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处世融方圆
-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 学胡雪岩做事之道
- 翟建辉
- 7657字
- 2018-09-10 14:54:10
【曾国藩箴言】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箴言解读】
容易急躁的人必定没有沉稳和坚毅的品德,常常怕事的人必定没有远大的见识,欲望很多的人必定没有慷慨大方的气量,言语繁多者必定不能看到事务的本质,勇气过人的人必定没有文人的那种优雅气质。
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曾国藩曾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因此,处世也必须刚柔并用,以圆融为做人的基本原则。”圆融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它告诉我们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事物的度,灵活处理意外情况,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游刃有余。当然,圆融不等于圆滑,圆融是随机应变,圆滑则是见风使舵;圆融让别人感觉舒服,圆滑则世人厌恶。
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都是教育我们不要锋芒毕露,不然你就会遇到危险。在职场上,如果锋芒太露就容易没饭吃。初入职场的新人,往往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因为年轻,总以为越显示自己的能力就越能够得到上司和同事的尊重和肯定。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如何在职场中做最好的自己呢?那就是要我们学会做人做事,把人做正就行了,但事情一定圆着办。在工作中把工作做到位就行了,不要显示得比同事甚至比上司还要高明,有能力,要明哲以保身。
李婷刚刚从大学毕业,她的第一个应聘单位是某律师事务所。在理论知识上,她很快就通过了。她又向主考官展示自己发表过的作品后。事情到此本应该告一段落了,但是李婷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又向主考官说了还有领导才能,擅长策划等。而且她还把律师事务所目前的经营方式说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结果遭到主考官的厌烦。第一关就没通过。李婷希望刚开始的时候就给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但是由于她没有把握好度,话说得过火了,锋芒太露了,就没了希望。可见锋芒太露在职业中万万不可,李婷在还没有入职前就先树立了敌人,这对她的发展极为不利。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小史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从他一进入公司那一刻起,老板就看出了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不管从经验还是能力上都远远超过其他的同事。为了鼓励员工好好工作,在一次的会议上,老板表扬了小史。只是提了一句而已,但是自从那次会议后,小史就觉得身边的同事对他另眼相看,关系渐渐的和他疏远了。不久,公司来了新成员,老板把新成员交给了小史,让小史负责带带新员工。小史也很乐意接受这个职责之外的工作,他觉得是自己有能力带好新员工,老板相信自己,重视自己才把这个工作交给他。在那一段时间,小史真是没少忙,上班时间教新员工,下了班还要把自己的工作再加班做完。不过他没埋怨过什么,反而觉得这样工作得很充实,很快乐,心中有一种优越感。
后来,公司接了新活儿,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近几天完成,这次老板又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小史,小史虽然觉得有些难度,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他还是告诉老板没问题,三天之后全部完成。就这样他每天累死累活地加班加点,太晚了单位要关门了,于是小史就把工作带回家做。直到深夜还没有睡觉一直在忙。只顾忙自己工作的小史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同事,常常在一旁议论着什么。本想着自己做了那么多工作,那么卖力地为公司工作,会赢得老板的认可,可以得到加薪的机会。工资发了之后,小史才知道,老板是给员工加薪了,但是不是给他加了,而是给另外一位叫娟的同事加了。
娟比小史早来半年的时间。本来老板是想给小史加薪的,但是娟却以她来公司来得早为由,极力反对给小史加薪,后来说如果要加也得先给她加。于是老板这次就先给小娟加了薪。由于部门经理的离职,公司需要从本部门当中选一个人当部门经理,小史认为非他莫属,因为公司除了他没有人再比他能力强的了。这些老板是知道的。没想到小娟私下里找老板闹,还诋毁小史。老板顶着压力把小史提上去了。但是从小史上任那一刻起,小娟等一帮人就没停止过对他的攻击,工作中处处给他找问题,找麻烦。甚至还在下班后蛮不讲理地找小史“单调”。不胜其扰的小史实在受不了,只得辞职离开了公司。
可见,在职场中员工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敏感。锋芒太露的人必会遭来妒忌,从而没饭吃。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圆融,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而把人际关系处理好,这样工作的时候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大智若愚,并不委屈人
曾国藩为官做事十分懂得大智若愚,常常自称:“愚笨”。其实,“大智若愚”才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从字面上理解,大智若愚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智慧(尤其指的是智术)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多智则谋”,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大智若愚”的派生词“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辨若讷”,它们表明至高的谋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并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一览无余地展出在人们面前,它拥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拥有保护自身的机制。
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使人的第一感觉难以产生好感,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使人对它加以轻视和忽视。但愚、拙、屈、讷却是人为营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正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对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视。“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就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他的家乡在一个小镇上。在人们的眼里,他是一个即斯文又害羞的孩子,由于他的表现总是像傻子一样,所以人们都把他看做是傻瓜。也就像对待傻子一样对待他。其实他一点也不傻。只是把自己的智慧隐藏起来罢了。
有一次,喜欢常常捉弄他的镇上人又想捉弄他一番。于是他们把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就把那个五分的捡起来,于是大家就嘲笑般的哈哈大笑起来。有一位妇人问他:“威廉,难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钱吗?”他慢条斯理地回答:“知道呀!”然后那妇人又问:“你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捡那个五分的呢?”“是的,如果我这次捡了那个一角的,以后也就没人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钱,威廉就大智若愚一番,蒙过了众人。但后来他成为美国第九届总统。
有时候,人在公众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默默无言反而会使对方摸不着边际,高深莫测,使其慑服,老子曰:“大辩不言”也就是这个道理。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大凡刚烈之人,其情绪颇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仅凭一股冲动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这便是刚烈人的优点,同时又恰恰是其致命的弱点。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应以己之长,克其之短,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共同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出事来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伤,事情也必然一发不可收拾,悔之晚矣。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暴之人,则会有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有效地控制住了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虽灭去,又添洪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
三、审时度势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偏将军马超等人谋反,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建安十九年(214年),韦康旧部尹奉、姜叙,赵衢等人征讨马超。赵衢等人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将马超从冀城调出,将其妻子杀死。马超败落只好逃奔汉中。姜叙等人兵少,不敢贸然去追马超,就派人找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与部下商议,部下都说没曹操的命令不可去救援姜叙。夏侯渊与部下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将在外,应当审时度势,曹操离这儿有4000里地,等命令来已来不及了,姜叙他们兵少肯定败落马超之下。
于是,夏侯渊命令部将张率5000步骑兵,从陈仓一条小路上去追击马超,他自己在后面押运粮草督阵。马超如丧家之犬,战斗还没打响,他就跑了。丢下的大批军用物资,成了张的战利品。夏侯渊赶到时,支持马超谋反的各县,都已献城投降。
马超还有一将韩遂在显亲和他一起发动叛乱。后听说马超败落,夏侯渊来袭,慌忙逃走。夏侯渊又采取调虎离山之计,亲率轻兵步骑去长离攻打长离的诸羌子弟。
和马超一起叛乱的韩遂,此时正在不远处的显亲,夏侯渊想袭击显亲,斩杀韩遂。韩遂得到消息后,连夜逃走。夏侯渊与部将们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有的说应立即攻击韩遂,有的说应去攻打兴国。夏侯渊认为,韩遂有精兵强将,兴国的城池很牢固,攻击哪一个都不可能立即得手,不如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先去攻打长离的诸羌子弟,其中有很多是在韩遂的部队中当兵。如果韩遂舍弃长离,羌人子弟就无家可归;如果韩遂去救长离,就把韩遂诱出了城,可以和他在野外作战,则韩遂必败。众将官认为主帅说得有理,遂按计划行动。
夏侯渊留下督将看守军需物资,亲率轻兵步骑去长离,攻烧羌屯,斩杀和抓获了很多羌人。在韩遂军中的羌人将士,纷纷奔回自己的部落。韩遂也率兵出城去救长离,被夏侯渊拦在半路。
夏侯渊手下的部将见韩遂的兵马很多,建议挖壕沟打持久战。夏侯渊却说:“我们围战千里,现在挖沟扎营,士兵们会很疲惫的,不能坚持多久。韩遂兵马虽多,我看很容易打败他。”于是夏侯渊下令擂起战鼓,手下将士神威大振,高喊着冲向韩遂的阵地,韩遂的将士人心已散,毫无斗志,顿时乱了阵脚,四散奔逃。
韩遂果真率兵出城去救长离,被夏侯渊拦在半路。军心唤散的韩遂之兵,被夏侯渊打得落花流水,夏侯渊取胜回了图阳,经过休整,军队又攻打兴国城。兴国部分人员逃奔马超,剩下的都投降了夏侯渊。之后,夏侯渊又攻占了高平等地,还收缴了不少粮草牛马。
夏侯渊审时度势,一路杀敌无数,连连取胜,仗打完了,才接到曹操的命令。试想,如果夏侯渊不审时度势,派兵救姜叙等人,哪来以后的节节胜利。
夏侯渊审时度势,赶马超,追韩遂,破兴国,平高平,连战连捷。仗都打完了,曹操所派的节度使才拿着曹操的命令赶来。据说,在燕王扫北时,来到一条大河边,河水滔滔,波浪翻滚,湍流如箭,没有舟桥,无法过河。当时又值九月,河水封冻尚早。燕王在河边率兵马无计可施,军心浮动,士气不高。燕王心急,便派一人出去观看河水是否封冻,那人跑到河边一看,河水滚滚,毫无冻冰之象,便跑回来报:“回燕王,河水毫无冰冻之迹象。”
燕王听罢,大怒,一挥手:“拉下去,杀了!”
令下之后,那人被推出去砍了头。
燕王又派一人出去察看,那人来到河边。河水汹涌,依旧奔腾不息,浪花翻卷,哪里有半点封冻征兆,那人回来如实回报:“燕王,河水的确没有冻冰之迹象。”
燕王问也不问,拍案大喝:“推出去,杀!”
第二人又被斩头。
燕王又派第三个人去探看,那人到河边观望,河水奔流如故,他并不比前两个人多看到什么,但他回来后,没有如实报告,而是随机应变说:“恭贺燕王,河水已经封冻,冰层厚盈几尺,如钢浇铁铸,大兵即可渡河。”
燕王大喜。说:“重重赏他,传令三军,今晚渡河。”
第三人非但活命,而且得了重赏。当夜晚间燕王率兵踏水而过,顺利渡河。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传说中讲,当时燕王过河时,水中有好多乌龟在水下浮着,托着那些兵卒过了河。
我们且不去论它是真是假,倒是那里面的三个人值得一提。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如实回答,遭到了灭顶之灾。第三个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编了一套瞎话,却领了重赏。燕王让看河水冻结与否的目的在于稳定军心,而绝非河水本身。前两个人,思想僵守,不懂应变,杀身之祸在劫难逃。第三人善于思变,巧妙回答,中了燕王的心事,得到了燕王的赏识。
你从中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呢?
四、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这八个字中一个“和”字,一个“肃”字是关键字眼。如果一旦自己确认为自己的意见是符合真理的,那么就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甚至策略或手段来使他人能接受这个真理。所以这个“和”就不单解释为“和气”两字了。至于“肃”字当然是指严肃。但深一层看,却还包括了“坚持”,乃至“刚阿不屈”。
一家国企的领导,在下车间视察工作时,发现有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他们抽烟的地方正好处在“禁烟区”内,他们头顶上“禁止吸烟”的大招牌一下子就跃入领导的眼睛。他心里当然是很生气,但是他却没有指着那块牌子责问这几个工人,而是慢慢地朝那些人走过去,然后从自己口袋里掏出几根雪茄,分别给了那几个正在抽烟的工人。并和若春风地对他们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他的话里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工人们的言词,但是却令工人们感到有无比的力量。他们深知自己违犯了厂规,都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在“禁烟区”内抽过烟。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做为一个领导若能在表面上给人一种和若春风的姿态(圆),在原则上肃若秋霜(方)。那么也就是一个难得的好领导了。这样即不伤害别人的面子,也起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还有一位百货公司的老板,在他巡视的一家大商店时,看见柜台前有一位等待多时的顾客,而柜台上却没有人。那些售货员们都在挤在柜台远处的另一头说笑。他很生气,但是并没有直接对她们发火。而是自己站到柜台后面,为顾客把货品包装好交给顾客。然后他就走开了。那些售货员们当然看到了老板的做法,觉得自己失了职,以后再也不那样做了。
这种巧妙的暗示所带来的效果远远强过当面指责,批评下属们的不当——那样只会造成对方强烈的逆反心理,即使他们表面上看来是平静地接受了。没有哪个领导人在他的领导生涯中从不曾有过极想发火、大骂下属的冲动,否则就必然意味着他不是一个爱工作、敬岗敬业的人。但事实上却并不是每一个领导人都真正狂风暴雨般地发作了,这便是领导技巧上的最大区别。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做领导的批评下属有多种方法,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没有人喜欢听批评,如果为官者都能以一种很平和、很巧妙的姿态完成对下属的训导。那将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采取和若春风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下属都会乐于接受你的批评,而并没有使你失去原则。
大多数上司在责备他们的下属的时候都是“对事不对人”的,那种动辄肆意责骂,把自己心中的闷气全然发泄在下属身上,或者随意发号施令,毫不考虑下属感受的领导毕竟是少数。但为什么几乎90%的人都声称他们接受不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的上司没有学会批评人,没能够像上面例子中的那两位老板一样,以一种很平和、很巧妙的姿态完成对下属的训导。
“我一点也不怪你有愤愤不平的感觉,如果我是你,毫无疑问,我也会跟你一样不快的。”如果以这样一段话作为批评的开始,相信任何一个下属都会乐于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它显出了你的诚意。容易让人感觉你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与他共同做着一件很崇高的事情。
每个人本身都明白那个真正的原因,却又不由自主地喜欢想到那个好听的动机。因此,要让下属既接受你的批评,又能收揽人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批评他们的同时,挑起他们的高尚动机。很多上司在开始批评之前,都先真诚地赞美对方,然后一定接一句“但是”,再开始批评。例如,要改变一个下属工作不专心的态度,我们可能会这么说:“约翰,我们真以你为荣,你最近工作上有很大进步了。‘但是’假如你办事再努力点的话,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可能在听到“但是”之前,感觉很高兴。马上,他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这个问题只要把“但是”改变成“而且”,就能轻易地解决了。
“我们真以你为荣,约翰,你这工作表现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以后再接再厉,你的工作表现成绩就会比别人高了。”
这样,约翰会接受这种赞许,因为没有什么失败的推论在后面跟着。要改变一个人而不伤感情,就应注意这个准则:“间接地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
五、外柔内刚,善于融通
曾国藩认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成就大事。他指出,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即成为圣贤的,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因而才能够独立不惧,坚定不移。纵观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他们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刚”。刚是一个人的骨架,靠着这副骨架人才能站立于世,才能克服大量的困难险阻,才能超越常人战胜恐惧、悲观、消极和畏难苟安的心理天敌,才能使人体生命之潜能无限地释放出来。人若无刚则无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则无以自强。刚,是人类生命运动中最大的源泉,否则,生命则变得无动力、无价值、无意义。
但是他也认为:“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间的规则,在于刚柔并济,不可以偏废任何一方,太柔软则没有力量,太刚硬则容易折断。
我们来看下面一则故事:
茶余饭后,老李戴上老花镜,跷起二郎腿,快速地看起简报来……“xx市xx厂一青年技术员,刻苦两年,发明的专利被技术厂长巧取豪夺,青年据理力争,备受迫害。”
“唉!”老李长叹一声,“年轻人真是不经事。厂长固然可恨,青年也是可气,年轻人早遇着我老人家好了。”
是的,这样的事也一样发生在老李身上,效果却天差地别。30年前,老李毕业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正值青春年华,满怀豪情壮志,他三伏九寒勤耕不辍,一年半过去,嘴巴两边长长的胡须掀动着自豪——他终于设计出一台简易降耗的减速装置。
然而,欣喜却被不平代替,研究所所长虽技术平平,却手腕通天,为了获取“名誉”暗渡陈仓,对他恩威并施,要以发明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自居,条件是利益共享,老李将很快被提级重用:工资加一级。
老李闷睡三天后,爽快地答应了所长的要求。于是,所长的名字在专利证书上烫下了金色的“永恒”,他也被暗地“擢升”为技术科长,他的才干也逐渐“发挥”出来了……
几乎是同样的一种事,同样是“不公平”,老李却“坦然”接受了,并在这个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和发展。
是的,像这样的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不公平”是令人憎恶的,然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泥虾”的不平事生生世世都没有停止过,一旦“不公平”降临在我们头上,我们该怎么办呢?
老李暗授妙招,不妨公诸于世,与大家共享探讨。
要用平静态度对待“不公平”。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个完全公平的世界,不公平是常有的事,物质的绝对存在并不决定存在着绝对的公平——恶狼张着血盆大口扑向羔羊……凶神恶煞般的秃鹰在高空盘旋,伺机向地面的猎物发起攻击,就连高呼争取平等公平的人们不也在不停地宰杀着他们柔顺的牛羊……牛羊何罪之有?不公平是大自然的本性。只有以平常心待之,才会获得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