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开口

读前思考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迫切地希望有人能解惑,却又不知应该怎样提问。犹犹豫豫,踟蹰不前,最终错失了提问的机会,只好继续做个“懵懂人”。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内向性格者存在这种困扰,其实不然。有些因为提问不当而屡屡遭人嫌弃的外向性格者,也会产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的疑惑。而且,越是不容出错的重大场合,提问者越容易紧张,也越不清楚什么才是最合适的询问方式。总的来说,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源于当事人早年询问失败的惨痛教训。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年幼无知时提出一个问题,却被长辈严厉地批评或殴打,大人们事后也不解释处罚你的原因;

听到大家在兴致勃勃地谈论某个你从没听说过的话题时,你好奇地发问,结果被周围人当成“居然连这个都不知道”的傻瓜;

老师说希望你大胆提问,结果你提出的问题不够好,被她当成反面教材在班里告诫其他同学。

假如你遇到想提问时却不知该怎么开口的情况,多半与上述经验教训有关。简单来说,就是内心深处对提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恐惧。你吃不准对方是否会耐心地解答你的问题,是否会因此看不起你。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你在潜意识里关闭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导致你想不出让自己感到安全的询问方式。换言之,不知道该怎样开口的人更多是受制于心理阴影,而不是智力水平。假如他们能打开心结,同样可以提出好问题。

从本质上说,不敢开口提问是因为对提问的后果心存恐惧。很遗憾,这种恐惧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美国神经科学家认为:一个人每天会产生大约57600个想法,其中的80%是消极想法。也就是说,我们每小时会产生1920个消极想法,每分钟会产生32个消极想法。所以,我们总是会被消极想法催生的恐惧感影响自己的决策,阻止自己坦率直言,妨碍自己锐意进取。

由于在心中假设了失败的结果,所以那些不知道怎么开口的人会回避坦率直言,并会找许多借口来为自己的逃避行为辩护,让自己的恐惧变得合理化。以下5种借口最为常见。

1.时间不够用

这个理由有时候是真的,但对于不敢开口提问的人来说,就算时间够用也会想办法拖延。“时间不够用”的潜台词是“我没有时间,所以没法去做那件事”。提问者总是对自己施加心理暗示,“我很忙,没有时间,不能浪费精力去询问他人。”这样一来,就能说服自己心安理得地保持沉默状态了。

2.提问并不重要

这句话否定了提问的意义,把提问视为无用功。既然是无用功,那么对不清楚的事情不去提问就是正当的,不知道怎样开口去问也就没什么值得羞愧的了。既然此事不重要,不值得去认真做,那么提问者就能用看似洒脱的态度去掩饰其自卑情结。

3.没人会关心这点

预设所有人都对你的问题漠不关心,是一种很有用的托词。主观地给他人下个负面的定论,把责任都推给别人,而不去真正了解别人是否对你的问题感兴趣。如此一来,提问者就会始终处于作茧自缚的状态。

4.这不关我的事

这真是一个省心的理由。不关我的事,所以我不问,而不是我不懂得该怎么问。巧妙地回避了“我行不行”的问题。换个表述就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我可以做到,但就是不去做。到头来,还是无法证明你是否真正熟悉询问的技巧。

5.别的事更重要

通过对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把提问这件事放在了不重要的位置。哪怕是非常需要打问号的事情,也要排在其他“更重要”的事的后面。至于什么时候才开口问呢?对不起,“更重要”的事永远做不完,还抽不出精力。

上述种种借口如同一把保护伞,让那些不善于提问的人一直躲在下面,回避着向别人提出自己的疑问。其实,所有的借口殊途同归,都是在担心“要是我提出这个问题,结果会怎么样?”的问题。

假如你还是习惯于找各种借口来声援内心的恐惧,就永远不知道怎样开口询问。优秀的询问师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坦率提问的勇气。没有这份勇气打底,一切技巧都是花架子。

自我检查

阅读下表中的内容,选择你认为符合自身情况的描述,在前面的括号里打钩,每空1分。总分最高5分,最低0分。得分越高,说明你需要改进的细节越多,反之则说明你有较好的询问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