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琉球群岛的研究主要以日本和美国学者为主,日文和英文文献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当丰富。在地理学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理所当然地把琉球群岛当作日本“西南群岛”的一部分或“冲绳”来研究。在地理区划上严格地将琉球群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吐噶喇列岛和奄美诸岛作为“萨南诸岛”的一部分,与琉球群岛的其他部分加以区别。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关于琉球通史以及琉球与日本、中国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少数日本学者虽然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明清时期中琉之间的宗藩关系,但多数人更加强调琉球群岛与日本的历史渊源,极力为日本非法吞并琉球群岛进行辩解。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对于涉及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和未来走势等问题,或主张其占有的合法性,或采取回避的态度。也有旅日学者对琉球独立的可能性也进行了探讨。
一些美国学者通过对琉球的历史、地理、文化特征的研究,对美日关系中的琉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有美国学者通过对美国外交档案的解读研究美国在琉球战后处理问题上的变化,并提出琉球问题上的美国外交政策。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中国有关琉球群岛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公元636-656年编撰的《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中的“流求国”。《隋书》中的“流求国”应该是现今琉球群岛和台湾两地的泛称。以“琉球”称呼现在的琉球群岛,始于明朝初期。此后,对琉球群岛和台湾的区别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开始称琉球群岛为“大琉求”,称台湾为“小琉求”。在明朝嘉靖年之后的历代册封使出使琉球的记录中都留下了关于琉球王国的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记载。而清朝雍正年间(1725年)用汉语编撰的琉球王国官修史书《中山世谱》从琉球王国的角度记叙了本国历史。这些古代文献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割地赔款。失去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的清政府,在琉球问题上丧失了发言权。之后100多年来,琉球群岛逐渐被国人所遗忘。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主权、东海划界和东海油气田开发等问题上的矛盾日趋明显化,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琉球问题。历史学、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等相关学科纷纷开展琉球问题的研究,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区域研究为特色的地理学对于琉球群岛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有关琉球群岛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研究所见不多,早期为数不多的关于琉球群岛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大都局限在对日文相关文献的翻译、编译水平。一些年轻学者更是人云亦云地将琉球群岛作为日本的“冲绳”或“西南群岛”来简单地误解。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地理学的角度关于琉球群岛地缘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在历史学研究领域,国内学者针对琉球王国的历史、中琉文化交流、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琉朝贡贸易、日本吞并琉球与中琉宗藩关系的终结、中日关于琉球归属问题的交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琉球通史研究方面,米庆余的《琉球历史研究》对琉球王国兴衰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同时对琉球王国兴衰过程中,中、日、琉三国数百年的关系演变进行了深刻分析。
在中琉文化交流研究方面,谢必震对于中国文化在琉球群岛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倪霞探讨了儒学的传播及其对琉球文化产生的影响;董明等考证了明清时期汉语在琉球群岛的传播;黄裔等通过对琉球汉诗的研究,考证了中琉之间文化交流的渊源;赖正维关于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与琉球造船航海技术交流的考述,为中琉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提供了佐证;崔军锋指出,中国文化的传播对于琉球群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郑辉认为,琉球来华留学生对于琉球群岛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金明考证了明清时期琉球册封使在琉球群岛传播中国文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武尚清等通过琉球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在琉球文化的深层依然保留着华夏文化深深的烙印,体现了中国与琉球群岛在文化上的相似性。
在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研究方面,米庆余、李金明、吴元丰等对于明初中琉之间建立的宗藩关系中的“册封”“朝贡”制度进行了详细考证;庞培法等对于中琉宗藩关系建立后,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的发展以及对两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丁春梅、朱淑媛、秦国经等对清代册封琉球体制中琉球国王表奏文书的种类和公文格式、清政府对于表奏文书的处理方式以及册封使的遴选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中琉朝贡贸易研究方面,谢必震、赖正维等通过对明清时期中琉之间册封贸易、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往来的研究,指出中琉贸易的发展不但促进了琉球王国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和琉球社会的进步,同时对于促进我国福建沿海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繁荣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刘信君通过中朝与中琉朝贡制度中朝贡礼仪、朝贡时间、朝贡规模、贡期贡道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对中琉朝贡贸易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戈斌、俞玉储等对清代琉球国朝贡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中琉之间频繁的朝贡贸易往来对于促进中琉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的重要意义。
在关于日本吞并琉球与中琉宗藩关系终结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大多数关注的是1872年以后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吞并过程,而忽略了1609年开始的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群岛的蚕食。米庆余等认为,琉球漂流民被台湾当地人杀害的“牡丹社事件”以及日本入侵台湾是日本明治政府为了吞并琉球群岛制造的借口;赵东明、贺琤等认为,清政府对于琉球群岛的宗藩观念落后,对日本吞并琉球的野心和在亚洲扩张的认识不足,在处理日本侵台事件上出现重大外交失误,最终导致了中琉宗藩关系的终结。殷敦新、黄俊华、王瑛等则认为,琉球宗主权的丧失与中国内部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李鸿章本人对传统宗藩政治的扬弃,宗主国主动放权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李良玉、何慈毅等认为,日本吞并琉球与日本明治政府推行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日本为发动侵略战争、企图称霸世界迈出的第一步。
在中日关于琉球归属问题交涉研究方面,戚其章详尽叙述了自1872年日本单方面废除琉球国设立琉球藩后,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间关于琉球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交涉的历史过程细节,指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看,琉球的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皆属未曾了结之案,一直成为近代以来中日间长期迁延未决的一大悬案。”戴东阳对中日琉球交涉过程中何如璋在“琉球立王存祀”和“分岛方案”等方面发挥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历史文献考证;马钰从中日琉球交涉过程的历史考察入手,对琉球群岛的丧失及对日交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左世元对清政府在对日交涉中对待同样保持宗藩关系的琉球和朝鲜所采取的轻视琉球、重视朝鲜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进行了历史学考证和分析。
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学研究领域,国内学者针对琉球问题与中日关系、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及其与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的关系、琉球群岛的地缘政治关系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在琉球问题与中日关系研究方面,柳岳武认为明代以前的琉球就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初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使得早已存在的中琉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末朝廷对琉球采取保守的宗藩政策,导致了琉球与日本联系加强,日本势力开始进入并隐形控制琉球群岛;李晓杰在其研究中对琉球王国与中国的交往、琉球王国与日本的关系、日本强占琉球的因由以及中日就琉球归属的交涉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探讨;赖正维通过中琉册封、朝贡体系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对明清时期的中琉关系进行了深入考证和分析;何慈毅通过对琉球与日本两国交往的文书格式、内容的分析,探讨了琉球与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及其变化;此外,林希等对琉球问题发生前后中、日、琉关系的变化进行了比较深入透彻的研究。
在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及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研究方面,米庆余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对历史上琉球王国的疆界范围进行了考证,证明了钓鱼岛并非琉球王国先岛群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张毅认为,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问题直接关系到钓鱼岛主权归属及东海划界等中日争端的解决,并影响到东北亚整体安全保障体系的未来走向;方堃、刘江永等也从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分析入手,对钓鱼岛争端和中日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王海滨、汪晖、王建朗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盟国在关于日本战后处理问题时涉及琉球地位问题的交涉过程中,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本人对待琉球问题的态度以及美国对于战后亚太地区的战略和霸权谋划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
虽然中国政府从未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但是,中国政府对于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学术界普遍认为,1972年,根据《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诸岛的协定》,美国将琉球群岛“归还”给日本的做法并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所以,《旧金山和约》与《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诸岛的协定》均不能构成国际法上的有效证据来支持日本对琉球群岛拥有主权的主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政府对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有着鲜明的表态。张良福对中国政府在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政策进行了总结。
在琉球群岛的地缘政治关系研究方面,范春昕通过对晚清时期中国地缘政治局势的分析,探讨了中日间关于琉球地位问题的交涉过程,指出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清政府只能被动地应对并作出了无奈的选择。导致清政府在对日琉球交涉中失败的原因在于海陆疆危机同时爆发的地缘政治背景以及对海防的忽视和对琉球战略地位的误判;王海滨对美国在琉球问题上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美国出于自身地缘战略利益的考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理琉球问题时,先是刻意抹杀琉球与中国传统的历史关系,后来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思维开始扶持日本,在琉球群岛的战后安排上为日本保留了“剩余主权”,最终人为地将多边关系中的“琉球问题”变成美日双边关系中的“冲绳问题”,为今天的中日关系埋下了隐患;修斌等对琉球群岛各个历史时期的“萨摩入侵”“琉球处分”“琉球处置”“美军占领”和“归还日本”等因外部力量介入引发的琉球群岛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进行详尽的分析,指出几百年来由于政治上缺乏独立自主,经济上对外依赖,文化上主体意识模糊,使得琉球人民的民族意识神经极为敏感,琉球人民一直在“同化于日本”“融入全球”和“独立自主”这三种力量之中寻求张力平衡。“琉球复国”和“琉球独立”的思想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琉球的历史发展,使得琉球群岛的未来走向具有不确定性。
三 综合评述
纵观国内相关学科关于琉球群岛的研究,在研究成果的积累上历史学居多,国际关系研究、国际法学次之,而地理学的研究成果积累十分有限。各相关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交流。地理学关于琉球群岛基础研究的缺失,使得历史学、国际关系、国际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些研究对于“琉球群岛”“西南群岛”“萨南诸岛”“冲绳”等地域空间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多数研究注重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叙述,但忽略了必要的地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背景分析和地缘关系时空演变的特征与机理的考证;研究方法主要以历史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地理要素的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等现代技术方法的应用;表现手段通常以文字描述为主,缺少地图、数据等表现手段的应用等,使得许多研究结论的论证稍显苍白单薄。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按照地理学关于地缘关系格局时空演变的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的基本框架,以琉球群岛为研究对象,从琉球群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构成及空间特征、历史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入手,科学划定琉球群岛的地理单元;解释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问题;通过各重要时期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要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机理。在此基础上,对与琉球群岛地缘关系密切相关的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问题、我国钓鱼岛主权、东海大陆架划界和油气田开发等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