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丽之景的自现
——李觏《忆钱塘江》
北宋著名学者李觏(1009—1059),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曾在南城创建盱江书院,从学者常达数百人,故世称盱江先生。李觏不以诗名,却有多首佳作传世,《全宋诗》录存其诗三卷。他的诗内容充实,思想深邃,多有抨击时弊、同情民生疾苦之作。其古体诗雄劲质朴,近体律、绝清丽婉转。七绝《忆钱塘江》被选入多种宋诗选本,堪称脍炙人口,诗云: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钱塘江是浙江下游流经杭州以下的一段,又称钱江。从诗题中的“忆”字可知,这首诗描绘的不是眼前景色,而是追忆往昔所见钱塘江上傍晚的奇观。
首句即紧扣题面。昔年,一作“当年”,意同,但“昔”字更合当句平仄拗救的格律,切题中“忆”字。举归帆,切“钱塘江”三字。作者是从杭州乘帆船沿钱塘江上溯富春江、通抚河,入盱江返回家乡南城的。“乘醉”二字是纪实,看似寻常,含义却很丰富。诗人在钱塘江上乘船,心情非常愉快,于是把酒临风,观赏沿江美景。美酒使他脸上醉态醺然,美景则使他心中诗意盎然。举,高挂,高悬。在“乘醉”后接以“举归帆”,乘船过江这一寻常之事,就显出了奇境和诗意:在醉眼惺忪的诗人看来,这面高悬于水天之间的白帆,好像是他在兴奋中用双手举起来的。“帆”字又为诗的结句描绘满江红帆埋下伏笔,有首尾呼应之妙。如果写成“坐归船”就平淡无味了。“乘醉”二字不只是首句之眼,而且统摄全篇,灵光四射。因为这四句诗所写的景象,全都是诗人的醉眼所见和醉心所感。
次句写江岸黄昏景象。诗人向前方眺望,只见远山隐隐,夕阳西沉,有一半已经看不到了,还有一半在山上,好像是被山张口衔住一样。隐隐,若隐若现、模糊不清的样子。这两字写出诗人醉眼望去的迷离之感,又含蓄地表现了江水的浩淼。唐代大诗人王维写汉江,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汉临眺》)一联,那仿佛流出天地外的汉江,就是与似有似无的远山互相烘托的。日半衔,表明天色已近傍晚,江上风平浪静。如果风高浪涌,就不可能见到山衔落日了。这句诗是从唐代天才诗人李白的“青山欲衔半边日”(《乌栖曲》)句化出,两人都有意用“衔”字将青山拟人化,使夕阳落山的景象更有奇趣。这一句写山衔落日,也就自然带出第三句接着写落日返照江面。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既要反复品味诗中每个字的字面、字里与字外之意,还要通览全篇,仔细寻找与发现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联系和照应。
诗的后一联展现了江上奇幻绚丽的薄暮景色,也是全篇的精彩妙笔。好是,最好的是。涵,沉浸、包容。返照,夕照。杜甫《返照》诗有“返照入江翻石壁”之句。水仙,水中女神。钱塘、西湖一带有水仙王庙。苏轼有诗云:“一杯当属水仙王。”(《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着,穿。诗人由仰望远山转而平眺江面,但见夕阳映照之下,满江绿水闪耀着红光,而江上那一张张白帆,也被染成了淡红色。面对这流光溢彩的美丽景色,醉意朦胧的诗人突然产生了幻觉:他仿佛看见满江红帆变成了无数水仙,她们都穿着淡红色的衣衫,像是凌波微步,又像在翩翩起舞。“涵”字写出江水的清澈、透明,也包含着水中的夕阳光彩。“齐”字与“满”字互相呼应,表现江面开阔、江上红帆及其幻化的红衣仙子很多。“水仙”句,用神话里的水中女仙来形容夕照下的红帆,从修辞手法看,是借喻也是拟人。然而诗人只是将他醉眼朦胧中所见所感的迷离、奇幻、绚丽景象直接呈示出来,它们并没有受到诗人借喻、拟人、解说的干扰。正如美籍华裔诗人兼诗论家叶维廉在一则题为《不需要象征不需比喻》的诗话中所说:“回到事物本身的行动(或动态)里,回到造成某一瞬间心理真实的事物之间即非犹是的关系。”(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84页)幻境的自现,在我们的眼前推出一幅光彩闪耀的印象派油画,或者说是演出了一幕空灵缥缈的神话剧。画中、剧中的女主角红衣仙女活灵活现,多么美丽动人!
宋·法 常《远浦归帆图》(局部)
显然,幻景自现的写法使诗的意境若真若幻,真幻交融,浪漫色彩浓郁。读者在诗的意境中也自然能感受到诗人对钱塘江美景的欣悦、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一次平常的江行途中,在篇幅短小的绝句诗里,竟然能够感受并表现出如此空灵、丰富、奇幻、瑰丽的意象和境界,可见李觏这位杰出的思想家不仅有渊博的学识,更有一颗天真烂漫、热情好奇的诗心!李觏在其《论文》中批评时人诗文意熟辞陈,故而他写诗就力求构思、遣辞出人意表。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评李觏诗“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十分精切。这首《忆钱塘江》就是想象不凡、意新语奇的杰作。
唐代诗人雍陶的七绝《题君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诗云:“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将洞庭湖中君山的倒影比拟为水仙梳洗后映在镜中的青色螺髻,意象奇幻美丽。李觏此诗描绘水仙形象,很可能受到雍陶诗的启发。但雍诗写月夜景色,意象与意境清幽奇丽,饶有静态美和神秘美;李诗写薄暮景色,红衣仙子的群像灵动活泼,意境于奇幻绚丽之外,更开阔,更有生气,富于动态之美。这些差异表明,李觏虽然学习借鉴了前人,但此诗意象的营造与意境的创构,主要出于他自己的灵心妙笔,锐意创新。
绝句的章法结构,其四句诗一般是起、承、转、合。清人王楷苏《骚坛八略》说:“七绝全要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忆钱塘江》第三句承上启下,它借助虚词“好是”二字取势,开出“满江涵返照”之“弓”,从而在第四句有力地放出“水仙齐着淡红衫”之“箭”。第三句用“好是”“最是”“应是”“最美”“最爱”一类词语领起,指点出观景的最佳时地、角度、环境、氛围,再在第四句用警句收结的写法,似已成了七绝诗写景抒情艺术效果颇佳的一种结构方法。除了上引雍陶诗外,类似的还有韩愈七绝名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三四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宋初诗人潘阆七绝《九华山》云:“将齐华岳犹多六,若并巫山又欠三。好是雨余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韩、雍、潘、李诗三四句的句式和写法,一脉相承。当代诗人钟振振先生的七绝《松花湖》诗云:“松花秋水一湖清,四百里山围玉屏。最爱夕阳红湿处,渔船似在火中行。”三四句也是这种写法。
清代著名诗人、神韵派领袖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卷十一中,称赞李觏“绝句乃颇有似义山者”,并举数诗为例,其中就有《璧月》与《忆钱塘江》。王士禛并未具体指出李觏绝句在哪些方面与李商隐绝句相似。在我看来,李商隐的七绝名篇《板桥晓别》《嫦娥》《霜月》《谒山》等,都用了诸如水仙、嫦娥、青女、麻姑等女神的形象来比拟景物,写得清丽奇幻,韵味深长,确与李觏的《璧月》《忆钱塘江》同一机杼。有趣的是,王士禛的得意之作《真州绝句六首》其二云:“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描绘江苏仪征江岸傍晚的旖旎风光,富于诗情画意,后两句尤为人传诵。其实,明眼人不难发现,这两句诗的句法和取景方法,就是学习和借鉴了李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