战中,依附理论也暴露了自身的缺点。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
(1)依附理论陷入了外因决定论。出于对帝国主义与全球依附现象的谴责,依附理论忽略了各个国家依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忽略了国内发展动力的分析,没有考虑国内力量的自主性与他们在变迁过程中的潜在力量。
(2)依附理论是一种静止观。它虽然认识到了动态发展的可能性,但它只认识到依附形式的变化,而不认为依附状态本身会发生变化。中心—边缘模式被看做定式(Colman, 1986)。
(3)方法论上的问题。依附理论在批判现代化理论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的同时,也陷入了中心—边缘、都会—卫星的二分法,不仅无法精确衡量依附的程度,也无法把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依附形式等涵盖进去。
(4)理论的适应性。依附理论是通过对拉丁美洲国家和少数非洲国家的研究而形成的,其理论将地区性因素过于简单化和普遍化了。事实上,欠发达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刺激的反应并不是相同的。不同国家进行反应的能力是不同的。
(5)依附理论假设存在一种潜在的、被抑制的发展的历史选择,并且这种发展选择的失败是由外部干涉导致的,如果这种发展选择实现了,它将被证明是一种更加独立的发展模式。然而,并不能假设存在一种社会力量,它能促成实现被压制的发展选择,也不能假设任何其他发展模式必然比真正发生的要更好。这种假设更多地倾向于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方案,没有任何操作意义。
其他对依附理论的批判集中在其理论的夸大和言过其实的方面。有批评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状况并不像依附理论宣扬的那么糟糕,同时经济衰退和商业周期对发达国家也同样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