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战略的内涵

战略是对全局性长远性主导性问题的谋划

从前面对战略概念的考察中可以知道,就战略的一般含义而言,凡是对全局性问题的谋划就是战略,但由于全局性的任务都不是一时可以实现的,因而必然具有长远性;进一步来说,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一般来说,都必然是对战略主体的发展具有主导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可以归结为,战略就是对全局性、长远性、主导性问题的谋划和决策。也就是说,战略是总揽全局的、面向未来的和处置大事的。这就是战略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解了这一点,就是理解了战略。所以,研究战略问题必须紧紧把握住战略概念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把握战略概念的内涵,下面再对上述战略定义做些解释:

1.全局性

全局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全局是整体,局部是部分。因此,全局性也就是整体性。但全局性具有相对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全局。如特定时期特定范围的战争,有战争的全局;特定时期特定空间的经济发展,有经济发展的全局。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县有一个县的全局,一个省有一个省的全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全局。所以,全局性具有相对性,但只要是全局性问题,就都是战略问题;对全局性问题的决策就是战略决策。

2.长远性

长远性也具有相对性。相对地球的生命而言,一万年也是短暂的;相对于人类文明史而言,几百年已是相当长远的了;如果相对于人生来说,5年、10年、20年……50年就是长远了。战略决策是人做出的,所以战略学上所说的长远性,实际上是以人生为参照系的。但不管怎么说,立即就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决不能认为是战略问题。

3.主导性

主导性同样具有相对性,它是相对非主导性而言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要谋划的经济发展问题多种多样,而其中有的问题就具有主导性。例如,某一区域缺水,这不仅会妨碍其农业发展,而且还会妨碍其工商业及各种社会事业的发展。所以,缺水问题就成了威胁这一区域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缺水问题能够通过一定途径得到解决,那就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发现、引进和节约水源问题,就成了它的主导性问题。而且这一问题的解决,又必然关系到全局和长远,所以对这一问题的决策就是一种战略决策。

在初步明确了战略是对全局性、长远性、主导性问题的谋划和决策的基础上,在战略和非战略的界限上,还应该进一步澄清以下几点认识。

1.战略是一种决策,但不是任何一种决策都可以称为战略决策

有些人为了突出自己所做出的决策的重要性,常常把自己对本企业或本地区、本部门有关问题做出的决定,称作战略决策。这种情形如不是当事者有意夸大,那就是由于对战略的涵义不明确造成的。应该明白,并不是一切决策都可以称为战略,只有关于全局性、长远性、主导性问题的决策才是战略。

2.战略决策是一个体系,而不是片断的构想

人们有时把战略决策,称为战略构想,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人也因此而把一些对长远问题的片断想法称为战略,而忽略了战略本身是一个决策体系。战略决策是为了全局性、长远性、主导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对环境的科学分析和自身条件的正确估量,而对战略方针研制、战略目标定位、战略重点选择、战略阶段划分和战略对策采取所进行的系统决策。可见,战略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决策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片断的构思。

3.战略同对策与策略不可混同

人们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而制定战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也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显然这是就发展任务和战略的关系而言的。如我们为了完成由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上升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历史任务,从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制定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就是一种手段。但是,如果就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对策和策略而言,战略就是目的,对策和策略就是手段,两者不可混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把战略同对策与策略混同起来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在大专院校的有关专业里有一门课程称为《市场营销战略学》,其中心内容是讲采取哪些手段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的销售额等。其实即使对企业来说,这也是个策略问题而非战略。又如,我们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尽管这也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和主导性的战略问题,但如果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战略的一种重大举措来看,便只具有对策的意义,它只是实现总体战略的手段,所以称为“科教兴国对策”似乎更为恰当。“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国家既定的重大决策,应该贯彻执行,但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应该而且需要认真讨论,取得正确的认识。再如,近些年各地区先后提出“开放带动战略”、“结构优化战略”、“科教兴市战略”等等,当然开放本身、科教事业本身和结构优化本身都有自己的战略问题,但相对于实现本地区现代化战略的总任务来说,这些都仅仅是一些重要对策。人们喜欢使用层次高的大概念,这可能是一种心理现象,但不管战略也好、策略和对策也好,人们应该追求的不是概念外延的广大,而应该是概念内涵的科学性。

4.战略同计划和规划是不同的概念

企业计划是从来就有的,企业的生产计划,有日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和年度计划等,一般期限较短。县、市、省和全国的国民经济计划,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组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有短期的年度计划,也有较长的五年计划,还有五年以上的长期规划。计划和规划在英文和俄文里都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区别,但在中文的习惯上,计划和规划既有大体相同的含义,也有一些差别。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在计划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般期限较长,但内容较粗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和规划,特别是计划所规定的发展指标是指令性的,在苏联甚至认为“计划就是法律”,而规划的约束性似乎要宽松些。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然把编制发展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从战略同计划与规划都是谋划未来的发展来说,它们具有共同性,都是人们根据客观条件而提出的主观预期。但是,两者还存在着原则区别:第一,战略是一个决策体系,包括战略方针、目标、重点、阶段和对策等,而计划和规划一般则只是规定发展任务;第二,战略是引导性的,计划和规划特别是计划则具有指令性。所以,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但是鉴于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把战略方案称作战略规划,表明这种战略规划,可以作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

综上所述,澄清某些使用战略概念时的混乱现象,正确地把握战略概念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进行战略决策,也有助于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学的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