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战略概念的演进及其与战术、策略和对策的关系

一 战略概念的产生和演进本节是以李成勋《经济发展战略学》第一章第一节为基础撰写的。该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为了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战略概念的产生、演进及其内涵。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战略都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概念。但是,战略这一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到今,战略概念的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战略仅仅是个军事概念。第二个阶段,在战略继续作为军事概念的同时,它又具有政治概念的涵义。出现了政治战略的概念。第三个阶段,在战略继续作为军事概念和政治概念的同时,它又被运用于经济领域,出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第四个阶段,在战略概念继续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领域的同时,又被运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从而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继而又出现了覆盖领域相当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面把战略概念的演进过程做一具体阐述。

就军事战略而言,“战略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古代早期的战争,进行的方式是两军对阵,在战场上角力斗勇,胜负主要决定于兵员的数量、勇气和体力,作战的方法简单,往往一次交战就决定胜负,所以无战略战术之分。随着战争的发展和长期实战的积累,人们逐渐懂得在战争中使用谋略,并总结出指导战争的方法,于是便产生了战略”军事科学院编《战略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第2页。

中国约在公元前7世纪以前,在策划和指挥战争方面就有了“战略”含义的概念,在当时称为“庙算”。因为那时的重大军事行动都很严肃地在太庙中进行决策,所以称为“庙算”。当时还没有“战略”一词,“战”和“略”是分别使用的。“战”字意为“斗”或“交”;“略”字意为“谋略”、“筹略”、“计”、“智”等。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备,也是最著名的军事战略著作,但在这部名著中并未直接使用“战略”一词。到了公元3世纪,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约306年)才正式以《战略》为书名写了专著。全书虽已失传,但在有关古籍中散见的尚存其中的8个部分。北周隋初大将金城郡公赵煚(约532~599年)也曾撰有《战略》一书,共26卷,可惜已佚。此后,对“战略”一词的使用就逐渐多起来了。唐代诗人、节度使高适(约706~765年)在《自淇涉黄河途中作》中有云:“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明代副总兵茅元仪曾编撰《武备志·战略考》,从二十一史中汇集了战例613则。清末1906年,北洋陆军督练处编出中国第一部军事词典《军语》,这部军事词典把“战略”一词定义为“策划军国之方略也”。

日本在1886年,用汉文“战略”二字翻译了法文《战略原理》一书中法文“战略”(strategie)。至今日文的“战略”二字仍用汉文,并且读音也相似。

在西方,“战略”一词源于古希腊语“诡计”(strategem)或“将道”(strategos)。后来许多国家所使用的“战略”一词,被理解为一般的“统帅艺术”,以后逐渐具备了今天这样不同于战役和战术的“战略”一词的内涵。“战略”一词,英文为strategy,俄文为стратегия,法文和德文均为strategie,它们都是从希腊文演化过来的,所以字形和读音都相近。

公元579年,东罗马皇帝毛莱斯用拉丁文撰写了一本名为《strategicon》的著作。有人认为毛莱斯这本书是西方第一部战略著作,但苏联军事学术界认为,事实上该书仅是一些战术性的战例汇编,并无战略内容。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真正的战略著作是法国人吉贝尔特1772年写的《战术通论》,因为其中提出了“大战术”、“小战术”的概念。“大战术”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战略”。但直到1799年德国人彪罗在《新军事体系的精神》一书中,才直接使用“战略”一词。到了19世纪,瑞士人约米尼(1779~1869年)在《战争艺术概论》一书中,才从战略与战术的对比中界定了战略的含义。他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战场”,而“地面上实际调动军队和作战的艺术”就是战术军事科学院编著《战略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第27页。。德国著名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在他的《战争论》一书中,又从战略与战斗的关系中来界定“战略”的内容。他说:“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册),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142页。

作为军事概念的“战略”一词,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作了科学的表述。他写到:“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又说:“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75页。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在近代,“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政治领域,相继出现了革命战略、政治战略和政略等概念。

“政治战略,它是某一政党和国家对社会政治斗争全局的指导规划,是根据特定目标规定的一定历史阶段内的带全局性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据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规定的,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全局的指导规划。它的基本内容是规定无产阶级在革命某一发展阶段这一较长时期的同盟军、主要对象和总任务的政治路线问题。《简明政治学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第493页。

斯大林对作为政治战略的无产阶级革命战略作了权威性的表述,他写到:“战略和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科学”。“战略就是规定无产阶级在革命某一阶段上的主要的打击方向,制定革命力量(主要的和次要的后备军)的相应的布置计划,在革命这一阶段的整个过程中为实现这个计划而斗争。《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32、133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又流行一种国家战略的概念。国家战略是一种宏观战略,是国家的最高战略层次。它不仅把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等融为一体,而且要给各个领域的战略以实际指导。由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它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战略。

在当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生活的主题,于是战略概念在继续作为军事概念和政治概念的同时,又运用于经济领域,产生了经济发展战略概念,有时又简称为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chman)于1958年首先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经济发展战略同前述经济战略不同。在那里,经济战略只是实现国家战略的一种手段;在这里,经济发展战略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固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的发展不是唯一的、也不能是孤立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关联到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于是就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概念是对经济发展战略概念的突破和发展,它是由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于1981年提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是把经济置于社会之外,而是为了突出经济发展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又不能忽略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

如果不仅仅着眼于经济社会的有效发展,而是着眼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研究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妨碍将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问题,于是又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概念,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并经1987年召开的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它不仅包含代际之间的公平,而且包含同代人之间的公平,即要让所有的人都能生存下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全世界迅速得到传播。

由上可知,战略概念两千多年前在世界上出现以后,经历了由军事战略领域延伸到政治战略领域,又延伸到经济战略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领域,进而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战略与战术、战略与策略、战略与对策的关系

作为军事概念的战略,它是相对于战术、战役和战斗而言的。军事战略是统领战术、战役和战斗的。战役、战术和战斗是服务于和服从于军事战略的。它是人们为实现军事战略的目标和任务而实施的战术、战役和战斗。

作为政治概念的战略,它是相对于策略而言的。政治战略是统领具体策略的,策略是服务于和服从于政治战略的。它是人们为实现政治战略的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策略。

作为经济概念的战略或作为经济社会概念的战略,它是相对于对策而言的。经济发展战略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统领具体对策的,对策是服务于和服从于经济发展战略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它是人们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