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014年9月10日上午

一个人保持诚信与天真,就会与天道合一,就会充满喜悦,就会身心轻快。本讲主要介绍现代人“半百而衰”是怎样形成的,提醒大家善于积阴德,看护好自己的心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尤其为人父母要善于积累福德,才是真正造福子孙,因为只有这种“积德”的财富才是任何人也拿不走的。

讲诚信利脾胃

尊敬的各位同人、各位同胞,我们接着往下讲,上一节讲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食饮有节”这一点,已经强调过了,非常重要。因为饮食无节就伤脾胃,脾胃一伤,后天之源就受到阻碍,就是我们靠着吸收五谷、瓜果、水分,分析出这些精微物质供应自己身体运作的这个后天的养分就会缺乏。

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原因,就是我们会在讲诚信的情况下,涵养自己的脾胃。就是上一讲我们跟大家简单地报告了五常、五脏和五行的对应关系,那么讲到“食饮有节”呢,我们就可以介绍最后一脏,就是脾脏和诚信、真诚之间的对应关系。仁义礼智信,最后一个是信,信是什么呢?对脾脏有什么好处呢?叫“信土无妄无忧虑”。诚信的这个“信”在五行当中和“土”相对应,土在五脏当中和脾相对应,脾又和胃阴阳成对,互相表里。脾属于脏,胃属于腑,阴阳相合,完成运化的功能。所以“信土无妄”,就是厚实、信实、真实、真诚,这样的人没有忧虑,好像个乐天派,叫“信土无妄无忧虑,五气朝元道德佳”。这些道理尽管是以诗文来表达,可是非常的精到。连起来说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请大家注意听,我念得慢一点。因为我们现在其实就是一个自在地学习的过程,大家可以很享受地仔细去品味:

仁能养肝戒怒杀,义缺伤肺倒恼差。

礼明心正淫恨少,智除烦水肾生花。

信土无妄无忧虑,五气朝元道德佳。

看过善人或者道家书籍的,恐怕对这几句话耳熟能详;如果说对经典从来都不接触的,偶尔一听感觉到很难。如果你属于后一种情况,就提醒你自己稍稍地多用一点心,多下点功夫,多读一点传统的经典。这个经典不一定能像我们读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那样一看就懂,一翻就明白,有一些需要长时间地去体会,尤其是有一些句子,每一个字我们都明白、都认识,但是这一句话放在一块儿,所指的那个实质内涵,我们就未必清楚了。尤其是没有经过自己身体去明白的,可能还会发生错解的情况,就是以为自己明白了,其实是误会,反而理解差了。这就存在着一个读原典和参考谁的解释的问题。如果你不看任何解释,就看原典,通过长时间地去反复体会,那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你说自己程度差一点,百遍还没“现”,那你就再真诚一点,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你说我还差一点,那你就书读万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本书读一万遍,那不可能不人经合一啊!但有一个例外,就是你不够真诚,一万遍也没有用,那是像口头念经,说口头禅一样。只要真诚,说不定哪一遍你一下子豁然贯通,整个道理你全部明白,那明白之后就剩下践行了。所以真诚这件事情极为关键!

我们上一讲已经强调过,这一篇的题目叫《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他为什么把这一篇放在第一?就是因为这个“天真”不能失去,就是自然的这个真诚非常重要!“天”是指自然的、本来的、本性的、率性的。“真”是什么?真就是天道,真和诚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诚信、真诚、真实。子思在《中庸》当中就说过:“诚者,天之道也。”这一个字说的就是天道,而按照这个“真诚”去做了,“诚之者,人之道也。”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心态去做,就是天道和人道同时践行出来,本身它就是天人合一的,没有什么好玄密的,也不是迷信,很自然的,行得久了,功到自然成。自己先领会清楚,清楚了以后,身心会有反应。初步的反应是觉得自己心情愉快,表现出来,自己那个“表情”也会自然地看上去笑眯眯的,具有慈悲之相、慈悲之心,就是由里向外散发出来的快乐。

学习实践体会快乐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形容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你学习一件事情,不论是看有字的书,还是看世间的万物运转,看这种无字的天书(天书就是自然之书,一样可以学习),学习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去实践叫“时习”,也就是我们说的“体会”,用自己真实的人生去践行。一旦体会到了,那真是“不亦悦乎”!从心里向外散发出来的快乐叫“悦”,一个竖心加上一个“兑”,兑卦的兑。学过《易经》的你就可以看一下,那个兑卦对应着自己身体什么部位,为什么它旁边加一个竖心是喜悦的悦,就更能理解“不亦悦乎”。

看过佛教经典的会知道“法喜充满”这个词,这个话其实也是从道家儒家的表达里面衍脱出来的,后来好像变成释家的了,其实不是这样。读古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回复到当时的历史状态,不能以今天的观念去看古代的文字,那有些时候会发生误会,就是把今人的想法强行安插为古人的想法,往往会错解。

我们怀着天真的想法、真诚的想法、道法自然的想法,去践行自己理解的文化观念,就等于自己已经安插了一个无尽能量的翅膀,一个无法限定功能的操作系统,生命会迅速地转化,尤其是健康会转化。除了我们所说的心情愉快之外,你还会感觉到身体轻快,身体轻快说明你身体里面阴性的杂质、阴暗的想法已经接近排空了。因为阴性的物质它是凝重下沉的,如果你感觉到最近身体特别沉重,迈不开脚步,那就说明身体里和心情里面,还有自己心田里面,堆积了太多的阴性的垃圾、见不得阳光的想法、错误的行为,这是它们自然“积淀”的结果。要引起足够的注意,把它早一点清除出去,那么阳性的、那个轻清上浮的、喜悦的、光明的状态就会自然呈现。

不做冷美人

大家知道吕洞宾在唐代被称为纯阳祖师,什么状态?纯阳无阴啊!那是什么状态?就是没有阴性杂质。我们仍然可以借用西藏那个虹化的现象,有形的物质就像那个水,水本来是有形的,可是蒸发成蒸汽以后,慢慢地还能看见吗?在空气当中就散掉了,道理是一个样的。那水再冷,就凝聚成冰了,变成固体。看水,我们就能够明白自己。无论男人、女人,不要阴沉着脸,尤其是女孩子,你再漂亮,冷美人也是不招人待见的。而且“上善若水”,女人在天地当中生性属水,水主生发,生发万物和事业,所以女人天生就具有旺夫的作用。如果做人家妻子,不能够温暖,不能够学习孔老夫子“温良恭俭让”那个温,水没有温化就容易结冰,再加上冷战,那你家里面这个天空就天寒地冻,你家里那个小苗儿就很难长成参天大树。那个孩子得多倒霉啊!投生到你们家里面做孩子,他得多痛苦啊!这是真的,我详细地观察过许多家庭。所以当妈妈的一定要温柔似水,要柔和下来,而且是温暖的。这个温暖还要守中道,不能过度,开水太烫了会烫伤人。人做任何事情,其实本来无善无恶,过度了,过犹不及,都错了。

那女人能生发这件事情,在自己的家庭当中你可以慢慢实验一下。当你不对老公呼来喝去,不再强调男女平权,就强调一个我只认我自己做妻子应该做的,替他去孝敬他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公婆。你看一下,你丈夫的事业会不会好像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就好转起来,然后你们的家庭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达和睦起来,而且最不可思议的是,你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起来。

父母积德孩子受益

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会知道自己的情志跟五脏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情志就是恐,恐惧的恐,恐惧就伤肾。当你呵斥甚至打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受伤的不仅仅是形体,还有他的心理。恐惧伤肾,伤了肾精,大家知道吗?伤了肾精最终会伤及到哪里?精化气,气化神,通过脊椎,我们那个中通的管道,我们说骨髓,那是一条水道、能量之道,里面是往上输送养分、输送能量的。“五气朝元”那个精气,运化的精气是顺着后背的那个夹脊关往上,通过后脑的玉枕关,一直上到后脑海。所以肾精一受伤,孩子的大脑,所谓后脑用功的那个地方,就会受伤。你可能觉着孩子不争气,骂他两句,损他两句,说人家孩子考一百分,你怎么才答八九十分?越骂可能效果越差。因为他恐惧以后肾精受伤,脑力受伤,记忆力就差,他在家里没有一个自在安全感,怀着恐惧之心怎么能够学习好?这是一个死结。越学习不好,你脸色越难看,在学校里面老师可能也不太待见他,他就没有出路。

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有这个身体都证明着祖先有“余德”,至少爷爷辈儿有余德,我们才能够有这个身体出生。

我通过数学观察过,每一个人各有父母,上面两位老人,每一位老人又各有父母,变成四个,这四个又各有父母,变成八个、十六个、三十二个、六十四个、一百二十八个,学过数学的知道,这叫“2的N次幂”,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孔子到孔德成那一代,就是德字辈的,大概是七十七代孙,那当时是民国时代,往上推两千多年,推到孔子,等于是“2的76次幂”,那哪有那么多人做过我们的祖先?那你说这个逻辑错了吗?逻辑都没有错。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们后辈共同一祖先。所以在座的各位,往上查,不知道查到三百年、五百年,我们必定是一家人,同一个祖先。

为什么说我们有传统文化?传承到今天它是有记录的。我们不能够轻看祖先,也不能够轻看祖先的余德,就是不能够看轻我们自己的那个孩子。他学习不好,那请问你学习好了吗?每一个人都反求诸己的话,时空转化,这才是命运转化的关键。“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就看做父母的有没有德行,父母有德行,孩子会遇到很多奇妙的事情。

印光大师讲过一句话,古往今来没有例外,包括今天,凡是能够中科举的,能够高考成功的,一定是祖上积了德,根据德行大小,你的子孙才会发业,发出那样的德行来,才会有那样的智慧。

我现在知道,有时阴差阳错实际上也是有道理的。1926年,爱因斯坦就量子力学那个概率跟波尔进行论战的时候,在信里面写了一句话:“无论如何,我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现在剑桥大学霍金教授也说过相类似的一句话:“宇宙当中没有偶然!”

就是因为这两位大科学家这两句话震撼了我,才使我回过头去考虑我们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我才知道天人合一意味着什么;才看明白《汉书》记载的《董仲舒列传》里面,董仲舒为什么可以料事如神;也完全相信邵康节先生在宋代以布衣名扬天下,断事无不奇中,就是他的“梅花易数”传遍天下,算得非常准因为什么;也知道我们自己的心念对自己的命运有多大的作用,那是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反复地对一些孩子的父母说,你们两位不要操心自己的孩子前途,积德吧!做父母的给自己的孩子积德,孩子有学习不好的地方,不要怨他,要反省自己,因为他秉承的是你的秉性、你的性格,传承的是你的基因。那你轻视他,去呵斥他,就等于对先祖余德不敬,那我们就亏了孝道。所以父母打骂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无能。结论就是:“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当我明白这件事情以后,我对我家的孩子讲,当时他还六七岁的样子,我说爸爸这一辈子不会打你。小时候就拍过一巴掌,那当然还是怨我,我在写东西,小孩子他好奇,一爬上来就去拿我的钢笔。我现在回想,人缺德的时候往往先露出一副缺德的嘴脸,着急嘛,小孩子一看你这个脸色他就害怕,扔下笔就跑,我就追上去拍了一巴掌。错了!为这件事情,我就发誓,我说这一辈子,爸爸不会再动你一个指头!手管得住,脾气呢?却要慢慢去管,我说我也争取吧,像老师那样永远不对你发脾气,也许还不能完全做到。现在孩子一看我脸色稍微地缺乏笑容就经常说,又怎么了?又不高兴?我说有吗?就得立即地对他满脸堆笑。你对他笑,他心情面对的是晴朗的天空,因为父母在家庭里面,父属天,母属地,爸爸不发脾气就是天清,母亲不发脾气属于地宁。在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和谐,天清地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天地之间有晴朗的天,有风调雨顺,那个孩子自动地就长成了孝子贤孙。

培养孩子快乐学习

现在别人问我怎么培养孩子读经典,我说孩子小的时候连哄带骗地让他背《道德经》,大概三四岁的时候背到六章,后来上幼儿园背下二十六章,然后不背了,因为背没有意思,周围小朋友不背,所以他也不想背了。我说二十六章也足够了,很多人这一辈子一章都没有背嘛,这样也可以了。但是我跟他讲一句话,我说:这一辈子如果你能背下《老子》,做爸爸的再也不会要求你背任何东西,而且我说话算数。没全部背下来,那我也不强迫你,二十六章足够了。后来阴差阳错,他随着经典班学习,把曾子的《大学》背下来了。最快一次,我们爷俩检测,五分半钟,他把曾子的《大学》从头背到尾,背得上气不接下气,小孩子嘛,气息不够啊,为了快,那就是几乎不假思索。然后我就知道可以了,他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现在整个国家都在推广传统文化,学校里面也慢慢地随着校长、老师的认识加深,也在推广“美文”教育,这个美文未必是经典。有一次上学,班主任老师在上面说:“谁能背一下美文,会的都可以上来背。”我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美文,就举手问:“老师,《大学》算不算?”老师可能没背过《大学》,但最起码听说过,四书之首,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中的《大学》。老师说:“算,你上来背吧。”他就问老师:“我背到哪结束?”我也没问过老师,我现在猜想,估计老师也不知道,就说你背吧。你想他背的速度那么快,突突突地几段很快就过去了,老师就说:“行了行了,够了。”这样呢,孩子可能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小伙伴儿羡慕的眼神当中回到座位上,这一天估计过得比较愉悦(众笑),应该是属于那种“不亦悦乎”的状态。

晚上回到家里就说:“爸爸,你说背了《大学》这辈子够了,真够了吗?”我一听,这不是机会来了嘛(笑声),我说:“当然够了,爸爸也不会骗你,可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嘛,如果学有余力,你现在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背一篇。”又是连哄带骗,背了黄石公传给张良的那个《素书》,一千二百字吧。很快背到了第五章,因为那第六章好像没什么章法,没有逻辑,到现在我也背不下来这第六章,他也是背到第五章。随后我就想,背到第五章也足够了。就这样,他随着少年经典学习班,学习了《论语》《孟子》《大学》《笠翁对韵》,然后念过《道德经》《素书》,孩子有了一点点诵读经典的基础。

其实我现在对他的学业一点都不担心,我岳母和我太太管得比较严,我是属于给他松绑的,我经常说,孩子,该下课休息了。就是家里人一定要互相配合,守一个中道,如果你让孩子感觉整天只有作业和学习,人生一点放松和空闲都没有,那就没有“不亦悦乎”的那种喜悦,学习是“不亦苦乎”,没有意思。

我们当下的学习,包括今天学《黄帝内经》,也是这个样子。如果你现在感觉累了,那就往后一仰,休息一会儿,权当自己在家里躺沙发上,没有关系。休息好了,再端身正坐认真听,效果是一样的,就是无论如何要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我就特别反对“刻着苦”去学习,越学越苦,学到最后,就像很多毕业生,毕业的时候、高考结束的时候把书本甚至把笔扔出窗外,像发誓一样:老子再也不学习了!如果教育把所有学习的乐趣全部扼杀,那么这个教育是不是彻底地失败?不能够让他体会到乐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你把他兴趣扼杀了,这个罪孽承担得起吗?我们要守这个中道,要培养他的乐趣,维护他的乐趣。所以一旦感觉孩子太辛苦了,就帮助他松松绑;看着他有可能放松得过劲了,再督促一下、提醒一下要努力一点。这个人生就永远是一个非常美好而精进的人生,整个家庭里面会代代相传,兴旺发达,一点都不假!

今天居然有这么好的场合,不需要成本,不需要时间,有人替我们组织,有人替我们安排,然后坐在这里能够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在座的各位你想象一下你的祖先,包括你本人,德行得多大!所以感恩自己的祖宗吧!

半百而衰的成因

接下来岐伯老师说的话就是反面的。正面的已经告诉大家,“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以才能“身心俱健,度百岁而去”。那反过来呢?我当年初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我震惊到何种程度吗?我怀疑这本书不是至少三千多年以前记录的,不是说的四五千年以前的智慧和人间现象,而是觉得说的就是我们当下的“浮世绘”!说的就是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震惊的程度无以言表,就好像是老祖宗看到了后代那个“穷作”的现象,描绘出来。大家请看。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看第一句,最严重的“以酒为浆”,饮酒过度。我们国家饮酒饮到什么程度?如果不是中央有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我们现在的有些官员还整天地陷在酒池肉山当中。近来我听到很多的什么销售公司的大区经理啊,说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他说往年过节,我们接待也是精疲力竭,每天喝酒得喝好几顿,经常这样,首先是破坏了自己的脾胃健康。处于这样工作状态的官员、国企干部、私企老板,有几个血压正常的?有几个血脂正常的?有几个心脑血管是健康的?

我们说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表象就是身体轻快,那么接下来就是头脑聪慧,记忆力增长。不要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下降,那是错觉,学对了方法,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同样可以有儿童那种照相机似的记忆。最近这两年有非常多的同人跟我讲,认为我姓钟的好像是记忆力很好,是不是天才?我说有天才花三年三次高考才考上一个大学的吗?足以证明我足够笨的。但是为什么现在人们的印象相反,说这哥们好像是不用看就能记住好多的经文,怎么来的?很简单,自然而来的。我并没有特别刻意地去记,就觉得这句话说得好,我没做到,好像是祖先告诫我,念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记下来了,没有什么秘诀。当你珍视自己的健康,保护自己的精气神,可以过目不忘;你熟悉的领域,可以过目不忘。有些文字扫一眼,回头一想,还真就能记起来,大家感觉到了吗?这也是一种喜悦,当你有这样记忆力的时候,心里也会生发出喜悦。在2006年的时候,因为我是行政干部,当时主要是做行政工作,我跟我的校长讲,我把酒戒了,我们校长非常干脆地说:“戒了就戒了!”他的支持让我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当中,以至于到后来的写作当中。

那跟在座的各位年纪稍稍比我年长的同人,包括白发苍苍的老妈妈、老爷爷、长辈都说一句,我不知道您老人家是故意地支持我,以长辈之尊坐到底下,还是说您就是想要来听一听《黄帝内经》,不管您什么样的心情和状态,我希望您和我们在座的所有年轻人一样,都能够做到身心轻健、头脑清楚、记忆力超常。所谓超常,就是超出那些整天泡在酒池里的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现代科学检验,酒精进入人的身体,使大脑皮层变厚,信息要穿透它,那就需要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时间,所以人会变得迟钝。这是现代生理学给我们的一个解释,反正我自己的体会就是:越不喝酒,越能够守护自己的元精、元气、元神;越没有邪淫的想法,越没有虚妄的想法,越真诚,记忆力越强。是自己原先想象不到的,希望大家试一下。而且做父母的、做爷爷奶奶的,可以把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晚辈,告诉自己的子孙,您看他的学业是不是可以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有增长。

如果您家里面那个网络对孩子开放的话,那么跟您讲,这个记忆力超常的结果出现不了。为什么出现不了?我们回忆一下广成子告诉黄帝的那句话:心哪,那个元神哪,必定是清净,必定要“无摇女精”,就是不要动摇我们的精气。只要网络开放,只要电视屏幕对孩子没有一个屏蔽,头脑聪慧、记忆力超强不要指望了,他就是一个普通孩子那个状态,而且能保持就不错了。为什么?现在的网络里面,即使是那种门户网站,出现的那些什么娱乐、视频、明星照片都过于暴露,必定会动摇人的元精、肾气,产生邪淫的想法。这一动摇,只要心念一动,精气就散失。

“开口神气散”,只要一说话神气就在散,就像我们讲话,吃开口饭的都容易衰老。“意动火工寒”,意念一动,我们那个做功的功夫,就相当于煲一个汤、蒸一锅馒头,那个火等于被撤掉了一下,叫釜底抽薪,就不能够很快地蒸熟,就不能够很快地成就。我们念念之间流走的是自己的智慧,流走的是自己的元精,这也是“以妄为常”,就是大家觉着这个世界都这样,习以为常,其实那是错的!

更麻烦的叫“醉以入房”。因为我在台上看不太清楚,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十八岁以下的,全当作成年人来讲。“醉以入房”,就是喝大了还要行房,这是早死、作死,没有任何一个大师对这件事情有例外的说法,全都是说“短命之道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以自己的淫欲,或者说正常的生理欲望去耗竭自己的元精、元气、元神。

“不知持满”,就是不知道把自己的元精、元气、元神,像这个杯子一样慢慢地把它接满,使它成为一个装满水的容器。我们自己本身精气神圆满,会像庄子他老人家所说的“吹万不同”,每个人长相不同,但都像是吹气球一样圆满,呈现圆满之相。

我们每一个人照镜子,天天都要想这件事情,所谓有福德之相,大家可以去想象一下有福德之相。

那你说我们缺那样相的,像我这种一看就是属于原来缺德的人,就没有好路可走了吗?当然不是,只要学习经典,转化性格,命运一样可以改。其实现在我自己知道,我的面相已经慢慢地恢复起来。有些人天生是饱满的,有些人是后天修出来的,能够看得出来,哪些是修出来的,哪些是天生饱满的,而且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当中。因为我们每天不是积德,就是缺德。《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天碰到不顺的结果,要反思自己以前是不是哪做错了,这是正确的思想。

跟大家说,我们只要听懂了这一讲都足够了。听经典啊,真是一段、一句话就足够了,那接着听下去的道理是什么?加深功夫!一天的功夫跟十年的功夫能相比吗?相比不了;弹一天钢琴的跟每天弹十个小时、弹十年的能比吗?人家弹成郎朗,我们跟他能比吗?比不了。所谓童子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尽管童年的时候,丧失了一些乐趣,可是将来他获得的那种“不亦悦乎”的乐趣也是外人难以体会到的。所以要“持满”,无论下功夫,还是保护元精,都要“持满”,就是一定等到自己修成的那一天再出来。

我现在是属于没办法,为什么没办法?没有人讲哎!很多修成的老师呢,他们更加谦虚,觉着自己还不行。那我就只好出来嘚瑟,抛砖引玉,让他们看见,感觉说还是让真懂的人出来吧,这样我就可以退下去逍遥,老老实实去学了。怀着这样的目的,这是我出来讲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希望我们共同进步。我印证到一点,这已经千真万确,它不会假了。我可以把这“一”告诉大家。你要听那个“十”,你可以去听南先生讲啦,去直接读原文哪,那得到的是十。“取法乎上,得其中也”,我现在是等于搭一个桥梁,让大家知道,活生生的人说这东西宝贵,而且他说他转化了自己的命运,那你也可以试一下。

“务快其心”,就这件事把我们的命坏了。每一个人都是好命,大家知道吗?每一个人都是好命,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命说五行俱足哇,八字圆满哪,通常都没有这样的。都是有好有坏,就是有一处长处有一点缺点。怎么去补足呢?叫“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读书改变命运;看风水,选一个好的场能场地,进入那个良性的场能,天地之间那个磁场磁化了你,身心健康头脑聪慧,也可以;积阴功更是可以。我对这两个的顺序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积阴功积阴德这件事情更值得做。

什么叫积阴德

大家知道什么叫积阴德吗?就是做好事不留名。有些人批评雷锋,我说不要批评雷锋,你能不能去做?这是真的。做好事能不能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人不知而不愠”嘛,别人不知道我们做好事了,那是我们真得,那是真的积德了。一旦报纸报道,给你个大红花,然后给你个奖励称号,你就已经享用了自己的福德。

这件事情有很多古代的例子,我通常举丙吉的那个例子。大家可以看《汉书·丙吉列传》。他是有大德的人,他保护了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使他免于被杀戮,最后在国家已经没有人可继承皇位的时候,他又向托孤大将军霍光推荐了汉宣帝,使他不但免于被杀戮,又能够践天子位,当皇帝。

虽然他这个人对汉宣帝是有再造之功,有大德,可是从来就没表过功。是当年他找的那个喂曾皇孙的奶妈,听说自己喂养的那个孩子就是当今的皇帝,自己想要邀功请赏说出来了。地方官一听,这件事情非常严重,介入调查。就把这件事情报告给汉宣帝,汉宣帝亲自过问,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身世是那样,原来自己当皇帝是拜丙吉这个人所赐,而丙吉在他当皇帝十一年的时间里面只字未提。所以,汉宣帝对丙吉的看法,史书上记载三个字,叫“大贤之”,就是以之为大贤嘛。

皇帝就想要报恩,皇帝要报恩能怎么报啊?那肯定是加官晋爵给赏赐。结果呢,丙吉这个时候却突然病了,而且病得好像是来势汹汹。皇帝就非常着急,我想报恩,恩人要死了怎么办。他的一个臣子就告诉他:丙吉积有阴德,而“积阴德者必享其禄”,积了阴德的人,当世活着的时候必享其禄,因为这是天理,这件事要不兑现,那就等于没天理。另外一个版本叫“积阴德者必享其名”,第三个版本是“必享其乐”,反正不管怎么样,积阴德的人一定有好事儿的意思。请大家注意这一点!古代人看事儿依据什么样的理论呢?这就是他们依据的,就是古代经典所传承下来的“积阴德者必享其禄”。所以有大臣说,陛下您不用担心,丙吉这个病是死不了的,因为他还有福禄没享。汉宣帝就稍稍安下心来等,结果还真好了,后来丙吉就被封侯嘛。这就是《汉书》上那个例子,有兴趣的可以回去查,仔细去读,那个故事非常好。

我在写《中国经典经济学》的时候,对汉文帝那一段下功夫比较多。我认为我们推崇汉代,应该重点学习“汉文大帝”才对,汉武帝晚年的时候非常的荒唐、挥霍、脑子不正常。没有他的祖上给他积下万贯家财和汉家基业,他怎么可以对外用兵、维护国家尊严、抗击匈奴的入侵?可是到了老年,杀了自己的亲儿子全家,孩子都不放过,他那个太子都是当了爷爷的人。他受了江充的蛊惑,认为他儿子想当皇帝早一点夺位,满门抄斩。如果不是丙吉冒死把曾皇孙保护下来,就没有汉宣帝。这个故事建议大家去读一读,就是了解一下为什么人积阴德可以给自己的后世子孙留下如此重要的福慧。

财富传承

代际之间的财富传承怎么实现的?我们学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全都是表面上看得见的,爹创天下,儿子继承,叫富二代,然后国家要抽税,抽得很重,叫遗产税。大家听说过吗?真正地给自己的子孙积下阴德了,积下福德了,谁都抽不去!没有人可以拿得走。有一天,我太太看《读者》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位女士,作者说如果她有一千万,两百万买房子,两百万儿子的教育基金,两百万养老……她才有安全感。

太太看了以后问我,你有多少钱自己才会有安全感?我说虽然我们现在欠着银行一百万,但我现在就觉得我是安全的、是健康的、是满足的。整个时代就这样,大家都欠,农村里面考到城市里面白手起家的人差不多都这样。我能还得起房贷,说明我有还贷能力,我还有信誉,此是其一。

第二,要说给自己的孩子留多少钱,别说现在没钱,有钱也不用留。留什么东西呢?留这么个东西,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拼命地去做好事,将来天下人会因为我们是他的父母而给我们孩子一个机会,这就足够了!我就想给我的孩子留一个机会。因为我不知道这个机会是提拔他为高干呢,还是给他几十亿美金的一个合同,不知道,反正是一个机会就足够了。他能不能做到把握机会,是他自己的努力和福德,有没有机会通常跟自己祖上有很大的关系。

我第一次跟刘有生老师学习,第一天老师就说:在座的各位每一位都是祖上有德,你们祖上的德缺一点你们都来不了,都坐不到这里面。我们当时三十个名额,报名的是一千多人,我去了以后才知道名额那么紧张。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今天。今天尽管我们人多,有个别的空位,但基本上是满的,后面还有拿椅子来坐的同人。那满满的这么一个讲堂,场能多大?德行多大?我们巩义巩固的是祖先德行的本义,这个城市、这份土地承接的是完全的远古的余德!(长时间掌声)

所以我们要听从,不能“逆于生乐”,要顺从,顺从天德,顺从天德就是自己有德,自己有德,德就润身,看起来就是有福德之人,印堂就会发亮。从今以后不要再求人去算命了,你只问自己心地光明不光明;只问自己对父母、长辈尊敬不尊敬,有没有孝道;只问自己做没做好一个丈夫,做没做好一个妻子,做没做好一个儿媳;只问自己做没做好子女,做没做好下属,当没当好领导。就从本位上去要求,就是天道!也不用出去求,烧香磕头的,神秘兮兮的,向外求都求错了,这句话讲错了我负责,我说错了我认这个账。就是必须看护好自己的心念,而世间唯一的修行场所就是我们的心地,心地是我们修行的唯一场所!出去找,全都是外道,全都是假的,全都是不可靠的,都不能够转化你的时空命运,因为那叫舍本逐末。

看过《中国经典经济学》前两章的同人就已经知道,转化时空就是转变命运,想要发财,那你首先得证明自己是那个可以发财的人。我多次地说,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不是因为他发了财才成为盖茨和李嘉诚,首先因为他是那样的人他才能够发财。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你自己的内心必定是那个有福德、有善念的人,你才能成为一个表现出来有德行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错一点自己都要负责。(掌声)

了解病因

接下来,岐伯又讲: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已经讲到如何防病,如何健身。前面讲的好像一反一正怎么样长生,现在更加强调细节了。就是古代的圣人教给后世子孙,怎么教呢?叫“皆谓之”,就是“都是这么说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什么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你在睡觉的时候打开空调,那个空调就是“虚邪贼风”;你在窗前坐着的时候,后面的窗子不是朗然地打开,而是一个缝儿,风从那个缝儿吹进来呜呜作响,吹着你的后背后脑,就是“虚邪贼风”。“神仙也怕脑后风”,大家听没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后背属阳,是督脉循行的地方,它是把我们身体那个阳能从底下顺着脊椎往上输送,然后从这一圈(手比画头顶部)在前面(前额部),督脉上来跟任脉相接,下去在海底轮再上来,所以我们的人身一天时时刻刻都是这样循环。有人说打通周天,那么南先生讲:其实周天本来就是通的,不通就是死人。那打通周天意味着什么呢?就是通过自己的修炼,感受到它是通的。现在我们知道吗?在座的有几位说我已经体会到了,举手看看?就是知道自己这个任督二脉是打通的,我想知道这个气,让它到哪就可以到哪,有没有?(现场有人举手)真有啊,有高人哪!

我们身体这个秘密是意动气就动,气动血就行,血一行就是物质带着营养输送精气。所以什么是帅?意念!如果意念不清净,四处乱跑,我们这个气机就不按照规矩去走,就相当于是一个当领导的朝令夕改。《素书》上有一句话叫“后令缪前者毁”。前面发出一道命令,紧接着后面又发出一道命令,后面那个命令跟前面那个相龃龉,就是相反、相左,你让底下人如何去执行啊?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做主的是我们的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如果你的念头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风一阵,一会儿雨一阵,猴性不定,像孙悟空似的,那身体的气机就不能安稳,不能安稳就不能做到“归根曰静”。《道德经》上说“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啊!所有的祖师语言不一样,道理说的是同一个,看管好自己的意念。

而且要知道自己的身形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可以躲避风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学中医的都知道,那学西医的也应该听说过,是人体得病的基本因素。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面对于病因的考证分几类,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缺德就是一个原因,“病者,过也”;然后,六气不调,也是病因;饮食无节,是病因。有几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有时间我们再详谈。

如何做到无病

下面还是看岐伯老师给我们的教导:“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能不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能不能做到“精神内守”?做到了就不会有病。它是反问句“病安从来?”就是哪会有病呢?就这个意思。相当于这个老师是告诉我们后世子孙,如果你能够做到恬淡虚无,那么真气就具备了,始终跟着你,元气充足是不会得病的。

人得病是“本气自病”,就是自己身体本来的那个真气、本气闹了毛病,所以表现出来你才会得病。没有内因,不会有外感。感冒感冒,是说外感风寒,里外交通,你自己本身肯定有错误的地方,要么穿的衣服太单薄,抵抗不住寒气,所以感冒;要么就是正气不足,让邪气进来,容易感冒。因为夏天也可以感冒,你说大热天的他怎么能够感冒?人正气不足都可以得病。所谓感冒是什么意思?外感,百病由此可生。那护住心念就等于百病都被预防在城门之外、身体之外,百病不生,也就是每一种病都不得。说起来这个道理极其简单,但是要做到就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那个心猿,就是我们的脾气秉性都是孙悟空,都有猴脾气,动不动地就大闹天宫,动不动地就十万八千里一个跟斗折出去。

上一次讲过吧,《西游记》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行、修养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无例外。每一个人那个心都是那个猴性,在没有修成之前,没有达到“如如不动”之前都像猴子。变脸非常快,念头也非常快,一个念头,他所谓的“跟头”就是我们的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跑十万八千里。比如坐在这里面,不管人讲得好与坏,你一走神儿,大家知道吗?小时候听课的有经验吗?一走神儿、一溜号何止十万八千里,包括现在一走神,一下挂念到美国去:我那孩子现在是晚上吧,睡不睡好觉啊?都可以到地球的那一端,对不对?所以十万八千里说的是我们的念头;孙悟空代表的是没有受教的我们那个脾气秉性;师父代表的是本觉,我们本来的那个本性,也就是经典上所说的那个境界;然后猪八戒就是好吃,代表的是贪嗔痴的贪;沙和尚是贪嗔痴的痴;那马呢,心猿意马,成对儿的,说明心性都不定。所以看《西游记》,别被神话故事迷惑,它说的是修行的道理。那妖魔鬼怪哪来的?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生出来的,妖由人兴,魔由人做。如果你自己心念清净,天下清宁,就成圣成贤了嘛,就成道了嘛,修炼佛家就叫成佛了嘛,它说的是一个事啊。最终归结到人,也就是说你要做一个好人!

我之所以在学习传统文化上有一个突破,就是看破了这一点,儒释道医武各家学说归根结底说的是做人,而“人”在中国的造字法上,一撇一捺说的是“左撇为真,右捺为正,常行正真,是名为人”。有虚假,你已经不把自己当人了;有邪淫,你已经是不把自己当人了;没有谦德,人们常说一句俗话,这个人又翘尾巴了,指又骄傲了,又自以为是了。问大家一句,哪个人是长尾巴的?没有人长尾巴。所以这句话就是骂人不带脏字儿的,说翘尾巴就说明已经不是人了。那我们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恢复到谦德,听教、听话、听天理、听自己心里面那个正确的天音,才能够做到“恬淡虚无”。明白道理以后,很多的妄想会自动消失,不该求的不求,不该做的不做,不耗动精气,那“真气从之”,哪有病啊!所以病是哪来的?都是自己找的嘛!自己要没有怨恨怒恼烦,怎么会有心肝肺脾肾的毛病?不会呀,不会得病的。

民国时候,上海有一个很有名的讲经法师得病了,印光大师听到以后好像是当面批评他:你是讲经的法师,你怎么能得病呢?!大家知道这句话的严重性吗?真正理解了经典,无论儒释道哪一家经典,都会身体健康,包括真正地做学问,现代学问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西方经济学一样可以。

仁者寿

现在有些人会产生误会,以为这个姓钟的弘扬传统经济学,那他是不是恨西方经济学入骨?是不是西方经济学在他那里一无是处?这都没有明白我说的意思。西方经济学我给你数几个大师级的人物,弗里德曼九十多岁过世的,科斯一百多岁过世的,现在的贝克尔也快九十岁了,都是高寿。

大家看一下,“仁者寿”是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说的,是骗我们吗?不是。那还有一种疑问,比如说,有人会问,你说“仁者寿”,你说好人能够长寿,那为什么雷锋二十多岁就走了?我根本就不回避这句话,凡是遇到这个问题的,我就告诉他,问这句话的人,如果自己想通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豁然打开,你就全明白了;这句话想不通,就是为什么好人还有短命的现象你解释不了,没真正地明白为什么,那说理解传统文化是假的,你背千经万卷还在那个门之外,还没进这个门。这个问题不应该由别人来讲透,说破了没有意思,一定要自己“学而时习之”,突然有一天明白,那种“不亦悦乎”是真的,那才是真得。

“精神内守”你试试看,就是答案会从你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真正的智慧是从自己清净的本性里面自然流出来的。毛主席曾经问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啊!古代的传统告诉我们一句:经典是从圣贤清净的自性里面流出来的。我本人的体会就是,一开始好像是人有想法要写一本书,到后来是“书要人写”,它自动地在心底里面浮现出灵感,浮现出想法,然后跟古圣先贤那个道理完全可以相应。我们现在不过就是用当代的说法和语言,去解释一遍老祖宗所说的那个道理。

有些同人可能会认为经典距离我们时间太长了,它很难,不容易理解。那错了,第一个就要把这个观念去掉。你只是想象一下这就是我自己的祖父、祖辈、我自己亲爱的老师,像聊天一样,那种话语记录成了文字,就相当于是昨天讲的,你这样去试试看,转化一下心念,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进门。尤其是当想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后代子孙,每一个人的血液里面、基因里面都有着他的基因的传承,相当于读自己爸爸妈妈留给自己的忠告,读自己的祖父留给儿孙的忠告。你能不能够真诚下去,有没有亲切感?亲切感一生出来,诚敬感自然就有了;诚敬感一打出来,人已经跟天道合一了,因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已经是了。就像李勤伯先生九十岁时候说的一句话:“您堂堂正正地在人世间做人做事,就已经是得道者。”不用再去修,不用再去求,时间长了你就会感受到自己身心世界的变化。希望我们这个身心变化能够被在座的各位同人,以及将来能够看到这一段视频的炎黄子孙们早一点体会到。

今天上午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