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以成果为导向,保障高贡献的产出

我们要坚持以结果导向来考核干部和员工,包括长期的、中期的和短期的结果。不要跑偏,不能凭考试涨工资,不能凭技能涨工资,而要看结果,看贡献。

——任正非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也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也就是说,成功的管理不能坚持“过程论”,而要坚持“结果导向”。在担任通用电气公司管理顾问期间,德鲁克对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员工和管理者十分友善,但却并不重用这类人,而是重用那些有卓越贡献的员工。用他的话来说:“企业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汗水,因为市场不相信这些。只有结果才能证明你当初有多么努力。”

在华为管理者眼中,结果导向同样重要。华为评价贡献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工作成果。任正非认为,无论是就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而言,还是就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言,结果都要重于过程,这并不是说过程不重要,而是说,结果的意义要大于过程,毕竟过程并不能决定最终的价值输出额,而一个人创造了多少贡献,却是可以通过工作成果直接衡量的。


2000年,在《与身处逆境的员工对话录》中,任正非强调:“我认为一个人的文凭并不重要,一个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很重要。拥有学历的人他们曾受到很好的基础训练,容易吸收新的技术与管理。但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技能。我们要以贡献来评价薪酬。如果说这个人很有学问,但就是倒不出来,倒不出来就等于实际上没有学问。企业不是按一个人的知识来确定收入的,而是以他拥有的知识的贡献度来确定的。我们强调,在使用一个干部时,不要考虑他的标记,不能按他的知识来使用,我们必须要按如承担责任、能力、贡献等素质来考核干部,不是形而上学、唯学历。”


多年来,华为始终坚持不以学历为标准的干部考核方式,那些高学历的精英,无论是北大才子还是清华人杰,学历都只是他们敲开华为大门的敲门砖,一旦加入华为,要想在华为谋求任何的晋升机会,他们都必须要创造出相应的工作成果才行。在2014年召开的“蓝血十杰”表彰大会上,任正非便再次表示:“我们要避免管理者的孤芳自赏、自我膨胀,管理之神要向经营之神迈进,经营之神的价值观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管理的目的就是多产粮食。”

在这样的要求下,华为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都能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不管任何部门和个人,只有拿出效率和成果来,其存在才是对公司有益的。对于华为干部而言更是如此,没有工作成果,或是工作成果没有达到预期,不能谈升职加薪,甚至连奖金都拿不到,而且还要面临被“下放”的危险,不可谓不严苛。为了保证更好地创造产出,华为管理者经常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探讨。有时候,为了得到客户认可的成果,华为干部甚至会亲自上阵。


2004年8月,CDMA海外第一大网也门移动网络试用商,在工程初期,网络质量并不理想,在GTS专家陶茂弟的带领下,经过华为工作小组一个多月的优化,网络质量大大改善,客户也很满意。但好景不长,在陶茂弟返回深圳的第三天晚上,他便再次接到了也门同事的电话,声音很急促:“VIP又投诉了”,要他赶紧返回现场。

客户投诉的问题还是掉线,投诉地点是客户办公大院的休息室。休息室是个长方形的大房间,沿墙有一圈比较矮。距离基站200米,信号很强,陶茂弟返回也门后用手机拨了20多次,也没有发现掉线。这时,他心里有些犯嘀咕:是不是客户故意在找茬?但很快,客户又投诉了。

陶茂弟反复告诉自己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刨地三尺也要把问题找出来,一定要把问题解决掉。第二天,他调动手头所有资源,一次性带着6支队伍同时开赴现场测试,问题最终被找到了;每300次通话会出现一次掉线。在规避措施执行后,再也没有发生掉线问题,客户也再无投诉。


工作中,有些问题出现的概率很小,隐藏得很深,没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是很难发现的。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正常的工作成果。身为管理者,如果不能坚持以成果为导向,每次面对这些小问题都视而不见,最后必定会造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危机。反过来,如果管理者时刻都能以结果为目标倒推过程,在过程中坚持结果论,那么,其执行势必能够得到保障,保证持续的贡献输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