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琉球群岛的研究主要以日本和美国学者为主,日文和英文文献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当丰富。在地理学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理所当然地把琉球群岛当作日本“西南群岛”的一部分或“冲绳”来研究宮崎道生:“新井白石の史学と地理学”,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在地理区划上严格地将琉球群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吐噶喇列岛和奄美诸岛作为“萨南诸岛”的一部分,与琉球群岛的其他部分加以区别沢本嘉郎:“日本地理風俗大系”,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70。。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关于琉球通史以及琉球与日本、中国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少数日本学者虽然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明清时期中琉之间的宗藩关系東恩納寛惇:“琉球の歴史”,東京:至文堂,1957。,但多数人更加强调琉球群岛与日本的历史渊源,极力为日本非法吞并琉球群岛进行辩解高良倉吉:“琉球王国の構造”,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对于涉及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和未来走势等问题,或主张其占有的合法性,或采取回避的态度。也有旅日学者对琉球独立的可能性也进行了探讨林泉忠:‘沖縄住民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調査’,“政策科学国際関係論集”2009年第9巻,第105-147頁。

一些美国学者通过对琉球的历史、地理、文化特征的研究,对美日关系中的琉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Eldridge D.Robert.The Origins of the Bilateral Okinawa Problem:Okinawa in Postwar U.S.-Japan Relations,1945-1952, NY:Garland Publishers Inc,2001;Nicholas Evan Sarantakes.Keystone: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Okinawa and U.S.-Japanese Relations,College S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2000.,也有美国学者通过对美国外交档案的解读研究美国在琉球战后处理问题上的变化,并提出琉球问题上的美国外交政策Gregory Henderson.Public diplomacy and political change:four case studies:Okinawa,Peru,Czechoslovakia,Guinea,CA: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73;罗伯特·达莱克著:《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陈启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中国有关琉球群岛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公元636-656年编撰的《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中的“流求国”魏徵等:《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3。。《隋书》中的“流求国”应该是现今琉球群岛和台湾两地的泛称。以“琉球”称呼现在的琉球群岛,始于明朝初期。此后,对琉球群岛和台湾的区别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开始称琉球群岛为“大琉求”,称台湾为“小琉求”史明:《台湾人四百年史》,台北:鸿儒堂书局,2005。。在明朝嘉靖年之后的历代册封使出使琉球的记录中都留下了关于琉球王国的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记载陈侃:《使琉球录》,国立北平图书馆嘉靖刻本影印本,嘉靖十三年(1534年)。。而清朝雍正年间(1725年)用汉语编撰的琉球王国官修史书《中山世谱》从琉球王国的角度记叙了本国历史蔡铎、蔡温、郑秉哲著《中山世谱》,袁家冬校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这些古代文献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割地赔款。失去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的清政府,在琉球问题上丧失了发言权。之后100多年来,琉球群岛逐渐被国人所遗忘。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主权、东海划界和东海油气田开发等问题上的矛盾日趋明显化,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琉球问题。历史学、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等相关学科纷纷开展琉球问题的研究,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区域研究为特色的地理学对于琉球群岛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有关琉球群岛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研究所见不多,早期为数不多的关于琉球群岛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大都局限在对日文相关文献的翻译、编译水平。一些年轻学者更是人云亦云地将琉球群岛作为日本的“冲绳”或“西南群岛”来简单地误解。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地理学的角度关于琉球群岛地缘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刘绍峰、袁家冬:《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地理意义与政治属性》,《地理科学》2012年第32卷第4期,第393-400页;刘绍峰、袁家冬:《琉球群岛地域构成的历史地理学考证》,《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2期,第25-34页;袁家冬:《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与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第188-203页;袁家冬、刘绍峰:《关于琉球群岛人类起源的研究综述》,《地理科学》2014年第34卷第8期,第914-920页。

在历史学研究领域,国内学者针对琉球王国的历史、中琉文化交流、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琉朝贡贸易、日本吞并琉球与中琉宗藩关系的终结、中日关于琉球归属问题的交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琉球通史研究方面,米庆余的《琉球历史研究》对琉球王国兴衰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同时对琉球王国兴衰过程中,中、日、琉三国数百年的关系演变进行了深刻分析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在中琉文化交流研究方面,谢必震对于中国文化在琉球群岛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谢必震:《从清朝档案看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历史档案》1994年第5期,第80-83页。;倪霞探讨了儒学的传播及其对琉球文化产生的影响倪霞:《明清时期儒学在琉球的传播及影响》,《东南学术》2010年第3期,第167-172页。;董明等考证了明清时期汉语在琉球群岛的传播董明:《明清两代汉语在琉球的传播》,《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第109-111页。;黄裔等通过对琉球汉诗的研究,考证了中琉之间文化交流的渊源黄裔:《琉球汉诗——中国诗歌移植的硕果》,《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45-51页。;赖正维关于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与琉球造船航海技术交流的考述,为中琉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提供了佐证赖正维:《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与琉球造船航海技术交流考述》,《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4期,第79-83页。;崔军锋指出,中国文化的传播对于琉球群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崔军锋:《儒学与明清琉球教育事业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35-140页。;郑辉认为,琉球来华留学生对于琉球群岛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郑辉:《明清琉球来华留学生对琉球文教事业的贡献》,《东疆学刊》2007年第24卷第3期,第40-44页。;李金明考证了明清时期琉球册封使在琉球群岛传播中国文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李金明:《明清琉球册封使与中国文化传播》,《历史档案》2005年第3期,第56-61页。;此外,武尚清等通过琉球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在琉球文化的深层依然保留着华夏文化深深的烙印,体现了中国与琉球群岛在文化上的相似性武尚清:《琉球民族与华夏文化》,《世界民族》1995年第2期,第64-76页。

在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研究方面,米庆余、李金明、吴元丰等对于明初中琉之间建立的宗藩关系中的“册封”“朝贡”制度进行了详细考证米庆余:《明代中琉之间的册封关系》,《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第120-130页;李金明:《明朝中琉封贡关系论析》,《福建论坛》(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46-51页;吴元丰:《南明时期中琉关系探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2卷第2期,第81-88页。;庞培法等对于中琉宗藩关系建立后,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的发展以及对两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庞培法、刘金国:《古代中国与琉球王国友好关系的确立与中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第47-50页。;丁春梅、朱淑媛、秦国经等对清代册封琉球体制中琉球国王表奏文书的种类和公文格式、清政府对于表奏文书的处理方式以及册封使的遴选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丁春梅:《清代册封琉球体制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07-112页;朱淑媛:《清代琉球国的谢恩与表奏文书》,《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94-101页;秦国经:《清代中琉关系文书研究》,《历史档案》1994年第4期,第79-91页。

在中琉朝贡贸易研究方面,谢必震、赖正维等通过对明清时期中琉之间册封贸易、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往来的研究,指出中琉贸易的发展不但促进了琉球王国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和琉球社会的进步,同时对于促进我国福建沿海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繁荣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第216-243页;赖正维:《清康乾嘉时期的中琉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55-63页。;刘信君通过中朝与中琉朝贡制度中朝贡礼仪、朝贡时间、朝贡规模、贡期贡道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对中琉朝贡贸易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刘信君:《中朝与中琉朝贡制度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68-74页。;此外,戈斌、俞玉储等对清代琉球国朝贡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中琉之间频繁的朝贡贸易往来对于促进中琉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的重要意义戈斌:《清代琉球国朝贡活动概述》,《历史档案》1993年第2期,第90-98页;俞玉储:《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初论(上)》,《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第86-92页;俞玉储:《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初论(下)》《历史档案》1993年第4期,第90-100页。

在关于日本吞并琉球与中琉宗藩关系终结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大多数关注的是1872年以后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吞并过程,而忽略了1609年开始的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群岛的蚕食。米庆余等认为,琉球漂流民被台湾当地人杀害的“牡丹社事件”以及日本入侵台湾是日本明治政府为了吞并琉球群岛制造的借口米庆余:《琉球漂民事件与日军入侵台湾(1871-1874)》,《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21-36页。;赵东明、贺琤等认为,清政府对于琉球群岛的宗藩观念落后,对日本吞并琉球的野心和在亚洲扩张的认识不足,在处理日本侵台事件上出现重大外交失误,最终导致了中琉宗藩关系的终结赵东明:《略论清政府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对琉球主权处理的失误》,《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29-31页;贺琤:《琉球事件中中国社会关于宗藩体制的舆论——以〈申报〉为主要考察对象》,《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67-76页。。殷敦新、黄俊华、王瑛等则认为,琉球宗主权的丧失与中国内部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李鸿章本人对传统宗藩政治的扬弃,宗主国主动放权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殷敦新:《从琉球群岛的丧失看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镇江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第19-22页;黄俊华:《李鸿章的国际法意识与琉球宗主权的丧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4卷第3期,第12-14页;王瑛:《李鸿章与琉球宗主权的丧失》,《云梦学刊》2006年第27卷第1期,第59-61页。;李良玉、何慈毅等认为,日本吞并琉球与日本明治政府推行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日本为发动侵略战争、企图称霸世界迈出的第一步李良玉:《侵台战争与吞并琉球——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初步形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97-103页;何慈毅:《吞并琉球王国——明治日本蚕食亚洲的第一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30卷第6期,第113-118页。

在中日关于琉球归属问题交涉研究方面,戚其章详尽叙述了自1872年日本单方面废除琉球国设立琉球藩后,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间关于琉球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交涉的历史过程细节,指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看,琉球的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皆属未曾了结之案,一直成为近代以来中日间长期迁延未决的一大悬案。”戚其章:《日本吞并琉球与中日关于琉案的交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第1-8页。戴东阳对中日琉球交涉过程中何如璋在“琉球立王存祀”和“分岛方案”等方面发挥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历史文献考证戴东阳:《何如璋与早期中日琉球交涉》,《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63-76页。;马钰从中日琉球交涉过程的历史考察入手,对琉球群岛的丧失及对日交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马钰:《日本吞并琉球与清政府对日交涉》,《文史精华》2002年第8期,第20-23页。;左世元对清政府在对日交涉中对待同样保持宗藩关系的琉球和朝鲜所采取的轻视琉球、重视朝鲜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进行了历史学考证和分析左世元:《清政府对日交涉关于宗藩态度差别的原因探析——以琉球、朝鲜为中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6卷第3期,第22-27页。

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研究领域,国内学者针对琉球问题与中日关系、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及其与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的关系、琉球群岛的地缘政治关系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在琉球问题与中日关系研究方面,柳岳武认为明代以前的琉球就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初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使得早已存在的中琉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末朝廷对琉球采取保守的宗藩政策,导致了琉球与日本联系加强,日本势力开始进入并隐形控制琉球群岛柳岳武:《明朝时期中、日、琉球关系研究》,《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第25-34页。;李晓杰在其研究中对琉球王国与中国的交往、琉球王国与日本的关系、日本强占琉球的因由以及中日就琉球归属的交涉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探讨李晓杰:《沧桑琉球:琉球国、中国、日本》,《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8卷第10期,第56-64页。;赖正维通过中琉册封、朝贡体系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对明清时期的中琉关系进行了深入考证和分析赖正维:《康熙时期的中琉关系》,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何慈毅通过对琉球与日本两国交往的文书格式、内容的分析,探讨了琉球与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及其变化何慈毅:《明清时期琉球日本关系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此外,林希等对琉球问题发生前后中、日、琉关系的变化进行了比较深入透彻的研究林希:《“球案”发生前欧美列强眼中的中日琉关系》,《文化殿堂》2009年第12期,第72-73页。

在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及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研究方面,米庆余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对历史上琉球王国的疆界范围进行了考证,证明了钓鱼岛并非琉球王国先岛群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米庆余:《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考——从明代陈侃〈使琉球录〉谈起》,《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82-189页。;张毅认为,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问题直接关系到钓鱼岛主权归属及东海划界等中日争端的解决,并影响到东北亚整体安全保障体系的未来走向张毅:《琉球群岛法律地位的国际法分析——兼论东海划界问题的新思维》,《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70-74页。;方堃、刘江永等也从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分析入手,对钓鱼岛争端和中日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方堃:《琉球、钓鱼岛与中日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2卷第1期,第90-92页;刘江永:《从岛名看钓鱼岛主权归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2月1日,第1版。;王海滨、汪晖、王建朗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盟国在关于日本战后处理问题时涉及琉球地位问题的交涉过程中,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本人对待琉球问题的态度以及美国对于战后亚太地区的战略和霸权谋划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王海滨:《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7卷第3期,第139-147页;汪晖:《冷战的预兆:蒋介石与开罗会议中的琉球问题——〈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补正》,《开放时代》2009年第5期,第24-32页;王建朗:《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英美关系》,《民国档案》2008年第4期,第107-115页。

虽然中国政府从未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周恩来外长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人民日报》1951年8月15日,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美国及其仆从国家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人民日报》1951年9月19日,第1版。,但是,中国政府对于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学术界普遍认为,1972年,根据《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诸岛的协定》,美国将琉球群岛“归还”给日本的做法并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所以,《旧金山和约》与《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诸岛的协定》均不能构成国际法上的有效证据来支持日本对琉球群岛拥有主权的主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政府对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有着鲜明的表态。张良福对中国政府在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政策进行了总结张良福:《中国政府对钓鱼岛主权争端和东海划界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政策》,《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3卷第8期,第61-70页。

在琉球群岛的地缘政治关系研究方面,范春昕通过对晚清时期中国地缘政治局势的分析,探讨了中日间关于琉球地位问题的交涉过程,指出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清政府只能被动地应对并作出了无奈的选择。导致清政府在对日琉球交涉中失败的原因在于海陆疆危机同时爆发的地缘政治背景以及对海防的忽视和对琉球战略地位的误判范春昕:《地缘政治视野下的琉球交涉》,《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第23卷第3期,第304-307页。;王海滨对美国在琉球问题上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美国出于自身地缘战略利益的考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理琉球问题时,先是刻意抹杀琉球与中国传统的历史关系,后来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思维开始扶持日本,在琉球群岛的战后安排上为日本保留了“剩余主权”,最终人为地将多边关系中的“琉球问题”变成美日双边关系中的“冲绳问题”,为今天的中日关系埋下了隐患王海滨:《琉球名称的演变与冲绳问题的产生》,《日本学刊》2006年第2期,第29-41页。;修斌等对琉球群岛各个历史时期的“萨摩入侵”“琉球处分”“琉球处置”“美军占领”和“归还日本”等因外部力量介入引发的琉球群岛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进行详尽的分析,指出几百年来由于政治上缺乏独立自主,经济上对外依赖,文化上主体意识模糊,使得琉球人民的民族意识神经极为敏感,琉球人民一直在“同化于日本”“融入全球”和“独立自主”这三种力量之中寻求张力平衡。“琉球复国”和“琉球独立”的思想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琉球的历史发展,使得琉球群岛的未来走向具有不确定性修斌、常飞:《琉球复国运动的历史回顾》,《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9-26页。

三 综合评述

纵观国内相关学科关于琉球群岛的研究,在研究成果的积累上历史学居多,国际关系研究、国际法学次之,而地理学的研究成果积累十分有限。各相关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交流。地理学关于琉球群岛基础研究的缺失,使得历史学、国际关系、国际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些研究对于“琉球群岛”“西南群岛”“萨南诸岛”“冲绳”等地域空间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多数研究注重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叙述,但忽略了必要的地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背景分析和地缘关系时空演变的特征与机理的考证;研究方法主要以历史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地理要素的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等现代技术方法的应用;表现手段通常以文字描述为主,缺少地图、数据等表现手段的应用等,使得许多研究结论的论证稍显苍白单薄。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按照地理学关于地缘关系格局时空演变的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的基本框架,以琉球群岛为研究对象,从琉球群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构成及空间特征、历史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入手,科学划定琉球群岛的地理单元;解释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问题;通过各重要时期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要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机理。在此基础上,对与琉球群岛地缘关系密切相关的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问题、我国钓鱼岛主权、东海大陆架划界和油气田开发等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