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社会的金融化与技术化:学科路径的探索
- 邱泽奇 陈介玄 刘世定
- 1153字
- 2020-08-29 02:15:20
五 结论
在技术与组织关系的讨论中,研究者注意的常常是技术的抽象特质及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理解一些研究者关注技术的抽象特质意在获得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一般性逻辑,但恰恰是对抽象特质的重视使得研究者对技术与组织关系的研究陷于困境,即在一般的意义上讨论技术对组织的建构或社会(组织)对技术的建构,并将研究的路径引向了不能自拔的争论之中。
当我们跳出技术与组织关系这两个传统范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组织的框架下,技术还有直接影响其与组织关系的实践性特质。传统范式中的技术是一个没有层次和类别的总称,而在组织对技术的应用中,技术总是有层次的、有类别的。在制造企业中的技术,不仅有核心与辅助性之分,还有生产与管理之分;在生产与管理之中,还有核心与辅助之分。对技术实践性特质的了解不仅扩展了我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技术的实践特质,即在任何组织中,不仅有基于人员、部门关系的管理性科层结构,还有基于技术关系的技术性科层结构。除此以外,技术可以有不同来源,可以是内生的或组织内研发的,也可以是外生的或通过市场获得的。
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放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就能够理解制造企业使用的信息技术尽管对管理而言可能是核心的技术,但对整个组织而言却是辅助性的。对制造企业的一般观察告诉我们,制造企业的核心生产技术总是内源性的,辅助性技术一般都是外源性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制造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技术来源始终是外源性的,但技术与组织的关系却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对劳动力的简单替代,到对整个管理和生产体系的重组。ERP作为目前使用较为普遍却争议较大的技术,展现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技术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典型状况。作为信息技术的集成,ERP也是外源性的,但与其他外源性、辅助性技术有差异的是,ERP的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需要长时段、分阶段地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设计方和技术使用方都不可能对各自的要求或对方的理解一次性地获得,需要在深入的互动中逐步了解。了解的内容既包括技术设计方对技术刚性的表述,也包括使用方对组织刚性的表述,而在这两个表述过程中,还包括技术设计方对组织结构互构性的期望及技术使用方对技术结构互构性的要求。所有这些在制造企业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都说明,信息技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定制的,组织的结构也是有改变空间或弹性的。
在此基础上,当我们重新考察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信息技术是携带结构的,不仅包括技术自身的逻辑结构,还包括使用技术的组织结构。技术之于组织的效率就是这两个结构与组织结构的有效互构。经验的观察告诉我们,这绝不是技术对组织的单方建构,而是在设计与使用中,双方不断相互建构的过程,即组织对技术的结构性建构的同时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建构。